文言傳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周易述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述卷十九元和惠棟撰

文言傳

【注】文言,乾坤卦爻辭也,文王所制,故謂之文言,孔子為之傳。

【疏】

《文言》一篇皆夫子所釋乾坤二卦卦爻辭之義,故云卦爻辭也。梁武帝云:「文言是文王所制。」案:元者善之長也一節,魯穆姜引之,在孔子前,故以為文王所制。然則,初九以下著答問而稱子曰,豈亦文王所制耶?是知文言者指卦爻辭也,以卦爻辭為文王制,故謂之文言。孔子為之傳,故謂之《文言傳》,乃十翼之一也。

元者善之長也。

【注】乾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長。《外傳》曰:「震雷長也,故曰元。」

亨者嘉之會也。

【注】以陽通陰,義同昏冓,故曰嘉之會。

利者義之和也。

【注】陰陽相和,各得其宜,故曰義之和。

貞者事之幹也。

【注】陰陽正而位當,則可以幹舉萬事。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注】易有三才,故舉君子。初九仁也,長君也。元為體之長,君子體仁,故為人之長。故書作體信。

嘉會足以合禮。

【注】嘉屬五禮,故嘉會足以合禮。《繫》曰:「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

利物足以和義。

【注】中和所以育萬物,故曰利物。《外傳》曰:「言義必及利。」

貞固足以幹事。

【注】剛柔皆正,物莫能傾,故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注】四者道也,人行之則為德。君子中庸,故能行此四者,以贊化育。與天地合德也。

【疏】

乾為至曰元:乾為善,虞義也。初乾為積善,故云善始。息于子,謂初九甲子也。《外傳》者《晉語》文。震為長子,稱元,故曰元也。《韓詩》曰:元,長也。

以陽至之會:亨,通也。六十四卦陰陽相應,經文多以昏冓言者,故云義同昏冓。昏禮稱嘉,故曰嘉之會。《周禮》媒氏云:「仲春令會男女」是也。

陰陽至之和:此荀義也。利和也,義宜也。《荀子.王制篇》曰:「義以分則和。」和則一,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他故焉得之,分義也。陰陽相和,各得其宜,亦是分義。義分則和,故云義之和也。利從禾,《說文》說禾云:「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是利有中和之義,故云陰陽相和,各得其宜,然後利矣。

陰陽至萬事:此荀義也。貞,正也。六爻得正,是陰陽正而位當也。正其本,萬事理可以幹舉萬事。鄭注《說卦》:离為幹卦,云陽在外能幹正,是幹有正義。《廣雅》及薛君《韓詩章句》曰:「幹,正也。」故云貞者事之幹。

易有至之長:太極者,三才之合也。大衍者,三才之數也。六畫者,三才之兼也。是易有三才,故舉君子以備三才之道也。初九震也。《乾鑿度》曰:「震東方之卦,陽氣始生,故東方為仁。」復六二以下,仁謂下于初,故知初九仁也。《周語》太子晉曰:「古之長民者。」韋昭註:「長,猶君也。」襄九年《春秋傳》曰:「元者,體之長也,元首也。」故為體之長。震為諸侯,為人之長,君子體仁,故足以長人也。

嘉屬至等禮:五禮:吉、凶、軍、賓、嘉也。唐虞三禮,至周始有五禮。嘉禮之別,有六:昏冠其一。故〈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故〈大宗伯〉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法天地,謂之嘉禮。案《月令正義》據《世本》,伏羲制定以儷皮嫁娶之禮,則嘉禮始于伏羲也。《繫》曰者,《上繫》文。爻者言乎其變者也。天地不交,不能通氣。亨者通也,故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禮有等威,故曰等禮。昭十三年《春秋傳》曰:「講禮于等」,是也。

中和至及利:利貞者中和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以育萬物,即是利貞之義也。外傳者,《周語》文,韋昭註云:「能利人,然後為義。」《呂氏春秋》曰:「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故利言利物也。

剛柔至幹事:貞者剛柔皆正也,物莫能傾,釋固義也。《荀子.儒效篇》曰:「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居正不傾,動無廢事,故足以幹事也。

四者至德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元亨利貞,皆道也。《中庸》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云:人行之則為德。中庸即中和也。《易》尚中和,君子之德合于中和,故能行此四者以贊化育,與天地合德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

【註】乾為龍德,隱而未見,故隱者也。

不易世,不成名。

【註】震為世,初剛難拔,故不易世。行而未成,故不成名。

𨔵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

【註】乾陽隱初,故𨔵世。坤亂于上,故不見是。震為樂,故无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註】陽出初,震為樂為行,故樂則行之。坤死稱憂,隱在坤中,𨔵世无悶,故憂則違之。初辯于物,故言違。

寉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註】寉,堅剛貌。初為本,堅樹在始,故不可拔,潛龍之志也。

【疏】

乾為至者也:述《文言》而稱答問者,所以起意也。《京房易傳》曰:「乾為龍德,龍以見為功,今尚隱藏,故隱者也。」《中庸》曰:「君子依乎中庸,𨔵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揚子曰:「聖人隱也。」《乾鑿度》曰:「正陽在下為聖人,故曰聖人隱也。」

震為至成名:震為世,虞義也。震為長子,長子繼世,故為世。初剛難拔,虞屯《彖傳》義也。乾為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陽成于三,立於七。初尚微,故不成名也。

乾陽至无悶:初龍德而隱者也,隱𨔵同義。震為世,陽隱初,故𨔵世。坤謂復坤,坤反君道,故稱亂,此虞義也。《京房易傳》曰:「潛龍勿用,眾逆同志,至德乃潛。」五陰亂于上,一陽潛于下,故不見。是震為樂,亦虞義也。震,春也。《春秋繁露》曰:「春蠢也,蠢蠢然喜樂之貌,故為樂。」《說文》曰:「悶,懣也,煩懣之意。」震為樂,故无悶也。

陽出至言違:此虞義也。復初體震,故陽出初震。韋昭註《國語》曰:「震為作足,故為行。」震為樂,為行,故樂則行之。月滅于坤,為既死魄。昭二十六年《春秋傳》曰:「死,惡物也。」故曰坤死稱憂。陽隱坤中,遯世无悶,故憂則違之。初體復,復小而辯于物,一陽不亂于五陰,是辯于物也。

寉堅至志也:虞云:寉剛貌。鄭云:堅高之貌,故云堅剛也。六爻初為本,上為末,本弱則撓,剛則不拔。此初六初九之辨也。堅樹在始,《晉語》文,彼文云:「堅樹在始,始不固本,終必槁落。」韋昭曰:「樹,木也。始,本,根也。」九龍初潛,堅剛不拔,故虞氏以為潛龍之志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註】九二陽不正,上升坤五,故曰正中。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註】庸,用也。乾為言為信,震為行,處和應坤,故曰信。二非其位,故曰謹。二者皆用中之義。《中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閑邪存其誠。

【註】閑,防也。乾為誠,二失位,故以閑邪言之。能處中和,故以存誠言之。

善世而不伐。

【註】陽升坤五,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故曰不伐。

德博而化。

【註】處五據坤,故德博。羣陰順從,故物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註】《傳》別于經,故稱易曰。有天德而後可居天位,故曰君德。

【疏】

九二至正中:《乾鑿度》曰:「陰陽失位皆為不正。」鄭注云:「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蓋九二中而不正。今升坤五,故曰正中,謂正上中也。」隨九五,《象傳》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虞註云:「凡五言中正,中正皆陽得其正。」以此為例是也。

庸用至之謹:鄭氏《三禮目錄》曰:「名《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可用也。」庸,用也。乾為言,九家《說卦》文。乾為信,虞義也。上云:「體信足以長人,故乾為信。」處和應坤,謂處中和之位而應坤二,二五相孚,是庸言之信也,此荀義也。九居二為非其位,《易》者寡過之書也。處非其位,則悔吝隨之。二升坤五,復于无過,是庸行之謹也,此九家義也。二者皆用中之義,故引《中庸》以為證耳。

閑防至言之:此宋衷義也。《說文》曰:「閑,闌也。」《廣雅》曰:「闌,閑也。」閑有防闌之義,故云防也。乾,天也。《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故乾為誠。二不正,升五居正,是閑邪也。中和謂五,揚子《太玄》曰:「中和莫尚于五。」是也。二處中和,是存誠也。

陽升至不伐:此九家義也。乾為善,震為世,故曰善世。以不言所利為不伐者,九家曰:「不言所利,即是不伐也。」

處五至物化:此荀義也。乾為德,處五據坤。坤道廣博,故德博也。坤承乾施,化成萬物,故物化也。

傳別至君德:孔子十翊與上下經別卷,王弼始以《文言》附乾坤二卦,後遂失古意也。二升坤五,然必有聖人之德而後可居天子之位。言君德者,兼德位言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夤,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註】乾為德,坤為業,以乾通坤,謂為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註】忠信謂五,乾為言,三不中,故修辭。誠謂二,三艮爻,艮為居,故居業。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註】至謂初,陽在初稱幾,幾者動之微。知微知彰,故曰可與幾。終謂上,陰稱義,知存知亡,故曰可與存義。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註】下卦之上,故曰上位。知終終之,故不驕。居三承五,故曰下位。知至至之,故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註】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夤,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故云因其時。

【疏】

乾為至修業:此虞義也。《繫上》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故知德屬乾,業屬坤也。三體泰,泰內乾外坤,德業者乾坤相輔而成,故以乾通坤,謂為進德修業。虞氏曰:「陽在三四為修,三過中,四不及中,故皆言進德修業也。」

忠信至居業:五以陽居中,故曰忠信。凡言進言修者,皆謂不中以求中。三不中,故修辭。二存誠,故誠謂二。立誠,所以求中也。三艮爻,鄭義也。艮為居,虞義也。五陽二陰,故法五以進德,法二以居業也。

至謂至存義:至,從一,一地也,故謂初。《繫下》曰:「知幾其神乎?」虞註云:「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初尚微,故曰動之微。」君子知微知彰,故可與幾也。上為一卦之終,故終謂上。《乾鑿度》曰:「地靜而理曰義,故陰稱義。」亡者保其存者也,知存知亡,故可與存義也。

下卦至不憂:荀註九三曰:「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是上位也。居上位而不如上九之亢,故不驕。」荀又云:「三臣于五,是下位也。在下位而亦如初之无悶,故不憂也。」

終曰至其時:此淮南義也。班固曰:「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其書。」今亡,而《鴻烈》所述者,其緒餘也。彼文云:「夕惕若厲。」蓋今文脫「夤」字,而以「厲」屬上讀也。古文「厲」屬下讀,故傳云:「雖危无咎。」《漢書》多有作「若厲」者,皆據今文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及時故无咎。

【註】或躍為上,在淵為下。進謂居五。退謂居初。二四不正,故皆言邪。三四不中,故皆言時。及時所以求中也。《中庸》曰:「君子而時中。」

【疏】

或之者疑之也。无常无恒,是釋或義。進謂居五,退謂居初,此荀義也。二中而不正,故言邪。三正而不中,故言時。四不中不正,故兼言之。時中者,易之大要也。孔子於《彖傳》言時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六卦。於《象傳》言中者三十九卦,言時者六卦。蓋時者,舉一卦所取之義而言之也;中者,舉一爻所適之位而言之也。時无定而位有定,故《象》多言中,少言時。子思作《中庸》,述夫子之意曰:「君子而時中,時中之義深矣。」故《文言》申用九之義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是時中之義也。王弼本欲及時也,今從古。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

【註】謂震巽也。庖犧觀變而放八卦,雷風相薄,故相應。

同氣相求。

【註】謂艮兌也。山澤通氣,故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

【註】謂坎离也。离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

雲從龍,風從虎。

【註】謂乾坤也。乾為龍,雲生天,故從龍。坤為虎,風生地,故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覩。

【註】聖人謂庖犧,合德乾五,造作八卦,故聖人作。覩,見也。四變五,體离,离為見,故萬物覩。萬物皆相見,利見之象也。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註】震坎艮皆出乎乾,故曰本乎天。而與乾親,故曰親上。巽离兌皆出乎坤,故曰本乎地,而與坤親,故曰親下。天尊故上,地卑故下也。

則各從其類也。

【註】二五相應,如物類之相感。故下之應上,猶子之于父母,各從其類

【疏】

謂震至從虎:此虞義也。《傳》因二五相應而廣其義,明八卦陰陽本有是相應之理也。庖犧觀變於陰陽而立八卦,震雷巽風,相薄而不相悖,故同聲相應。艮山兌澤,高下氣通,故同氣相求。坎水离火,相逮而不相射。射,厭也。《內經》曰:「雲出天氣,風出地氣。」乾為龍,坤為虎,故雲從龍,風從虎。《鴻範》曰:「曰風。」鄭注云:「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土氣為風。虎,土物也。坤為土,是風從虎,亦是從其類也。

聖人至象也:此虞義也。聖人即大人也。文王書辭系庖犧於九五,故聖人謂庖犧也。庖犧全體中和,故合德乾五。始作八卦,是聖人作。《樂記》曰:「作者之謂聖。」是也。《說卦》曰:「相見乎离。」故离為見,聖人作而萬物共覩,即利見大人之義也。

震坎至下也:此虞義也。乾道成男,故震、坎、艮皆本乎天而皆陽類,故親上;坤道成女,故巽、离、兌皆本乎坤而皆陰類,故親下。天尊地卑,故有上下之別。《表記》亦云:「父尊而不親,母親而不尊也。」

二五至其類:此總結上義也。物類相感,如聲氣之類是也。下應上,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言二之應五,如子之親上親下,以類相從,所以釋利見之義也。

 

上九曰:「忼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

【註】天尊故貴。以陽居陰故无位。

高而无民。

【註】坤為民,驕亢失位,故无民。

賢人在下位而无輔。

【註】上應三,三陽德正,故曰賢人。別體在下,故曰在下位。兩陽无應,故无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註】動於上,不應於下,故有悔

【疏】

天尊至无位:此虞義也。上於三才為天道,是天尊,故貴也。上本陰位,以陽居之,故无位。无位猶失位。荀云:「在上故貴,失位故无位。」亦此義也。

坤為至无民:《廣雅》曰:「亢,高也。」《越語》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上九驕亢,又處非其位,民不與之,故无民也。

上應至无輔:此荀義也。知賢人為九三者,《上傳》云:「在下位而不憂。」故知三也。《乾鑿度》有一聖、二庸、三君子之目,謂復初陽正為聖人,臨二陽不正為庸人,泰三陽正為君子。乾為賢人,故又稱賢人也。三在下卦,故云別體;三上敵應,故无輔也。

動於至有悔:此淮南義,見《繆稱篇》也。

 

潛龍勿用,下也。

【註】下謂初。

見龍在田,時舍也。

【註】暫舍于二,以時升坤五。

終日乾乾,行事也。

【註】坤為事,以乾通坤,故行事。

或躍在淵,自試也。

【註】求陽正位而居之,故自試。

飛龍在天,上治也。

【註】畫八卦以治下,故曰上治。

忼龍有悔,窮之災也。

【註】卦窮於上,知進忘退,故災。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註】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

【疏】

下謂至下治:易氣從下生,故謂下為初。二非其位,故云暫舍。虞氏亦云:非王位,時暫舍也。以時升坤五,故經云「見龍在田」,田謂坤,非謂舍于田也。坤為事,謂泰坤。震為行,以乾通坤,故曰行事,進德修業是也。四非上居五則當下居初,或之,故云自試也。《白虎通》曰:「伏戲仰觀俯察,畫八卦以治下,下服而化之,故謂之伏戲。」孟喜章句曰:「伏,服也。戲,化也。」是畫卦治下之事。上對下言,故云上治也。王肅註上九曰:「知進忘退,故悔。」蓋卦窮於上,當退之。三上不知退,亢極災至,故曰災也。《春秋元命包》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變化之義,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體元建極,一以貫之,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註】陽息初,震下有伏巽,故曰潛藏。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註】二升坤五,坤為文。坤五降二,體离,离為明,故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註】震為行,因時而惕,故與時偕行。《書》曰:時之徙也,勤以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註】二上變體革,故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註】體元居正,故位乎天德。《書》曰:其惟王位在德元。

忼龍有悔,與時偕極。

【註】陽將負,其極弱,故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註】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則為王度。《易說》: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疏】

陽息至潛藏:《繫下》曰:「龍虵之蟄,以存身也。」虞彼註云:「蟄,潛藏也。」龍潛而虵藏,十一月陽息,初震為龍,巽為虵,故曰潛藏也。

二升至文明:二升坤五,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坤、离皆指在下而言,故云天下文明。

震為至以行:息至三體震,震為行。《書》曰者,《周書》周祝文,孔晁注云:「謂與時偕行也。」

二上至乃革:二升坤五,上降坤三,是二上變也。乾二上變,其象為革,故體革。而云四體革者,革之既濟較九四一爻耳。四變成既濟,革彖云「元亨利貞」,與乾用九同,故發其義於九四爻,而云乾道乃革耳。

體元至德元:易有天位、天德,天位九五也,天德乾元也。《中庸》曰:「雖有其位,茍无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鄭注云:「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體元居正者,以乾元之德而居九五之位,故云位乎天德也。《書.洛誥》文。引之者,證天德之為乾元也。

陽將至偕極:陽窮於上,則陰復于下,故云陽將負伏生。《鴻範五行傳》曰:「王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瞀,厥罰恒,陰厥極弱。」鄭彼注云:「天為剛德,剛氣失,故於人為弱。」《易說》亢龍之行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此之謂弱。劉歆說曰:「君有南面之尊,而亡一人之助,故其極弱也。」《廣雅》曰:「亢,極也。」蔡邕《月令章句》曰:「極者,至而還之辭。」陽道窮,剛反為弱,即與時偕極之義也。

六爻至見矣:六爻皆正,謂既濟也。剛柔正而位當,行事皆合於天,故曰天之法。《參同契》曰:「用九翩翩,為道規矩。」是也。《易說》者,《乾鑿度》文。案《鴻範五行傳》:射屬王極。鄭氏註云:「射,王極之度也。射人將發矢,必先於此儀之;發矢,則必中於彼矣。君將出政,亦先於朝廷度之,出則應於民心。」故云王度見矣。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註】乾始開通以陽通陰,故始通。

利貞者情性也。

【註】推情合性。

乾始而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註】乾始元也,美利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之大者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睟精也。

【註】剛者天德也,健者天行也。中謂居五,正謂居初與三也。純兼統陰爻也。睟不雜也。一氣能變曰精,《繫》曰精氣為物。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註】發動,揮變也。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吉凶以情遷,故曰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註】言乾六爻,乘時以居天位。坤下承之,成既濟定。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天下平

【疏】

乾始至始通:此虞義也。始即元也,乾知大始,故亦曰始。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乾始交於坤,以陽通陰,故始通也。

推情合性:此魏伯陽義也。爻不正以歸於正,故曰利貞。性中也,情者性之發也。發而中節,是推情合性,謂之和也。《易》尚中和,故曰利貞者情性。聖人體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既濟之效也。

乾始至大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故知乾始元也。美利以下虞義也。始而亨,故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是利天下之事也。尋《繫下》述咸至遘六日七分之義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始而亨,成既濟化育之功,天不言而歲功成,故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所利者大,故利者大也。俗本作能,以今從古也。

剛者至為物:文五年《春秋傳》曰:「天為剛德。」故云剛者天德也。《象》曰:「天行健」,故云健者天行也。若然,大有《彖傳》曰:「其德剛健。」則健亦德也。而云天行者,乾剛坤柔,剛柔者立本者也,健者運行,故曰天行。乾六爻唯五為中,初、三為正。二中而不正,例居坤五,故云中謂居五。四、上不正,四例居坤初,上例居坤三,故云正謂居初與三也。《乾鑿度》曰:「乾道純而奇。」鄭彼註云:「陽道專斷兼統陰事,故曰純。純,全也。」陽畫三,陰畫六,乾兼坤則九,故云全也。乾《太元》凖之以睟。《荀子.非相》曰:「睟而能容雜。」劉淵林《吳都賦》註云:「不雜曰睟。」雜者睟之反,故云睟不雜也。《管子.心術》曰:「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精者清也,天輕清而上者。」故董子曰:「氣之清者為精。」《繫上》曰:「精氣為物」,亦謂乾也。

發動至情也:虞註《說卦》云:「發動揮變。」乾六爻以下,陸義也。乾精粹氣純,故能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者乾之反也,震與巽、坎與离、艮與兌及六十四卦皆然,故云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各卦有旁通,《法言》或問行曰:「旁通厥德。」李軌註云:「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若然,旁通與用九、用六同義。乾坤純,故用九六;餘卦六爻相雜,謂之旁通也。吉凶以情遷,《下繫》文。各卦旁通,有吉有凶,吉凶者《易》之情,故云旁通情也。

言乾至下平:義見乾卦及《彖傳》。陰陽和均以下,荀義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註】初善也。積善成德,震為行,故以為行。終日乾乾,行事也。故日可見之行。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註】陽見于二,成于三,今隱初,故未見。震為行,行而未成,是以弗用。

【疏】

初善至之行:初元也,元者善之長,故云善也。積善成德,《勸學篇》文。虞注坤《文言》曰:「初乾為積善,善積于初,成于三。」故漢議郎元賓碑云:「乾乾積善。」三終日乾乾,積善成德之象。故曰日可見之行也。德必三而成者,《乾鑿度》曰:「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至三而天地人之道備。」故董子曰:「天地與人三而成德,天之大經也。」

陽見至弗用:九二見龍,故云陽見於二。《春秋元命包》曰:「陽起於一,成於三。」今陽在初,故隱而未見。體震,震為行,行而未成,謂德未成。成十八年,《古文春秋傳》曰:「服讒蒐慝以誣成德。」服虔曰:「成德,成就之德。」初德未成,故弗用也。此專釋潛義,故云潛之為言。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註】二陽在二,兌為口,震為言為講論,臨坤為文,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兌象君子以朋友講習。

寛以居之,仁以行之。

【註】震為寛仁為行,居謂居五。謂寛以居上而行仁德也。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註】德成而上,故曰君德。

【疏】

二陽至講習:此虞義也。乾自坤來,陽在初為震,在二為兌,故兌為口,震為言,為講論。臨坤為文者,博學於文故也。兌象朋友講習者,虞於彼註云:「兌兩口相對,故朋友講習。」〈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龍德而學,學問所以成君德也。」《周書.本典》曰:「王在東宮召周公曰: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無惑。」是人君有學問之事也。

震為至德也:震為寬仁,虞義也。《漢書.五行志》曰:「《傳》曰:思之不䜭,是謂不聖。」䜭,寬也。孔子曰:「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言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也。

德成至君德:德成而上,《樂記》文。皇偘註云:「上謂堂也,德成謂人君。禮樂德成,則為君,故居堂上,南面尊之也。」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謂德已成而居君位,故云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註】重剛謂乾,天謂乾五。田謂坤田。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註】過中則惕。

【疏】

重剛至坤田:乾剛坤柔,內外皆乾,故曰重剛。虞註云:「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謂上不居乾五,而下不居坤田。二居坤田,龍德而正中者也。

過中則惕:此揚雄義也。《法言》曰:「立政鼓眾,莫尚於中和。」又云:「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言三四求中,故云近於中。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註】人謂三。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註】坎為疑,非其位,故疑之也。

【疏】

人謂三:在人而稱中者,《繫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極,中也。三不中,以三於三才為人道,得稱中也。三猶得正,故云中不在人。

非其至之也:二四變,體坎,坎心為疑。以九居四,故曰非其位。豫九四亦非其位,以一陽據五陰,卦之所由以豫者也。故曰:勿疑。與此異也。

夫大人者。

【註】聖明德備曰大人。

與天地合其德。

【註】與天合德,謂居五。與地合德,謂居二。

與日月合其明。

【註】坤五之乾二成离,离為日。乾二之坤五為坎,坎為月。

與四時合其序。

【註】十二消息,復加坎,大壯加震,姤加离,觀加兌,故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註】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註】乾九二在先,故曰先天。而居坤五,故天弗違。坤六五在後,故曰後天。降居乾二,故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註】人謂三。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疏】

聖明至大人:此易孟京說及《乾鑿度》文。大人謂二五,執中含和而成既濟之功者也,故《淮南.泰族》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萬物,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能以神化,是言既濟之事也。

與天至居二:此荀義也。二五皆稱大人,故兼舉之。三才之道,五為天,二為地也。

坤五至為月:此荀義也。

十二消息至合其序:十二消息,乾坤十二畫也。四時四正,坎离震兌也。《劉洪乾象歷》曰:「中孚加坎,解加震,咸加离,賁加兌。求次卦,復加坎,大壯加震,姤加离,觀加兌。」卦氣起中孚,故以復為坎卦也。

乾神至吉凶:此虞義也。乾陽坤陰,陽為神,陰為鬼,故以神屬乾,鬼屬坤也。乾神坤鬼,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

乾九至天時:內外皆乾,乾天也。內為先,九二在內,故曰先天。而居五,五為天位,故天弗違。外為後,六五在外,故曰後天。而居二,二承天時行,故奉天時也。

人謂至不違:《中庸》論君子之道曰:「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鄭彼注云:「鬼神從天地者也。」《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聖人則百世同道,但不悖於天地,斯能質鬼神,俟後聖,故云「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易學在孔氏,故《中庸》所論與《文言》一也。

忼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

【註】陽位在五,今乃在上,故曰知進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註】在上當陰,今反為陽,故曰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註】得謂陽,喪謂陰。

【疏】

陽位至謂陰:此荀義也。爻自下而上為進,自上而下為退。九本陽爻,當居陽位,陽位在五,今反在上,是知進而不知退也。陽為存,陰為亡,上宜陰爻,今九居之,是知存而不知亡也。乾陽為得,坤陰為喪,知九之為陽而不知上之為喪,是知得而不知喪也。此專釋亢義,故云亢之為言。

 

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註】進謂居五,退謂居二。存謂五,為陽位。亡謂上,為陰位。再言聖人者,上聖人謂五,下聖人謂二也。此申用九之義,而用六之義亦在其中矣。

【疏】

進謂至二也:此荀義也。豫六五曰:「貞疾恒不死」。《象》曰:「中未亡也。」五中陽位,故云中未亡。五為存,則上為亡。又上為宗廟,故云亡謂上也。九五生知之聖,故首曰聖人;九二學知之聖,以時升坤五,故云「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言學而後至於聖也。

此申至中矣:曰進曰存,用九之義;曰退曰亡,用六之義。此兼釋之,故坤《文言》不再申也。

 

坤至柔而動也剛。

【註】純陰至順,故柔。陰動生陽,故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註】其靜也翕,故至靜。其動也闢,故德方。虞氏謂:陰開為方也。

後得主而有常。

【註】初動成震,陽為先,陰為後。後順得常,故後得主而有常。

含萬物而化光。

【註】坤承乾施,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故化光。坤稱化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註】順者順於乾。坤承乾,故稱道。貞於六月未間時而治六辰,故承天而時行也。

【疏】

純陰至故柔:此荀義也。《雜卦》曰:「乾剛坤柔。」虞彼註云:「坤陰和順,故柔。」與荀同義。

陰動至也剛:此九家義也。陰動生陽,謂初三五也。《說卦》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義同於此。

其靜至方也:《繫上》曰:「其靜也翕」,翕則靜之至者,故云至靜。「其動也闢」,闢,開也。陰動闢而廣生,方猶廣也。坤六二直方大,虞註云:「方謂闢,陰開為方,故云德方。」坤承乾,故云德也。

初動至有常:陽先乎陰,猶天先乎地,男先乎女,故云陽為先,陰為後也。

坤承至化也:乾天也,天施地生,故曰乾施。坤道承天,故承乾施。《繫上》曰:「坤化成物」,故坤稱化也。

順者至行也:《說卦》曰:「坤順也。」虞注云:純柔承天,時行故順,是順者,順於乾也。乾稱道,坤承乾故亦稱道。《繫上》:「坤道成女」,亦謂承乾而稱道也。貞於六月未間時而治六辰者,《乾鑿度》文,彼文云:「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其歲。」即承天時行之義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註】初乾為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為餘慶。坤積不善,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為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註】坤消至二,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上下不交,天下无邦,故子弒父,臣弒君。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註】剛爻為朝,柔爻為夕。漸積也,陽息成泰,君子道長,陰消成否,小人道長,皆非一朝一夕之故,由積漸使然。故君子慎所積。《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謂此爻也。

由辯之不早辯也。

【註】辯,別也。初動成震,體復則別之早矣。《繫》曰:復小而辯於物。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註】順,猶馴也。惡,惡疾其始。

【疏】

初乾至餘殃:此虞義也。乾為善,自一乾以至三乾成,故為積善。乾,坤之牡也,故云以坤牝。陽喪滅於乙,至三日而復出震。《彖》曰:「乃終有慶」,故曰餘慶,陽稱慶也。坤為惡,故積不善。以乾通坤,至十六日為姤,巽象見辛,故云極姤生巽,巽者坤一索所得之女,故曰餘殃。此據納甲也。《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伏生《書傳》曰:「積善至於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積不善至於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考績者,日計月計歲計至於三載極,而至於三考九載,亦言積也。五福六極、餘慶餘殃之謂也。鄭注《禮運》曰:「殃,禍惡也。」家謂乾家、坤家也。

坤消至弒君:此虞義也。坤本乾也。《說卦》曰:「乾為君,為父。」上乾為君,下乾為父。坤消至二體艮,艮子道,至三乾下體滅,故子弒父。至三成否體坤,坤臣道,消至五,乾上體壞,故臣弒君。上下不交,天下无邦,否《彖傳》文。否之匪人,无父无君,是禽獸也。故引《彖傳》以明之。

剛爻至爻也:剛爻為朝,柔爻為夕,此虞義也。虞本《繫上》曰:「晝夜者剛柔之象也。」故以朝夕屬剛柔。王逸注《楚辭》曰:「稍積曰漸。」何休注《公羊》曰:「漸者物事之端,先見之辭。」故云積漸也。乾積善成泰,故君子道長;坤積惡成否,故小人道長。一朝謂初乾,一夕謂初坤,積之久而泰否成,故君子慎所積。《易》曰者,《易傳》十翊之逸篇也。初爻為本,又謂之元。董子對策曰:「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是也。初正則萬事舉,故曰:正其本萬物理。君子慎始,亦謂初爻。初最微,故曰豪𣯛。《詩》曰:德輶如毛,謂初九也。初九積善成名,初六積惡滅身,故曰差以豪𣯛,繆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敘》曰:「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𣯛,繆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漸久矣。蓋古文《周易》太史公猶見其全,而大小戴《禮》、察保傅經解及《易通卦驗》亦引之,或遂以為緯書之文,非也。

辯別至於物:辯別也,鄭氏義。《穀梁傳》曰:「滅而不自知,由別之而不別。」是辯與別同義也。坤別之不早別,故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復初九不遠復,是別之早矣。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是辯於物也。物謂陽物陰物。

順猶至其始:《象》曰:「馴致其道」,與順同義,皆謂陰順陽之性而成堅冰也。《管子.七法》曰:「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上言漸,下言順,《象》言馴,《中孚》言靡,恒《彖》言久,皆謂服習積貫而化,其義一也。惡惡疾其始,僖十七年《穀梁傳》文。《易》著戒於初爻,是疾其始。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註】正當為敬字之誤也。乾為敬,故直其敬也。坤為義,故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註】乾二在內故直內,而居五,是敬立也。坤五在外,故方外,而居二是義立也。五動二應,陰陽合德,故德不孤。

《易》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註】得位得中,故不疑其所行。

【疏】

正當至義也:下云「敬以直內」,故知正當為敬。乾為敬,虞義也。坤為義,義見上也。

乾二至不孤:「立」猶「見」也。五自二往,在內,故直內。進居五,是敬之發於外者,故敬立也。二自五來,在外,故方外,退居二,是義之裁於中者,故義立也。二五相應,乾升坤降,成既濟定,故德不孤也。

得位至所行:陰居陰,是得位也。六居二,是得中也。得位得中,爻之最善者,故不疑其所行。

 

陰雖有美,含之。

【註】陽稱美。

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

【註】坤為地。

妻道也。

【註】《繫》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妃以五成,故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水以天一為火二牡,木以天三為土十牡,土以天五為水六牡,火以天七為金四牡,金以天九為木八牡,陽奇為牡,陰耦為妃,故曰妻道。《春秋傳》曰:「水火之牡也。」又曰:火水妃也。

臣道也。

【註】天尊地卑,乾為君,故坤為臣。虞氏以坤為臣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註】坤化成物,實終乾事。

【疏】

陽稱美:陽稱美,虞義也。三下有伏陽,故有美含之。

繫曰至土十:「繫曰」者,《上繫》文。「妃以五成」,昭公九年《春秋傳》文。皇侃《禮記義疏》曰:「金木水火得土而成,土數五,故妃以五成也。」

水以至妻道:此皆劉氏《三統歷》文也。鄭注《鴻範》云:「木克土為妻,金克木為妻」,與此義同也。陽奇為牡者,牡,雄也。陰耦為妃者,妃,配也。陰陽之書有五行妃合之說:木畏金,乙為庚妃;金畏火,辛為丙妃;火畏水,丁為壬妃;水畏土,癸為戊妃;土畏木,己為甲妃。是陽為牡,陰為妃也。

春秋至妃也:水火之牡也,昭公十七年《春秋傳》文。火水妃也,昭公九年《傳》文,所以證妃、牡之義。

天尊至臣也:乾六爻皆有君象。《說卦》曰:「乾以君之」,故知乾為君。坤與乾絶體,故知坤為臣。虞氏註𨔵九三、蹇六二、損上九、小過六二,皆云坤為臣也。

坤化至乾事:坤化成物,《上繫》文。《周語》單襄公曰:「成德之終」也是。成與終同義。物始於乾而成於坤。今坤曰「弗敢成」、「曰无成」者,坤奉乾道而成物,代乾終事,不居其名。董子所謂「昌力而辭功」是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註】在天為變,在地為化。乾息坤成,泰天地交而萬物通,故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隱。

【註】泰反成否,乾三稱賢人,隱藏坤中,以儉德避難,不可營以祿,故賢人隱。

《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註】謹猶慎也。

【疏】

在天至木蕃:此虞義也。陽變陰化,故在天為變,在地為化。坤與乾旁通,從旁通變,故乾息坤成泰。泰《彖傳》曰:「天地交而萬物通。」萬物出震,震為草木,故草木蕃也。

泰反至人隱:此虞義也。否泰反其類,故泰反成否。漢樊毅《修西嶽廟記》云:「泰氣推否」,是也。乾《文言》曰:「賢人在下位而无輔」,註謂九三,故知乾三稱賢人也。六三含章,是隱藏坤中,否象君子,亦謂三也。

謹猶慎也:《象》曰:「慎不害也。」故曰謹猶慎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註】地色黃,坤為理,五之下中,故曰黃中。乾來通坤,故稱通理。正位居體者,謂九正陽位,而六居下體也。一說上體,《儀禮喪服》傳曰:「正體於上。」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註】九正陽位,故美在其中。四支,謂股肱。《書》曰:「臣作朕股肱。」六居下體,故暢於四支。坤為事為業,故發於事業。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故曰美之至也。乾為美,坤承乾,故為美。

【疏】

地色至於上:地色黃,坤為理,虞義也。《乾鑿度》曰:「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故知坤為理也。地色黃而居中,是下中也。乾來通坤,故稱通理,亦虞義。乾來通坤,謂乾二居五。虞又云:「五正陽位」,故曰正位。《孟子》曰:「立天下之正位。」趙岐云:「正位謂男子純乾正陽之位也。」蓋二升坤五,故曰五正陽位;坤五降二,故居下體。九六者,謂九二、六五也。二升五,故虞謂五。一說上體謂居五,上體,體指五也。引《喪服傳》證體謂五。

九正至為美:乾為美,二居上中,故美在其中。四支謂兩股兩肱。《周書.武順》曰:「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肢。引《書》者,虞夏書《臯陶謨》文也。坤為臣,為乾之股肱,而居下體,故暢於四支。坤為事,為業,虞義也。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春秋》昭十三年傳文。二中也,故曰中美能黃。元,乾元,二居五,故曰上美為元。五降二,故曰下美則裳。三美盡備,故曰美之至也。美謂乾,而云坤者,坤承乾故也。

 

陰凝於陽必戰。

【註】初始凝陽,至十月而與乾接。

為其兼於陽也,故稱龍焉。

【註】陰陽合居,故曰兼。陽《爾雅》曰:「十月為陽。」俗作嫌於无陽,今從古。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註】坤十月卦,故曰未離其類。

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

【註】乾坤氣合戌亥,故曰雜。天者陽始於東北,色玄。地者陰始於西南,色黃。

【疏】

初始至乾接:陰凝陽自午始,故《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戰者接也。建亥之月,乾之本位,故十月而與乾接也。今本疑於陽,荀、虞、姚、蜀才本皆作凝,故從之。

陰陽至從古:消息坤在亥,亥乾之位也,故曰陰陽合居,此荀義也。《爾雅》者釋天文。《詩.杕杜》曰:「日月陽止」,亦謂十月為陽月。俗作謂,王弼作也,荀、鄭、虞、陸、董皆云「兼於陽」。鄭本費氏,故云古也。

坤十月至其類:據消息。

乾坤至色黃:乾坤氣合於戌亥,《乾鑿度》文。消息戌亥為坤之月,亥乾本位。又曰:「乾漸九月」,故云氣合戌亥。陸績註《京易傳》曰:「乾坤並處,天地之氣雜,稱玄黃也。」天者陽,以下荀義也。《鄉飲酒義》曰:「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故云天者陽始於東北,東北天位,故色玄。《說文》曰:「黑而有赤色者為玄。」《鄉飲酒義》又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故云地者陰始於西南,西南坤位,故色黃。《考工記》曰:「天謂之玄,地謂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