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下傳2

Jack 發表於

周易述卷十七

<經部,易類,周易述>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述卷十八元和惠棟撰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繫辭下傳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注】陰陽相易,出入乾坤,故曰門。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注】陽物天,陰物地。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注】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乾剛以體天,坤柔以體地。

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注】撰,數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演之為五十,用之為四十九。蓍者幽贊于神明而生,故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𨒋。

【注】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第,不相踰𨒋。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注】於,嗟也。稽,考也。類者雜之反也。三稱盛德,上稱末世。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為亂,震為世。陽出復震入坤,出坤故衰世之意邪。

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

【注】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遘之坤,是章往也。陽息出初,故開而當名。

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注】復小而辯于物,故辯物。震為言正,陽在下,初帥其辭,故正言。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故斷辭。原始要終,故備矣。

其稱名也小。

【注】謂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故小。

其取類也大。

【注】謂乾陽也。為天為父,觸類而長之,故大。

其旨遠,其辭文。

【注】遠謂乾,文謂坤。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注】曲詘肆直,中得也。陽曲,初震為言,故其言曲而中。坤為事,隱未見,故肆而隱也。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注】貳當為弍,謂乾與坤也。坤為民,乾為行。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疏】

陰陽至曰門:此虞義也。以陰易陽,以陽易陰,故云陰陽相易。陽息震為出,陰消巽為入,故云出入。乾坤門,所以出入者,故云易之門也。

陽物至物地:此荀義也。謂純乾純坤時也。

合德至體地:此虞義也。《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謂乾坤合居也。乾《彖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六爻皆正為各正性命,六爻皆應為保合太和,應亦有合義也。坎月离日,三十日一會于壬。虞注師《彖傳》曰:「以离日坎月戰陰陽。」是日月戰也,皆陰陽合德之事。乾剛坤柔,乾天坤地,言陰陽同處則合德,分之則剛柔各有體也。

撰數至之德:撰數九家義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為虛,故演之為五十。大衍之數五十,而一不用,故用之為四十九,是體天地之撰也。所用四十九蓍也。蓍者,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用以作易者,是通神明之德也。但陰陽合德之時,聖人探賾索隱,幽贊于神明,于是取天地之數演之為五十,用四十有九以作易。蓍以七也,卦以八也,爻以九六也,故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也。

名謂至踰𨒋:此九家義也。《周禮》太卜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名謂六十四卦之名,故云名謂卦名。虞注《下傳》「六爻相雜」云:「陰陽錯居曰雜。」六十四卦陰陽雖錯,各有次序。如屯坎二之初,蒙艮之二,此之卦之次序也。如中孚為十一月,升為十二月,此卦氣之次序也。如復為乾世,遘為坤世,此八宮之次序也。如上篇天道,下篇人事,此二篇之次序也。故云卦象各有次第,不相踰𨒋也。

于嗟至意邪:上云雜而不越,是類也。荀子曰:以類行雜,故云類者雜之反也。三稱盛德已下,虞義也。乾為積德,陽成于三,故三稱盛德。上為末,故上稱末世。乾盈動傾,故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反君道,故為亂。震繼世,故為世。乾終上九為入坤,陽出復震為出坤。神農氏繼庖犧而作者,神農氏衰而黃帝作,少昊氏衰而顓頊作,高辛氏衰而堯舜作。黃帝堯舜通其變,使民不倦。易窮則變,通則久。入坤出坤,以類行雜,皆承衰世之後,窮變通久,易之道也。故云其衰世之意邪。

神以至當名:此虞義也。乾神知來,坤知藏往。復初為微,至三成乾,隱以之顯,故曰微者顯之。以乾照坤,故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倉頡篇》曰:「闡,開也;幽,隱也。幽者闡之反。」《呂氏春秋》曰:「隱則勝闡。」是也。乾終上九動而入坤,故闡者幽之。幽謂坤也,坤消乾自遘,故謂從遘至坤是章往也。坤終于亥,則乾出于子,故陽息出初闢戶,謂之乾。陽稱名,故開而當名也。

復小至備矣:辯別也。陽出復初尚小,始于坤別,故復小而辯于物。震為言,《乾鑿度》曰:「坤變初六復正,陽在下為聖人,初帥其辭。」《下傳》文。帥亦正也,故云正言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故斷辭以乾,原始以坤,要終故備矣。

謂乾至故小:此虞義也。庖犧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乾坤各三爻,共有六爻。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离、兌。六爻三變,三六十八,十有八變而成卦。名成于三,故名八卦而小成。三微成著,三著成體之時,故小也。

謂乾至故大:此虞義也。庖犧引信三才,兼而兩之為六畫。三才謂乾三爻,故乾為天、為父。觸,動也,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故觸類而長之。陽稱大,為天為父,故大也。

遠謂至謂坤:此虞義也。

曲詘至隱也:此虞義也。曲詘同義,故云曲詘。《下傳》云:「失其守者,其辭詘。」虞彼注云:「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若然,陽曲初亦謂陽伏巽下也。《三倉》曰:「中,得也。」《周禮》師氏云:「掌國中失之事。」注云:「故書中為得。」杜子春云:當為得。記君得失。《史記》封禪書:「康後與王不相中。」《周勃傳》:「勃子勝尚公主不相中。」皆訓為得。《呂氏春秋》曰:「禹為司空,以中帝心。」高誘注云:「中猶得。」是中得同義,故云中得也。陽為得,震初得位,又為言,故其言曲而中。《樂記》曰:「𨽸直而慈愛,」故𨽸為直,直謂陽也。巽初坤也,坤為事,初隱未見。巽稱而隱,故其事肆而隱也。

貳當至凶也:此鄭虞義也。貳從弍,弍為古文二,故云貳當為弍。大極分而為二,故弍謂乾與坤也。坤為民,天行健,故乾為行。失謂坤,得謂乾。乾吉坤凶,故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

【注】中古謂文王。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注】文王蒙大難而演易,故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傳》曰:「作者之謂聖。」

是故,履德之基也。

【注】履二幽人之貞,中不自亂。四履虎尾虩虩終吉,故德之基。《春秋傳》曰:「郤子无基。」凡言德皆陽爻。

嗛德之柄也。

【注】坤為柄,乾上降三,天道下濟,故德之柄。

復德之本也。

【注】復初乾之元,中行獨復,故德之本。

恒德之固也。

【注】立不易方,故德之固。

損德之修也。

【注】懲忿窒慾,所以修德。

益德之裕也。

【注】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優裕者也。

困德之辯也。

【注】辯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小人之德于是別也。

井德之地也。

【注】改邑不改井,故德之地。

巽德之制也。

【注】君子制義,故德之制。

履和而至。

【注】嗛與履通,嗛坤柔和,故履和而至。

嗛尊而光。

【注】九三升五故尊而光。

復小而辯于物。

【注】復初小善,故云小。辯之早,故辯于物。

恒雜而不厭。

【注】乾初之四,坤四之初,故雜。震巽特變,震究為蕃鮮,巽究為躁卦,故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注】損初之上失正,故先難;終反成益得位于初,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

益長裕而不設。

【注】巽為長,益德之裕,故長裕。設大也,《攷工記》曰:中其莖,設其後。坤三進之乾,乾上之坤初,遷善改過,陰稱小,上之初,體復小,故不設。

困窮而通。

【注】陽窮否上變之坤二成坎,坎為通,故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注】井德之地,故居其所能遷其施,故遷也。

巽稱而隱。

【注】巽德之制,故稱巽。陽隱初故隱。

履以和行。

【注】禮之用和為貴,嗛震為行,故以和行。

嗛以制禮。

【注】陰稱禮,旁通履,履者禮也。九三升五,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

復以自知。

【注】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

恒以一德。

【注】一謂初終變成益,從一而終,故以一德。

損以遠害。

【注】坤為害,泰以初止坤上,故遠害。乾為遠。

益以興利。

【注】震為興,乾為利上之初,利用大作,耒耨之利,故以興利。

困以寡怨。

【注】坤為怨,否弒父與君,乾來上,折坤二,故寡怨。坎水性通,故不怨也。

井以辨義。

【注】坤為義,以乾別坤,故辨義也。

巽以行權。

【注】巽制義,故行權。《春秋傳》曰:「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

【疏】

中古謂文王:《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孟康云:「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云中古謂文王。若虞氏之義以為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乾,五乾為古,五在乾中,故興于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今知不然者,《下傳》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與此傳皆言易之興,但易有興有廢。庖犧氏沒而易廢,神農氏作而易興,則神農以前為上古;神農氏沒而易廢,黃帝堯舜氏作而易興,歷夏商周皆然,則文王以前為中古。春秋之世,世衰道微,孔子作十翊而易道復興,則孔子之時為下古。明夷《彖傳》云:「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傳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正謂文王。庖犧之時世尚淳樸,不得以憂患目之。馬氏、荀氏、鄭氏皆以文王為中古,義當然也。

文王至謂聖:《春秋》襄三十年傳云:「紂囚文王七年。」《史記.周本紀》謂:「西伯囚羑里,益易之八卦。」《漢書》司馬遷謂:「西伯拘而演周易。」尋西伯亦述庖犧之易而云作者。《繫上》云:「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神農、黃帝、堯舜皆述庖犧之易而亦云作。《樂記》曰:「作者之謂聖。」庖犧作易,文王繫辭,今所作二篇是也。聖人制作皆云作,故亦云作易者也。

履二至陽爻:履通嗛,嗛之坤土為基。文王幽于羑里,演易明道,文致太平。履之九二失位,在坎獄中而不失其常,終免于難。九四變得位,履虎尾而虩虩,多懼終行其志。《春秋》成十三年傳云:「禮人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言郤錡不敬故无基,明履為德之基也。凡言德皆陽爻,虞義也。乾為德,故凡言德皆陽爻。言此九卦之德皆指陽爻也。

坤為至之柄:此虞義也。坤為柄,《說卦》文。謙從乾來,乾上降坤三,乾為天,天道下濟致恭以存其位,故德之柄也。

復初至之本:此虞義也。復之初九乾元也,即太極也。太極為中,初九為獨中行,獨復故德之本,初為本也。

立不至之固:此虞義也。恒唯九三一爻得正不動,故立不易方。貞固足以幹事,故德之固。

懲忿至修德:此荀義也。懲忿窒慾,損《象傳》文。虞氏云乾陽剛武為忿,坤陰吝嗇為欲,損乾之初成兌說,故懲忿。初上據坤艮為山,故窒慾。懲忿窒慾修德之事,故德之修。

見善至者也:此荀義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傳》文。虞氏云乾為善,坤為過,坤三進之乾四,故見善則遷;乾上之坤初改坤之過,故有過則改。《周語》曰:「布施優裕,故為德之優裕。」若然,虞注晉初六曰坤弱曰裕。此以裕為美德者,韋昭注《周語》云裕緩也;馬融注蠱六四云裕寬也。文王處憂患之地,長裕不設,獨行自然,故以裕為美德也。

辯別至別也:此鄭義也。九二困而不失其所,其唯君子;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失其所矣。故云君子小人之德於是別也。

改邑至之地:經曰:「改邑不改井。」虞彼注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為舊,非四應。甃之,故不改井。」井法也。《下傳》云:「井居其所,為不改其井之法,故德之地。」坤為地也。

君子至之制:《說文》:制作利,云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是制為裁斷也。成八年傳云:「大國制義。」《下傳》云:「巽稱而隱」,又云「巽以行權」,是制義之事,故德之制。

嗛與至而至:此虞義也。嗛與履旁通,嗛體坤,坤至柔,又為和順,故嗛;坤柔和,坤為至,故履和而至。

九三至而光:嗛《彖傳》云:「嗛尊而光」,謂三升五尊位,故尊而光也。

復初至于物:《上傳》曰:「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虞彼注云:「小善謂復初,故云復初小善。」故云小乾陽物為善,辨之早;坤陰物為不善,由辨之不早辨也。有不善未嘗不知,辨之早故辨于物也。

乾初至不厭:恒自泰來,故云乾初之四,坤四之初。虞下注云:「陰陽錯居稱雜,故云雜也。」震雷巽風故特變,震究為巽,巽為白,故為蕃鮮;巽究為震,震為決躁,故為躁。卦是不厭之義也。

損初至後語:此虞義也。損泰初之上,以陽居陰失正,故先難;損極則益,故終反成益。益初得正,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上傳》文。虞彼注云:「乾為易,益初體復心,震為後語也。」

巽為至不設:設大也,至設其後,鄭義也。《攷工記.桃氏》曰:「中其莖,設其後。」鄭彼注云:「從中以郤,稍大之也,從大則于把易制。」知設訓為大。坤三進之乾為遷善,乾上之坤初為改過。初至四體復象,陽息復時尚小,故不設。

陽窮至而通:此虞義也。困否二之上,否時陽窮于上,故變之坤二。彼經云:「困亨」,否上之二,體坎乾坤交,故窮而通也。

井德至遷也:改邑不改井,故德之地,居其所不遷也。井養不窮,是遷其施也。

巽德至故隱: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趙岐注云:「權銓衡也,所以稱輕重。」巽德之制,故為稱也。乾伏巽初,龍德而隱,故為隱也。

禮之至和行:此虞義也。禮之用,和為貴,《論語》文。履者禮也。《論語》又云:「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行也。」履以和行,謂以禮節之而行也。履旁通嗛,嗛震為行,故以和行也。

陰稱至制禮:此虞義也。坤陰為禮。《樂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又云「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故云陰稱禮也。

有不至知也:此虞義也。

一謂至一德:此虞義也。恒六五《傳》曰:「從一而終。」虞彼注云:「一謂初,終變成益,以巽應初震,故從而終。」恒德之固,故一德也。

坤為至為遠:此虞義也。坤陰為害,泰初之上體艮,艮為止,故以初止。坤上以乾止坤,乾為遠,故遠害也。

震為至興利:震起為興,否上之初,初九「利用為大作」。虞彼注云:「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萬民以濟」,故興利也。

坤為至怨也:此虞義也。坤陰為怨,困自否來,否三弒父與君,乾上之二折坤,體怨黷不作,故寡怨。上之坤體坎,坎水性通,困窮而通,故不怨也。

坤為至義也:此虞義也。坤為地,地道曰義,故為義。辨,別也。井自泰來,泰初之五以乾別坤,故辨義也。

巽制至者也:巽德之制,故以制義。巽稱而隱,鄭注《月令》云:「稱錘曰權」,故以行權。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公羊》桓十一年傳文,九家所引以釋行權之義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注】法象在內,故不遠。

為道也婁遷。

【注】遷徙也。日月周流,上下无常,故婁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注】變易,動行。六虛,六位也。日月周流,終則復始,故周流六虛,謂甲子之旬,辰已虛,坎戊為月,离己為日,入在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五甲如次者也。

上下无常,剛柔相易。

【注】上謂乾二坤初及三也,下謂坤五乾四及上也。相易謂二與五,初與四,三與上。乾剛坤柔,相易得位也。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注】典要,道也。上下无常,故不可為典要。適乾為晝,適坤為夜。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注】出乾為外,入坤為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故使知懼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

【注】神以知來,故明憂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

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注】陰陽之初,萬物之始,故无有師保。乾為父,坤為母,乾坤之元,故如臨父母。

初帥其辭,而揆其方。

【注】初始下也,帥正也。謂修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注】其出入以度,故有典常。《曲禮》曰:假尒泰龜有常,假尒泰筮有常。今文《尚書》曰:假尒元龜,网敢知吉。是无典常也。茍誠也,其人謂乾為賢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中庸》曰:「待其人而後行。」故不虛行也。

【疏】

法象至不遠:法象在內,故不遠。《大戴禮》文王官人文。法象莫大乎天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易麗乾藏坤,故不遠。

遷徙至婁遷:此虞義也。遷徙,《釋詁》文。日月謂坎离。坎离為乾坤二用,周流行于六位之中,故婁遷也。

變易至者也:此虞義也。六虛謂六爻之位,故云六位也。《參同契》曰:「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故云日月周流,終而復始。六位謂之六虛者,六甲孤虛法也。天有六甲,地有五子,日辰不全,故有孤虛。裴駰曰: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為孤,辰巳為虛。坎納戊,离納己。《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謂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潛淪匿,變化于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滅亡。又云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故云入在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也。五甲如次者,謂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為孤,寅卯為虛。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為孤,子丑為虛。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為孤,戌亥為虛。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為孤,申酉為虛。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為孤,午未為虛。故云五甲如次者也。

上謂至位也:上言坎离周流于六虛,此兼言六爻升降易位之事。乾二居坤五,坤初居乾四,坤三居乾上。故上謂乾二、坤初及三也。或如謙、大壯之三四升坤五,或如需之上六舉坎以降陽,故无常也。乾二坤五,二五相易也;乾初坤四,初四相易也;乾上坤三,三上相易也。故云相易,謂二與五、初與四、三與上也。或有二爻相比而相易,或有爻變受成而相易也。乾剛坤柔,以剛易柔,以柔易剛,各得其位,故剛柔相易也。

典要至為夜:此虞義也。《釋言》曰:「典經也。」《下傳》云:「既有典常,故云典要。」道也,其為道也婁遷,故不可為典要。鄭注《大學》云:之適也,如乾五動,是乾之大有也。坤五動,是坤之比也。又震巽特變,如豫終變成小畜,恒終變成益也。故云唯變所適。剛柔者晝夜之道,故云適。乾為晝,適坤為夜。柔變剛,適乾也。剛化柔,適坤也。

出乾至懼也:此虞義也。三日出震為出乾,十六日退巽為入坤。以出入為外內也。日一日一夜而周一度,乾為日,坤為夜。出乾入坤,故出入以度。陽主生,陰主死,故出陽知生,入陰懼死。知生懼死,辨之早也。

神以至事故:此虞義也。聖人以此先心,故神以知來,先知吉凶,興利遠害,故明憂患。故謂往故,坤智藏往,故知事故。

陰陽至父母:師保、生成,皆後起之事。陰陽之初,萬物之始,故无有師保。物之始生,受之以蒙,乃有師保也。乾坤之元,中孚咸時也。中孚至復,咸至遘,隱以之顯,乾坤致用,故如臨父母,戒慎恐懼之時也。

初始至其方:此虞義也。初始謂初九也。陽在下,故云下也。正陽在下,故初帥其辭。息至二當升五,二陽不正,故脩辭立誠。二本陰位,故以乾通坤。乾當居坤初三五之位,故揆其方也。

其出至行也:此虞義也。日行一度,度有經常,故有典常。《曲禮》云者,證易之有常也。今文《尚書》者,伏生《尚書》「西伯𢦟黎」文,今作格人,俗儒改假為格,訛尒為人,失其義矣。神以知來,故吉凶可知。网敢知吉,是无典常也。郭璞《三倉解詁》曰:茍誠也。九二升坤五,故為賢人。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在言前,故不言而信。易簡之善配至德,故存乎德行。《中庸》云者,證非其人,則既濟之功不行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注】質,本也。以乾原始,以坤要終,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注】陰陽錯居稱雜,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故唯其時物。乾陽物,坤陰物。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注】本末初上也。初尚微,故難知。爻象動內,吉凶見外,故易知。

初辭儗之,卒成之終。

【注】初帥其辭,儗之而後言,故初辭儗之。卦成于上,上為終,故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注】撰德,謂乾。辯,別也。是謂陽非謂陰也。中,正也。乾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故非其中,爻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注】存亡吉凶,所謂要終者也。居,辭也。彖辭,卦辭。卦辭觕舉六爻之義,故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注】乾五為功,二應五,四承五,故同功。二為大夫,四為諸侯,故異位。

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注】乾為善,二正應五,故多譽。四近承五,故多懼。《傳》曰:「近而不相得則凶。」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注】柔當承剛,故不利遠。《傳》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柔中謂六二。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注】三有佐五之功,故同功。三為三公,五為天子,故異位。

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注】三過中故多凶,功歸于五,故五多功。五貴三賤,爻有等,故云貴賤之等。

其柔危,其剛勝邪。

【注】謂三。勝,稱也。

【疏】

質本至之說:此虞義也。《廣雅》曰:「素,本也。」質素同義,故云質本也。乾元萬物資始,故以乾原始。坤用六以大終,故以坤要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上繫》文。乾知生,坤知死,故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說讀為舍也。

陰陽至陰物:此虞義也。六爻陰陽錯居,故云雜。爻之變化有時,故云:時陽則陽,時陰則陰。乾陽物,坤陰物,《上傳》文。

本末至易知:大過《彖傳》曰:「棟橈,本末弱也。」謂初上二爻。故知本末謂初上也。天道三微而成著,故初尚微,吉凶未定,故難知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上傳》文。內謂初,外謂上爻。至上而吉凶始見,故易知也。

初帥至之終:初稱儗,儗之而後言。儗者未定之辭,故初辭儗之。一卦吉凶存亡之義,至上而具,故卦成于上。上者一卦之終,故卒成之終。

撰德至爻也:此虞義也。承上六爻相雜來,雜物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是也。乾為德,故撰德謂乾。鄭氏曰:撰,算也。是非猶善惡,故是謂陽,非謂陰也。六爻不皆中,故中謂正也。乾六爻二四上失位,故非正。坤六爻初三五失位,故非正。《乾鑿度》曰:陰陽失位皆為不正。鄭彼注云: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是也。若然,乾二居坤五,乾四居坤初,乾上居坤三;坤五居乾二,坤初居乾四,坤三居乾上,則六爻得位,成兩既濟,天地人之道備,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也。道有變動,故曰爻。《下傳》文。

存亡至半矣:此申要終之義也。居音基,居辭鄭王肅義也。陽為存,陰為亡;乾為吉,坤為凶。乾吉則存,坤凶則亡,知存知亡,故居可知矣。彖辭,卦辭,馬義也。卦辭觕舉一卦六爻之義,言不一一舉,故云觕舉。如屯卦辭「不利有攸往,利建侯」,謂初也。蒙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我謂二,童蒙謂五。「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初筮謂初,再三謂三四。屯、既濟以初九為一卦之主,故止舉一爻。蒙則兼舉五爻,故云思過半矣。他卦卦辭皆放此。

乾五至異位:此下陳二四三五爻之義,亦所謂要終者也。六爻以二五為中和卦,二五兩爻又以五爻為主。乾五為功,故凡言功皆指五。或以二四同在陰位,三五同在陽位,故同功,非易之例也。二為大夫,四為諸侯。《乾鑿度》《文言》二四皆有承五之功,而位則異也。

乾為至則凶:乾為善,亦謂五也。二四皆承五,二居中而應五,故多譽;四不中而近五,故多懼。凡卦相比而不相害則吉,近而不相得則凶。故引下傳以為證也。

柔當至六二:此申二多譽之義。柔利承陽,遠則不利。蒙六四之吝,遠于陽也。二遠于五,所以下多譽而无咎者,以其用柔居中而應五也。其要者亦要終之義也。

三有至異位:功者五之功,而三佐之,故同功。三為三公,五為天子,亦《乾鑿度》文。

三過至之等:揚雄論乾六爻之義云:過中則惕,三過中故多凶也。六爻之功皆歸于五,故五多功。《易》之例陽貴陰賤,今三陽而稱賤者,三多凶。陽吉陰凶,故謂之賤。且三對五言,不得云貴。《繫上》云:「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云:「列貴賤者存乎位。」又云:「崇高莫大乎富貴。」貴皆謂五,故五在三,不得言貴也。若據陰爻,亦得言貴。屯初九傳云:「以貴下賤,大得民。」是也。若爻不善,亦不得言貴。頤初九傳云:「觀我朶頤,亦不足貴。」是也。爻有等。《下傳》文。乾為善,三多凶,故不言其善也。

謂三勝稱也:《下傳》云:其辭危,虞彼注云:危謂三,故知其柔其剛皆謂三也。勝稱同物,故云勝稱也。上云「非其中,爻不備」,故此傳論二爻之義云:「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論三爻之義云:「其柔危,其剛勝邪」,以陽居陽,故稱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注】有天地人之道,故悉備。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注】道謂陰陽、剛柔、仁義之道,所謂性命之理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注】參天兩地為六畫,故六也。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注】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注】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爻有等故曰物。

【注】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故爻有等。乾陽物,坤陰物,故為物。

物相雜故曰文。

【注】純乾純坤之時,未有文章。陽物入坤,陰物入乾,更相雜,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注】不當謂不當位,當則生吉,不當則生凶,故吉凶生也

【疏】

有天至備矣:《繫上》曰:「夫易廣矣大矣。」荀彼注云:「以陰易陽謂之廣,以陽易陰謂之大。」下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天,天道也;地,地道也;天地之間,人道也。大衍之數,備三才,故廣大悉備也。

道謂至理也:《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六者原本於性命,故云性命之理。下云:「兼三才而兩之」,是順性命之理也。

參天至六也:《說卦》云:「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虞彼注云:「謂參天兩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也。」

六爻至道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上繫》文。三極,謂天地人,即三才,故云三才之道也。

爻也至者也:道即三才之道。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上傳》文,虞彼注云:「動變也,謂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也。」

聖人至為物: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上繫》文。道有變動故曰爻。乾坤交而通,故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禮之有降殺,本於爻之有等級,故曰等禮。乾,陽物;坤,陰物,《上傳》文,言:爻之陰陽自乾坤來也。

純乾至曰文:此虞義也。純乾純坤,謂乾坤各三爻也,其時未有文章。《鄭語》曰:「物一無文」,是也。乾坤交通,故陽物入坤,陰物入乾,而成六子八卦,更相錯而成六十四卦。柔文剛,剛文柔,如五色相雜而成文章,故曰文也。

不當至生也:陽居陰,陰居陽,為不當位。《乾鑿度》曰:「陽失位為庸人,陰失位為小人也。」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故得位則生吉,失位則生凶。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注】謂文王書易六爻之辭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

是故其辭危。

【注】危謂乾三,夕惕若夤厲无咎,故辭危也。

危者使平。

【注】平謂三,天地際,故平。文王則庖犧,合德乾五,故危者使平也。

易者使傾。

【注】乾為易,傾謂上。乾盈動傾,故使傾,謂紂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注】大謂乾道,乾三爻三十六物,略其奇五,故百物。反復不衰,故不廢也。

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注】乾稱易道,知至至之,可與幾也,故懼以始。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故懼以終。終日乾乾,故无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惡盈福嗛,故易之道者也。

【疏】

謂文至三也:此虞義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庖犧作易,創二五升降之法,以天德居天位。夏商以後,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至殷之末世,紂為无道,故文王演易,昌明大道,書易六爻之辭,而明吉凶悔吝。易道廢而復興,屯之六三君子以經論,是文王演易文致太平之事,故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上九忼龍有悔,故末世乾上謂紂也。陽成於三,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夤,窮神知化,德之盛,故盛德乾三也。

危謂至危也:此虞義也。承上周之盛德,故知危謂乾三,三多凶。夕惕若夤厲无咎,乾九三爻辭。《文言》云:「雖危无咎」,故辭危也。

平謂至平也:泰九三爻辭曰:「无平不陂。」虞彼注云:「平謂三。」《傳》曰:「天地際也。」三處天地之會,故平也。虞《上繫》注云:「文王則庖犧亦與天地合德,庖犧德合乾五,文王則之,故德亦合乾五。」幽而演易,文致太平,故危者使平也。

乾為至紂也:乾以易知,故乾為易。承殷之末世言,故傾謂上。上九忼龍盈不可久,故乾盈動傾。紂无道滅亡,故易者使傾也大。

謂至廢也:此虞義也。陽稱大,乾道變化,故大謂乾道。乾陽爻九,四九三十六,三爻一百八,略其奇數,故百物。乾純粹精,故為物也。終日乾乾,反復道,故反復不衰,是不廢之義也。

乾稱至者也:此虞義也。乾為易,為道,故乾稱易道。知至至之,至謂初;知終終之,終謂上。此《文言》傳釋九三義也。九三知始知終,雖危无咎,與此《傳》懼以終始其要无咎同義,故引以為證。天道福謙,故危者使平;地道變盈,人道惡盈,故易者使傾。謙自乾來,上九降三,乾為易道,故易之道者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注】險謂坎也,謂乾二五之坤成坎离,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注】阻,險阻,也謂坤二五之乾。艮為山陵,坎為水,巽高兌下,地險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能說諸心,能揅諸侯之慮。

【注】乾五之坤,坎為心,兌為說,故能說諸心。坎心為慮,乾初之坤為震。震為諸侯,故能揅諸侯之慮。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

【注】謂乾二五之坤,成离日坎月,則八卦象具,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娓娓者,陰陽之微。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

【注】祥,善也,吉之先見者也,陽出變化云為。吉事為祥,謂復初乾元者也。

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注】象事謂坤,坤為器,乾五之坤成象,故象事知器。占事謂乾以知來,乾五動成离,則翫其占,故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天尊五,地卑二,故設位。乾為聖人,能說諸心,能揅諸侯之慮,故成能也。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注】乾為人,坤為鬼,乾二五之坤,坎為謀。乾為百,坤為姓,故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疏】

險謂至者也:此虞義也。坎為險,故云險謂坎也。乾二五之坤成坎,乾二五變之坤成离,故云乾二五之坤成坎离。坎月离日,故日月麗天。《論語》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又云:「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故云天險不可升也,是知險之義也。天險不可升也,坎《彖傳》文。

阻險至阻也:此虞義也。坤二五之乾成离,坤二五動之乾成坎。互體艮為山陵,坎為水,巽為高,澤動而下,故兌為下。坤為地,地險山川邱陵亦坎《彖傳》文。地險山川邱陵,地險而阻,故知阻者也。

乾五至之慮:此虞義也。兌媵口說,說從坎心,說之深也。震初獨行,不與聖人同憂,揅慮從震,揅之微也。能說諸心,故能定天下之吉凶。能揅諸侯之慮,故能成天下之娓娓,所謂聖人成能也。

謂乾至娓者:此虞荀義也。乾二五之坤,坤二五之乾,成离日坎月,互有艮巽,故八卦象具。陽息則吉,陰消則凶,故八卦定吉凶。娓,微同物,故云娓娓者,陰陽之微。三日月出震,故月生震初。《上傳》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是也。知險知阻,其以此耳。

祥善至者也:此虞義也。乾初為善,故云祥善也。吉之先見者,故吉事有祥。陽出變化云為,成復初,初為元,元亦善也,故復初,乾元者也。

象事至知來:此虞義也。坤為事,為器。乾五之坤成坎月离日,日月為象,故象事知器,乾神知來。乾五動之坤成离,以离目玩其占,極數知來之謂占,故占事知來也。

天尊至能也:此虞義也。天尊五,謂乾五;地卑二,謂坤二。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設位。乾五為聖人,謂庖犧也。說心揅慮,唯聖者能之,故成能也。

乾為至與能:此虞義也。人謀,謂謀及乃心也。鬼謀,謂謀及卜筮也。百姓,謂謀及卿士也。朱仰之以百姓為謀及庶人,非也。聖人成能,故百姓與能也。

八卦以象告。

【注】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兌口震言,故以象告也。

爻彖以情言。

【注】聖人之情見乎辭,故爻彖以情言。震為言。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注】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离,故剛柔雜居。艮為居,离有巽兌,坎有震艮,八卦體備,故吉凶可見也。

變動以利言。

【注】乾變之坤成震,乾為利,變而通之以盡利,震為言,故變動以利言。

吉凶以情遷。

【注】乾吉坤凶,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以情遷。

是故㤅惡相攻而吉凶生。

【注】攻摩也,乾為愛,坤為惡,謂剛柔相摩,以愛攻惡生吉,以惡攻愛生凶,故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注】遠陽謂乾,近陰謂坤。陽取陰生悔,陰取陽生吝。悔吝言小疵。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注】情陽偽陰也,情感偽生利,偽感情生害,乾為利,坤為害。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注】坤為近為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為悔且吝也。

將叛者其辭慙。

【注】坎人之辭也。坎為隱伏將叛,坎為心,故慙也。

中心疑者其辭枝。

【注】离人之辭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

吉人之辭寡。

【注】艮人之辭也。艮其輔,言有序,故辭寡。

躁人之辭多。

【注】震人之辭也。震為決躁,笑言啞啞,故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注】兌人之辭也。兌為口舌誣乾,乾為善人也。

失其守者其辭詘。

【注】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离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上經終坎离,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繫》終乾坤,則《下繫》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

【疏】

在天至告也:此虞義也。日月在天成八卦象,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离、兌,故八卦象成。兌為口,震言為告,故以象告也。

聖人至情言:乾為聖人,乾坤旁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辭以覩乎情,故聖人之情見乎辭。全體為彖,析體為爻。《上傳》云:「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爻彖以情言也。

乾二至見也:此虞義也。乾二升五,故乾二之坤成坎;坤五降二,故坤五之乾成离。乾剛坤柔,故剛柔雜居。坤二五之乾成离,互有巽兌。乾二五之坤成坎,互有震艮。八卦而小成,故八卦體備。八卦定吉凶,故吉凶可見也。

乾變至利言:此虞義也。利者義之和也。變動則有所適,如利見大人、利有攸往之類是也。變通所以盡利,故以利言也。

乾吉至情遷:此虞義也。遷,運徙也。乾坤旁通成六十四卦,故以情遷也。

攻摩至凶生:此虞義也。攻有摩義,故云攻摩也。乾長人,故為愛。惡道屬陰,故為惡。乾剛,坤柔,剛柔相摩,故愛惡相攻。以愛攻惡,陽生故吉生;以惡攻愛,陰消故凶生也。

遠陽至小疵:此虞義也。本謂爻位之遠近,而云遠陽近陰者,陰遠于陽則稱遠陽,近于陰則稱近,故遠謂陽,近謂陰。乾為遠,故遠陽謂乾;坤為近,故近陰謂坤。陽居陰位,故陽取陰生悔;陰居陽位,故陰取陽生吝。纖介不正,悔吝為賊,故悔吝言小疵。

情陽至為害:此虞義也。陽實為情,陰虛為偽。《太玄》曰:「離乎情者必著乎偽,离乎偽者必著乎情。」故知情陽偽陰也。乾為利,故情感偽生利;坤為害,故偽感情生害也。

坤為至吝也:此虞義也。凡二爻相比而不相得者,皆為陰陽失位而凶。雖不當位而剛柔相應,近爻猶有害之者,乃悔吝小疵矣。《乾鑿度》所云「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也。

坎人至慙也:此虞義也。六子稱人者,《乾鑿度》十二辟卦皆稱表。鄭彼注謂:表者人形體之章識也,故復表日角,臨表龍顔。稱復人、臨人,知六子亦稱人也。以下敘六子之辭,此為坎人之辭也。坎為隱伏、將叛之象也。慙從心,坎心為慙也。

离人至疑也:此虞義也。离為火,火性枝分者。《太玄》應凖离,初一曰:「六幹羅如五枝离如。」故知火性枝分也。枝分不一,故枝疑也。

艮人至辭寡:此虞義也。

震人至辭多:此虞義也。巽究為躁卦,謂震也。震剛在下而動,故為決躁。震為笑言,笑言啞啞,故辭多也。

兌人至人也:兌為巫,為口舌,氣與乾通,故口舌誣乾。乾為善人,故誣善也。兌為金。《太玄》曰:「四九為金,為譖。」是誣善之義也。

巽人至者也:此虞義也。《上傳》云:「其言曲而中。」虞彼注云:「曲,詘。陽曲初。」巽詰詘亦謂曲也。乾初在下,故陽在初守巽,陽伏巽下,故其辭詘。將叛者已下,皆謂六子之辭,故云此六子也。离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皆《雜卦》文。离火枝分,故上;坎隱伏,故下;震決躁,故起;兌誣乾,故見;巽詰詘,故伏。《乾鑿度》曰:「离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离為終。既濟、未濟亦坎离也,故上經終坎离,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也。《上繫》乾坤,其「易之緼邪」已下皆敘乾坤六子,乾坤所成,故《上繫》終乾坤,則《下繫》終六子,此皆七十子所傳大義,故云「此易之大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