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述卷十六
<經部,易類,周易述>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述卷十七元和惠棟撰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注】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在中,故八卦成列,則象在其中矣。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是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注】謂參重三才為六爻,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六畫稱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注】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繫辭焉而明之,動在其中矣。
【注】謂繫彖象九六之辭,而明其情,故動在其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也。明或作命,謂命吉凶。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注】動謂爻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吉凶生而悔各著,故生乎動者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
【注】乾剛坤柔,為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本天親上,本地親下,故立本者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注】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注】貞正也,勝讀為稱,稱好也。陽吉陰凶,為禍福正,故吉凶者貞稱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注】天地謂二五,二五中正以觀天下,故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注】日月謂坎离,未濟當晦,既濟當望,日月雙明,故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注】一謂乾元,爻之動,一則正,兩則惑,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寉然示人易矣。
【注】陽在初弗用,寉然无為,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
夫坤,退然示人簡矣。
【注】陰動而退,故曰退然。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內萬物,故示人簡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
【注】此謂易簡,易簡一也。天下之動貞夫一,故效此者也。三才合于一元,故象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注】內初外上也。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爻動內則凶見外也。
功業見乎變。
【注】吉凶生大業,故功業見乎變。變謂所動之一爻。
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乾為聖人,爻彖以情言,辭以覩乎情,故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
【注】天地爻也。乾天稱父,坤地稱母,乾為大德為生,天降感而生聖人,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保曰位。
【注】福德爻也,亦曰寶爻。淮南王說:母生子曰保。乾為聖人,陽稱大,乾為金為玉,故為大保。位謂乾五。
何以守位?曰仁。
【注】專爻也。震為守,乾為仁。專爻助福德者,故曰守位。
何以聚人?曰財。
【注】財爻也。與人同制之爻,故以聚人。坤為聚為財,乾為人。故聚人曰財。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注】繫爻也。坤為理財,乾為正辭。坤為民為義,坤陰為非,以乾制坤,故禁民為非曰義。繫爻財所生者,《靈寶經》說:下克上曰伐,猶民為非當禁之,禁之者保爻。聖人在上位,詰姧慝,刑暴亂是也。天地福德父子也,專爻兄弟也。財爻夫婦,保繫二爻,君臣也。是為六戚,家人一卦義備矣。
【疏】
象謂至是也:此虞義也。在天成象,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才,觀變于陰陽而立卦,故謂三才成八卦之象。甲乙在東,故乾坤列東;丙丁在南,故艮兌列南;庚辛在西,故震巽列西;戊己居中,故坎离在中。此八卦之象,故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謂參至道也:此虞義也。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參重三才為六爻。參重即參兩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發動揮變,變剛生柔爻,變柔生剛爻,故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以三為六,故六畫稱爻。六畫乃兼三才而兩之者,故云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謂十至中矣:此庚義也。乾坤各六爻,乾息坤消,故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一往一來曰推,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故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言爻之變在其中矣。
謂繫至吉凶:此虞義也。謂文王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辭。爻彖以情言,因其動而明其情,故動在其中矣。陽息震為鼓,故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也。明或作命者,謂今本有作命者。命吉凶,《周書.召誥》文。下云:「吉凶悔吝生乎動」,故以命之也。
動謂至者也:此虞義也。道有變動,故曰爻。故動謂爻也。動發也。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剛柔而生爻。故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古凶由動而生,悔吝由動而著,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乾剛至者也:此虞義也。乾陽金堅,故剛;坤陰和順,故柔。六子索于乾坤而得者,故為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約《說卦》文。震坎艮皆出乎乾而與乾親,故曰本天親上;巽离兌皆出乎坤而與坤親,故曰本地親下。天尊故上,地卑故下。此亦約《文言》而言。乾坤立六子之本,故立本者也。
變通至者也:此虞義也。謂泰、大壯、夬配春;乾、遘、𨔵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于四時,故趣時者也。
貞正至者也:貞正,師《彖傳》文。勝讀為稱,姚信義也。古勝與稱通。《考工記》曰:「角不勝幹,幹不勝箸,謂之不參。」注云:「故書勝或作稱。」《晉語》曰:「中不勝貌。」韋昭云:「勝當為稱。」是古文通也。稱好也,《釋言》文。陽吉陰凶,道之常也。《管子.論蓍龜》曰:「為萬物先,為禍福正,吉凶以貞為稱。」故貞稱者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曾子曰:「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是貞稱之義也。
天地至者也:乾五為天,坤二為地,故天地謂二五。二五得正得中,故中正以觀天下,是貞觀之義也。
日月至者也:坎月离日,故日月謂坎离。未濟月晦,虞義也。未濟主月晦,則既濟主月朢也。故荀氏曰:离為日,日中之時,正當离位,然後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衝离,衝謂十五日,月當日衝,正值坎位,亦大圓明,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參同契》曰:「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月兔,日月氣雙明。」是貞明之義也。
一謂至者也:一謂乾元,虞義也。《繫下》曰:「天地𡔹㚃,萬物化醇,男女覯精,萬物化生。言致一也。」故爻之發動,所之之卦,一則正,兩則惑。京氏筮法:一爻變者為九六,二爻以上變者為八。故《晉語》重耳得貞屯悔豫皆八,乃三爻變,不稱屯之豫而稱八。《左傳》穆姜遇艮之八,乃五爻變,不稱艮之隨而稱八,皆是貞夫一之義也。又《左傳》莊二十二年遇觀之否,閔元年、眧七年遇屯之比。又閔二年遇大有之乾,僖十五年遇歸妹之睽,二十五年遇大有之睽,襄二十五年遇困之大過,昭五年遇明夷之嗛,十二年遇坤之比。幾九占皆一爻變,其蔡墨所稱乾之遘等,乃隨舉各爻之辭,猶言初九初六之類,非謂乾變遘,學者當共審也。
陽在至者也:此虞義也。乾初九潛龍勿用,故在初弗用。《文言》曰:「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故曰「隺然无為」,潛龍時也。坤亂于上,故不易世。行而未成,故不成名,是示人易者也。
陰動至者也:退,馬氏作隤,陸董姚作妥,音相近故有異同。孟喜作退,今從之。陰動而退,《乾鑿度》文:「陰體卑柔,故動而退,退然之象,臣道也。」簡閱也,以下虞義也。簡閱也,《廣雅》文。桓六年《春秋傳》曰:「大閱簡車馬也。」簡閱同義,故云簡閱也。坤以藏之,故閱藏萬物,示人簡者也。
此謂至者也:此陳易簡而及爻象,故知效此象,此為易簡也。易簡即乾坤之元,故云一也。爻之動,貞夫一,故云效此者也。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才八卦是也。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三才合于一元,故云象此者也。
內初至外也:此虞義也。內謂初爻,外謂上爻。其初難知,其上易知。陽為吉,故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為凶,故陰象動內則凶見外也。
吉凶至一爻:上言吉凶,此言功業,是吉凶生大業。荀氏謂陰陽相變,功業乃成是也。天下之動,貞夫一,動亦變也,故變謂所動之一爻。
乾為至乎辭:乾為聖人,虞義也。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全體為彖,析體為爻,乾坤旁通而天地之情可見,故爻彖以情言,辭以睹乎情,《太元》文。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情見乎辭也。
天地至是也:此章皆言爻之變動,是節兼言爻物。《下傳》云:「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干氏謂:六親九族、福德、眾形萬象,皆來發于爻,故曰物。《京房易》積筭法曰:「孔子曰:八卦鬼為繫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福德為寶爻,同氣為專爻。」陸績注云:「天地即父母也,故云乾天稱父,坤地稱母。天帝在太微之中,降感以生聖人。」《商詩.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詩.生民》曰:「履帝武敏歆。」是其事也。天感生聖人而兼言地者,聖人謂乾五,有君而為之貳,則坤二是也。《詩.崧高》云:「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故兼言地也。聖人之大保曰位,福德為寶爻。保與寶通。《抱朴子》引《靈寶經》曰:「支幹上生下曰寶,甲午乙巳是也。」淮南王說者在《天文篇》。若然,天地所生當是專爻,而云福德者,八純宗廟為太祖。天之感生,猶商之契,周之后稷,故以福德為乾五,專爻為助福德守位者也。《淮南.天文》云:「子母相得曰專。」《靈寶經》曰:「上下同日」,故曰專爻。震守器,故曰守。乾五為仁,兄弟同氣,助福德而守位者,故云守位曰仁也。八卦財為制爻,《淮南.天文》曰:「母勝子曰制,如火為水妃」之類是也。與兄弟同制之爻,故以聚人也。《淮南.天文》曰:「子勝母曰因。」鬼為繫爻,鬼者鬼吏也;繫即困也。坤為理為財,故為理財。《擊下》曰:初帥其辭而揆其方。虞彼注云:「帥,正也。」謂修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亦是乾正坤之義,故曰乾為正辭。乾謂五也。坤積惡,故坤陰為非。《繫下》云:「辨是與非。」虞彼注云:「非謂陰是也。」承上財爻而言,故云繫爻。財所生者,《靈寶經》曰:「下克上曰伐。」是也。《靈寶經》者,葛洪所據先秦之書也。伐亦作罰,故趙曄《吳越春秋》范蠡據《玉門第一篇》謂「戊寅為罰日」也。下之克上,猶民犯上為非,為上者當治財而正上下之辭,而禁其非。聖人在大保之位,故曰禁之者保爻,謂福德能制鬼吏也。詰姦慝,刑暴亂。《周禮.大司寇》文:「以義正民,故曰義也。」
天地至備矣:一卦備有六戚,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也。天地父母爻,福德子爻,故云天地福德父子也。同氣為兄弟,故云專爻兄弟也。五行以受制者為其妃,故云財爻夫婦。福德為君,鬼爻為吏,故云保繫二爻君臣也。卦家合是四者為六戚,即六親也。《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家人一卦,𨔵乾為父,艮為子,是父子也。三動震為兄,艮為弟,是兄弟也。震為夫,巽為婦,是夫婦也。故《彖傳》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是君臣也。又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但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各得其正,所謂既濟定也。此一卦所以取義于六戚,具于家人卦中,故云家人一卦義備矣。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注】庖犧,古文作伏戲。伏,服也。戲,化也。伏戲畫八卦以治天下,天下服而化之,故稱伏戲。伏戲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离,离南方卦,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也。
仰則觀象于天。
【注】天有八卦之象。
俯則觀法于地。
【注】地有八卦之形。
觀鳥獸之文。
【注】謂朱鳥、白虎、蒼龍、元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與地之宜。
【注】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
近取諸身。
【注】坤為近為身,故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注】乾為遠為物,故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注】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演之為數,三才五行備焉。顯道神德行,可與酬酢,可與右神,故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注】六十四卦凡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筴,筴類一物,故以類萬物之情。
【疏】
庖犧至治也:此孟京虞義也。庖犧孟京作伏戲,許慎以《易孟氏》為古文,故知古文作伏戲。伏讀為服,戲讀為化,古訓音與義並舉,故云伏服也,戲化也。伏戲為太昊,有天下之號。伏戲畫八卦以治天下,始于幽贊,終于贊化育,故天下伏而化之。《說卦》曰:「帝出乎震。」故知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虞氏謂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乾五,故位乎乾五。昭廿九年,蔡墨稱《周易》曰:「在乾之大有曰飛龍在天。」大有體離,《說卦》曰:「相見乎離。」故五動見離,離南方卦,南面而朝諸侯,天子當陽,諸侯用命,故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也。其後神農因之,遂立明堂,為歷世治天下之大法也。
天有至之情:此虞、陸績、九家等義也。在天成象,故天有八卦之象,謂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之類是也。在地成形,故地有八卦之形,謂震竹、巽木之類是也。法象莫大乎天地,故天稱象,地稱法也。南方朱鳥、西方白虎、東方蒼龍、北方元武,每方七宿,分主春秋冬夏,故四方二十八宿。五星為緯,二十八宿為經,故云經緯之文。坎离震兌為四方,乾坤艮巽為四維,故云八卦之位。山林川澤為山澤,丘陵墳衍原隰為高卑。《周禮·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故云五土之宜也。《法言》曰:「近如地」,故坤為近。坤為自,為我,為躬。《釋詁》曰:「身我也。」乂曰:「躬身也。」故坤為身。虞注《嗛彖傅》曰:「天道遠,故乾為遠。」乾純粹精,精氣為物,故為物上陳天地。此言人物,乃三才也;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乃五行也。合三才五行而大衍之數備矣,故于是始作八卦也。伏戲用蓍而作八卦,蓍者,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伏戲演其數為五十,太極者道也,分為兩儀,故顯道德。行者人也,列為三才,故神德行酬酢往來也,變而為四時,故可與酬酢。作八卦以助天神變化,故可與右神,是通神明之德之事也。二篇之筴,當萬物之數。《九家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冊,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冊古文筴,故云筴類一物也。
作結繩而為罟以田以魚,蓋取諸离。
【注】罟讀為網,古离為目,巽為繩,目之重者唯古,故結繩為网古。坤二五之乾成离,巽為魚。坤二稱田,以古取獸曰田,取魚曰魚,故取諸离。
【疏】
此以下十二「蓋取」皆制器尚象之事。《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聖人謂庖犧以下也。罟讀為网古者,古文二字併,故誤也。鍾鼎文皆然。离為目,以下虞義也。《說文》曰:「罟,䋄也。罟多目,故云目之重者唯罟。」田讀為畋,魚讀為漁,故以罟取獸曰田,取魚曰魚。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注】沒終,作造也。神農以火德王,火生土,故知土則利民播種號神農氏也。
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注】否四之初也。巽為木為入,艮為手,乾為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斲木為耜。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艮為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為耒。耒耜䒵器也。巽為號令,乾為天,故以教天下。坤為田,巽為股進退,震足動耜,艮手持耒,進退田中,耕之象也。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故法風雷而作耒耜。
【疏】
沒終至氏也:此虞義也。沒本作歾。《說文》曰:「歾,終也。」經傳通用沒,《大學》曰:「沒世而不妄。」是也。作,造,《釋言》文。《樂記》曰:「作者之謂聖。」《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覩。」皆謂造作。後人不識古訓,改作為起,妄易虞義,今不從也。
否四至耒耜:此虞義也。案益卦虞彼注云:「否上之初。」此云「四之初」,誤也。卦互艮乾,謂否乾也。《攷工》匠人曰: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鄭彼注云:「古者耜一金,兩人併發之。」京氏曰:耜耒下耓三倉曰耒頭鐵也。若然,耜為耒金,金廣五寸,耒面謂之庛。鄭氏讀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者。《說文》㭒從木,故斲木為耜,庛隨耜入地。《攷工》車人云:車人為耒庛長尺有一寸,自其庛緣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內六尺有六寸,與步相中。步六尺,耒與步相中亦六尺,故云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耒有直者,有句者,中地之耒倨句磬折,皆須揉木為之。艮為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為耒。䒵與芓同,《詩.大田》曰:「或芸或芓。」班固謂芓附根,每耨輙附根,皆用耒耜為之,故云耒耜䒵器也。上之初,利用為大作,虞彼注云:「大作謂耕播。」故耒耨之利取諸此也。震雷巽風,損上益下,民說无疆,故云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法風雷而作耒耜也。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注】否五之初也。离象正上,故稱日中。否巽近市,故為市。艮為徑路,震為足,又為大塗。否乾為天,坤為氏,故致天下之民。坎水艮山,羣珍所出;坤為聚為化,故聚天下之貨。震為交,乾為易。否巽為退,故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
【疏】
此虞氏翟元義也。离為日,居五,故离象正上,日之中也。日有三時:朝市于東,𠩡市于中,夕市于西。舉日中以見朝夕也。巽近利市三倍,故為市。《中庸》曰:「今夫山及其廣大,寶藏興焉;今夫水及其不測,貨財殖焉。」故云坎水艮山,羣珍所出。坤西南方以類聚,故為聚;坤化成物,故為化。古貨字止作化,《書.臯陶謨》曰:「懋遷有无,化居是也。」鄭注《儀禮》云:「天地所化生,取積而能化之義。」震初交坤,故為交。乾易知,故為易。巽為進退,故為退。噬嗑頤中有物,故為食也。尋耕市皆始于神農,故許行為神農之言,有並耕一價之說,如楊朱之託于黃帝,墨子之託于禹,皆他技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注】乾為變,坤為民,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與民變革,故通其變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注】神謂乾,化謂坤。乾動之坤,化成萬物,以利天下。坤為民,故使民宜之。《詩》曰:「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注】化而裁之存乎變,故窮則變。推而行之存乎通,故變則通。與天終始則可久,故通則久。王者通三統,立三正,若循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是其義也。黃帝堯舜亦位乾五,五動之大有,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注】乾為衣,坤為裳,取乾坤用九用六之義,以治天下,而君臣上下各得其正,故天下治。《世本.作》曰:黃帝臣伯余作衣裳,蓋法始于伏戲,而成于堯舜。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彛,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女明。衣用會,裳用繡,凡十二章,是取象乾坤之事。易者象也,古人之象謂易象也。《春秋傳》曰:「見易象。」
【疏】
乾為至不倦:乾變坤化,故乾為變。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與民變革者,《禮記大傳》文。《漢書》元朔元年詔曰:「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引此傳通其變,使民不倦為證,是其義也。
神謂至于天:此虞義也。
化而至不利:與天終始則可久,此陸績義也。王者通三統,立三正,若循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者,《書傳》略《說文》。黃帝、堯、舜繼伏羲、神農有天下者,故亦位乾五。五動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古之聰明睿知神武,反復而不衰者,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乾為至易象:乾為衣,坤為裳。九家《說卦》文。《文言傳》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用九,坤用六,成兩既濟,故君臣上下各得其正,而天下治也。」《世本》十五篇,其一曰《作篇》,言制作之事。彼文云伯余作衣裳,宋衷注云:黃帝臣也。揚子《法言》曰:「法始于伏羲而成于堯。」黃帝作衣裳,衣裳之制取諸乾坤,故云法始于伏羲而成于堯舜。堯舜之治天下與伏羲同,禹湯文武皆然。故荀子曰:「文武之道同伏羲也。」舜曰已下至女明,《尚書.臯陶謨》文。鄭彼注云:「會讀為繪。」宗彛,宗廟之鬱鬯尊也,虞夏以上蓋取虎彛、蜼彛而已。粉米白米也。絺讀為黹,黹紩也。凡畫者為繪,刺者為繡;此繡與繪各六。衣用繪,裳用繡。性曰采,施曰色。此十二章為五服,天子備有焉,以飾祭服。乾為衣,坤為裳;乾坤各六畫,繡與繪亦各六。乾坤十二爻,衣裳亦十二章,是取象乾坤之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故曰「易者象也」,謂今之易,古之象也。伏羲作八卦而名象,故五帝之書皆蒙象名。《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此歷書也;又曰象以典刑。《臯陶謨》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書也。古人之象,此易書也。聖人因天,故治天下之書皆名象。《周禮》六官稱六象,縣于象魏,故哀三年《春秋傳》曰:「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是古名書為象之事。《春秋傳》曰:「見易象」,昭二年傳文引之,以驗彼時猶襲古名,稱為「易象」也。
挎木為舟,掞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注】否四之二也。木在水上,乘風舟楫之象。挎判也,掞銳也。巽為長木,艮為手,乾為金。艮手持金,故挎木為舟,掞木為楫也。否時天地不通,四之二,坎為通,故以濟不通。乾為遠為利,故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也。
【疏】
此虞九家義也。虞氏謂神農、黃帝、堯、舜之時,民多否閉,故聖人有作,取乾之坤,以坤之乾,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也。渙自否來,九四之二,體巽坎,巽為木為風,坎為水。木在水上,乘風舟楫之象也。挎判,《說文》文。掞銳,《字林》文。艮互艮乾,否乾也。否時天地閉,故不通。四之二成坎,坎為通,故以濟不通也。
犕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注】否上之初也。否乾為馬,為遠。坤為牛,為重。坤初之上為引重,乾上之初為致遠。巽為繩,繩束縛物在牛背上,故服牛。艮為背,巽為股,在馬上,故乘馬。出否之隨,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故取諸隨。
【疏】
此虞義也。犕,古服字,孟喜作犕,今從之。《春秋》僖廿四年傳「王使伯服」,《史記》作「伯犕」。《後漢書.皇甫嵩傳》董卓謂嵩曰:「義真犕未乎?」義作服字,亦作備。《史記.趙世家》武靈王云「騎射之備」,《戰國策》備作服。《特牲饋食禮》云:「備荅拜焉。」鄭彼注云:「古備為復。」《說文》:「絥,車絥也。」或作鞴,古音通也。否上九之坤初為隨,艮巽皆據互體。否上之初,故云出否之隨也。
重門擊𣝔,以待虣客,蓋取諸豫。
【注】復四之初也。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為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艮為手,震為木,初巽爻也,應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為擊𣝔。擊𣝔為守備警戒也。四體坎,坎為盜;五离爻為甲冑、戈兵。盜持兵,是暴客也。震為足,為行,坤為夜,手持𣝔木,夜行之象。其卦為豫,備豫不虞,故取諸豫也。
【疏】
此虞鄭九家義也。復六四之初為豫,豫互艮,外體震,震反艮也,故云從外示之,震復為艮,示古視字也。艮為門闕,故云兩艮對合,重門之象。荀氏解中孚曰:「兩巽對合,外實中虛。」九家主荀,此說當出于荀氏耳。上古明堂之法,外戶而不閉,盜竊亂賊不作。今有重門者,豈黃帝、堯舜之時大道有時而隱乎?虞註上繫云:「坎為暴,坎盜持兵是暴客也。」
斷木為杵,闕地為,
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注】晉上之三也。艮為小木,上來之三,斷艮,故斷木為杵。坤為地,艮手持木以闕坤三,故闕地為。艮止于下,
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
中,春之象也。坤為萬民,故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
【疏】
此虞義也。艮為小,其于木也為堅多節,故為小木。晉三體艮,上之三斷艮木,故為杵。《世本》曰:「雍父作杵。」宋衷云:黃帝臣。古者闕地,故云艮手持木以闕坤三。後世始穿木石為之也。乾為天下,為利。小過无乾象,故不云以利天下也。
弦木為弧,掞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注】无妄五之二也。巽為繩,為木。坎為弧,离為矢,故弦木為弧。乾為金,艮為小木,五之二以金掞艮,故掞木為矢。乾為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發矢應而坎雨集,故取諸睽也。
【疏】
此虞義也。无妄六二之乾五為睽,坎為弓,故為弧。《說文》曰:「弧,木工也。」故弦木為弧。坎為雨,矢集如雨,故坎雨集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注】无妄兩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為穴居,乾為野,巽為處。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為後世,乾為聖人,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為宮室,變成大壯,乾人入宮,故易以宮室。艮為待,巽為風,兌為雨。乾為高,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震雷動起為上棟,宇謂屋邊也。兌澤動下為下宇。无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兌雨隔震,與乾絶體,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者也。
【疏】
此虞義也。傳先言上古,下言易之,故取兩象易之例。謂一卦上下兩象易也,无妄與大壯兩象易,故云无妄兩象易也。无妄外乾,乾為上為古,故稱上古。乾稱古者,乾為天。《周書.周祝》曰:「天為古。」古文《尚書.堯典》曰:「粵若稽古帝堯。」鄭彼注云:「稽同也,古天也。」言能順天而行,與之同功。《詩.商頌.玄鳥》曰:「古帝命武湯。」鄭箋云:「古帝,天也。」故知乾為古也。艮山為穴,艮又為居,故為穴居。乾位西北,故為野。巽陽藏室,故為處。无妄乾為行人,故云乾人在路。震長子繼世,故為後為世。乾五為聖人,取諸乾坤以下凡有九事。案皇甫謐《帝王世紀》載此九事皆為黃帝之功,故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為山,山有圍繞之象。《爾雅.釋山》曰:「大山宮,小山霍。」故艮為宮。《爾雅.釋宮》曰:「宮謂之室,室謂之宮。」故宮室連言也。无妄體艮變成大壯,乾體在下,是乾人入宮之象,故易以宮室。艮止,故為待。兌澤為雨。崇效天,故乾為高,巽為長木。大壯外象震,震反巽也,故反在上。《雜卦》曰:「震起也。」无妄震陽在下,動起成大壯,故上棟。宇,屋邊也,《說文》文,《倉頡篇》曰:「邊也。」大壯體兌,兌澤動下,故下宇。无妄體巽,變之大壯,故巽風不見;大壯五互兌,四體震乾,別體在下,故兌兩隔,震與乾絶體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注】中孚上下象易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為薪,艮為厚,乾為衣,為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為樹。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為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无坎离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无妄之大過,初在巽體,巽為木。上六位在己巳,當巽位,巽又為木。二木夾四陽,四陽互體為二乾,乾為君,為父。二木夾君父,是棺歛之象。中孚艮為山邱,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槨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疏】
此虞鄭義也。大過與中孚上下兩象易也。中孚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乾為古,故但言古者。巽柔爻為草,故為薪。艮止坤上,坤厚載物,故為厚。乾為衣。大過乾在中,巽在下,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葬有作藏者,《檀弓》曰:「葬也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見。」古葬藏同音,故有作藏也。《周禮》冢人曰:「以爵等為邱封之度,與其樹數。」鄭彼注云:「別尊卑也。王公曰邱,諸臣曰封。」邱者邱隧,故王公曰邱;封者葬下棺,故諸臣曰封。《檀弓》曰:「縣棺而封。」鄭彼注云:「封當為窆,窆下棺也。」《周禮》遂人曰:「及窆陳役先。」鄭司農云:「窆謂下棺時。」《禮記》謂之封,《春秋》謂之塴,皆葬下棺也。聲相似。《說文》曰:「堋,葬下土也,從土朋聲。」《春秋傳》曰:「朝而堋。」《禮記》謂之封,《周官》謂之窆,是封與窆同物,故云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檀弓》曰:「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棺,反壤樹之哉。」故云聚土為樹。穿土象坎,聚土象坤,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喪于乙,故為喪。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從斬衰至緦麻,喪多而服止五也。其期數:斬衰三年,齊衰有三年者、有期者、有三月者;其大功以下,則以九月、五月、三月為數也。日謂三日而歛,三日而食粥,及祥禫之日也;月謂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中月而禫之月數也。若然,古者喪期无數,當是心喪終身者。後世淳樸漸虧,故聖人為之立中制節耳。坤為喪,坎為月,离為日,中孚无坎离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也。大過初體巽,故初在巽體;上六爻辰位在己,巽四月卦,故己當巽位。本末皆巽,故云二木四陽在內,故夾四陽。中互二乾,上乾為君,下乾為父,故為君為父。《釋名》曰:「衣尸棺曰歛。歛藏不復見。」故云二木夾君父,棺歛之象。王公曰邱,故艮為山邱。荀氏注中孚曰:「兩巽對合,故巽木在裏。」漢時天子所葬曰山陵,故云棺藏山陵槨之象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注】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復言上古。上古无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各執以相考,亦足以治。巽為繩,乾為治,故結繩而治。後世聖人謂黃帝、堯、舜也。契,刻也,書之于木,刻其側為契,各持其一以相考合。夬本坤世,坤為書,乾金為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為百剝,艮為官,坤為眾臣,為萬民,為迷暗。乾為治,反剝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乾金決竹木為書契,故取諸夬也。
【疏】
此虞鄭九家義也。履與夬上下易,履乾在上,故復云上古。《春秋》桓三年曰:「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公羊傳》云:「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榖梁傳》云:「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書而退。」以是為近古也。《荀子.大略》曰:「春秋善胥命。」若然,結言猶有文字,當在結繩以後,故范甯注云:「古謂五帝時也。」九家謂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故云結繩而治也。《列子》曰:「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密數其齒。」張湛注云:「刻處似齒,故云契刻也。」書契猶《周禮》小宰之質劑,鄭氏謂兩書一札,同而別之,故云各持其一以相考合。夬坤五世卦,故云坤世。坤為文,故為書;刻之于木,刻以刀,故云乾金為契。虞氏謂兌為契,義亦通也。夬旁通剝,故云剝。艮為官,坤為地,為民。民生于地上,故為萬民。坤先迷,又為冥、為晦,故為迷暗。夬剝亦為反其類,故反剝以乾照坤。大壯震為竹木,乾為金,進而成夬。夬決也,故乾金決竹木為書契也。
是故易者象也。
【注】今之易,古之象。
象也者象也。
【注】象天制作
彖者才也。
【注】彖說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為三才,謂天地人道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注】動,發也,謂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注】爻象動內則吉凶見外,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故曰著。
【疏】
今之至之象: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象即今易書,故云今之易古之象。
象天制作:古之所以名象者,正以在天成象,聖人造爻象以象,天卦象天制作,故云象者象也。
彖說至道也:此虞義也。此承象來。《繫上》云:彖者言乎象者也。謂天象三才,故云彖說三才。《下傳》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故云:三分天象為三才,謂天地人道也。虞氏述道士之言謂:易象在天,三爻足矣。是也。
動發至爻也:此虞義也。九六爻之變動者。故云動發也。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兩三才為六畫。以三為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爻象至曰著:此虞義也,義見上。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注】陽卦一陽而二陰,故多陰。陰卦一陰而二陽,故多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注】陽奇陰耦,道之常也。故曰:陽卦奇,陰卦耦。德行謂人,以人道言之:陽為君,陰為臣。陽卦一陽而二陰,在人為一君而二民,二民共事一君,故君子之道;陰卦一陰而二陽,在人為二君而一民,一民兼事二君,故小人之道。《春秋傳》曰:「諺曰:臣一主二。」
【疏】
陽卦至多陽:此明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之義。自乾來者曰陽卦,皆一陽二陰,故多陰;自坤來者曰陰卦,皆一陰二陽,故多陽。
陽奇至主二:設問以起下意,故云其故何也?但陽為奇,陰為耦。六耦承奇,陰陽得正,故云道之常也。《繫上》曰:「顯道神德行。」又云:「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皆指人道,故德行謂人。鄭注益卦云:「陰陽之義,陽稱為君,陰稱為臣。」故知陽為君,陰為臣也。二民共事一君,是純臣之義,故云君子之道;一民兼事二君,是懷二心于君者,故云小人之道。《春秋傳》者昭十三年子服惠伯之言,彼謂主不能撫其臣,故有是語,實非事君之正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32, 33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注】咸九四爻辭。六日七分時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
【注】易无思也。既濟定,六位得正,故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注】遘巽為同,震為塗,故同歸而殊塗。乾為百,坎為慮,復初為一,故一致而百慮。言神化之事,非思慮所及。
日往則月來。
【注】謂咸初往之四,與五成离,离為日;與二成坎,坎為月。月來謂震也。三日月出震,八日兌見丁,皆在暮,故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注】初變之四,與上成坎故月。往四變之初,與三成离,故日來月往謂巽也。十六日巽退辛,二十三日艮消丙,皆在旦,故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注】一往一來曰推,五六三十和而後月生,故明生。虞氏謂:既濟體兩离坎象,故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注】乾為寒,坤為暑,謂陰息陽消,從遘至否,故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注】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注】消息十二爻而期一歲,故歲成。
往者詘也,來者信也,詘信相感而利生焉。
【注】利和也,詘信謂復遘時也。復遘元也,相感亨也。咸感象,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利生焉。
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注】遘初體巽,巽蟲為尺蠖。詘謂復時也。巽伏震下,故詘信謂遘時也。巽為進退,故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龍虵之蟄,以存身也。
【注】蟄,潛藏也。龍潛而虵藏,陽息初,震為龍;陰息初,巽為虵。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遘巽在下,龍虵俱蟄。初坤為身,故龍虵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注】陽稱精,陰為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為遘復,故曰致用。初坤為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注】乾為利,坤為用,為安身。陰道用事,謂遘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安身默處也。乾為崇德,時既潛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德,謂復時也。崇德體卑而德高。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注】此謂中孚咸也。出此之外,未能有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乾為盛德,故德之盛。
【疏】
咸九至時也:《易通卦驗》曰:「甲子卦氣起中孚。」案孟喜卦氣中孚至復六日七分,咸至遘亦六日七分,故云六日七分時也。
易无至何慮:此虞義也。乾為易,隱藏坤初,其靜也專,故无思也。虞注咸《彖傳》曰:「初四易位成既濟。」故既濟定,既濟剛柔正而位當,故六位得正。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何思何慮也。
遘巽至所及:《上繫》七爻首中孚,《下繫》十一爻首咸,皆復遘時也,故兼震巽言之。震巽同聲相應,故巽為同,震為大塗,故為塗。乾三爻三十六,略其奇五,故百。咸初變之四體坎,故坎為慮,復初元也,故為一。乾為神,坤為化。從陰入陽,從陽入陰,神化之事,唯聖人能知之,非思慮所及也,謂咸至月來。咸卦初四易位成既濟,故云初往之四。四與五皆體离,故與五成离,离為日,初往之四。二體坎,故與二成坎,坎為月。此上虞義也。三日月出震在庚,八日兌見丁,皆于暮見之,日暮而月生,故日往則月來也。
初變至日來:初變之四有坎象,坎為月,故月往。四變之初有离象,离為日,故日來。此上虞義也。月三五而闕,故月往謂巽。《參同契》曰:「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平明謂旦,故十六日巽退辛,二十三日艮消丙。」皆在旦也。坎陽离陰,坎月离日。震出庚,兌見丁,乾盈甲為七八,巽退辛,艮消丙,坤滅乙為九六。一月之往來,亦如歲也。
一往至生焉:一往一來曰推,何休說也。上云「往來」,此云「相推」,故知一往一來曰推也。《參同契》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是言一月之數。《周語》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三統歷》曰:「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參同契》又云:「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明。」所謂終而復始也。十一即五六,五六三十,而月一周天,故云天地之道畢。《禮運》曰:「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謂日月戰,天地雜,保太和,陰陽合德之時,故云和而後月生。虞氏謂既濟體兩离坎象者,謂初往之四成既濟。既濟當望,有兩离坎象,日月雙明,故明生義亦通也。
乾為至暑來:此虞義也。
陰詘至寒來:此虞義也。
消息至歲成:虞上注云:陰息陽消,從遘至否;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此言寒暑往來,故止據內卦,其坤消乾當從遘至剝,乾息坤當從復至夬。《乾鑿度》曰:「乾坤二卦十二爻而朞一歲,乾息坤消,故消息十二爻而朞一歲。」孟喜章句曰:「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筴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承消息,一變十有二變,而歲復初。」是其義也。孟唯以五六為天五地六,非漢法,疑唐時僧一行之徒飾成之,學者所當審也。
利和至生焉:利和子夏義也。陰消陽,從遘;陽息陰,從復,故詘信謂復遘時也。復遘乾坤之初,故云元也;息初至二,乾坤交,故云相感亨也。咸感象以下虞義也,咸感也,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案虞《彖傳》注云:乾為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為心,為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既濟六爻皆正,故各正性命;六爻皆應,故保合太和;剛柔正而位當,故利貞,是言咸初四易位成既濟之事也。
遘初至信也:《說卦》曰:「巽為雞。」九家易云:「應八風也。」《大戴禮.易本命》曰:「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而化。王充《論衡》曰:「夫蟲,風氣所生。」倉頡知之,故凡蟲為風之字,取氣於風,故八日而化生。遘內體巽,故遘初體巽。巽為風,風主蟲,故巽蟲為尺蠖。《說文》云:「尺蠖,詘信蟲也。」《方言》云:「蠀𧑙謂之尺蠖。」郭注云:「即踧,二音;蠖烏郭反,又呼步屈。」尺蠖先詘而後信,故云尺蠖之詘。復時剛反,震在上,巽在下,故詘;遘時巽在上,故信也。巽為進退,似尺蠖之詘信,故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蟄潛至身也:此虞義也。《月令.孟春》曰:「其蟲鱗。」鄭氏謂龍虵之屬。又曰:「蟄蟲始振。」則十一月時,龍虵皆蟄,至正月而始振也。《說文》曰:「蟄,藏也。」《文言》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龍亦得稱藏。今言龍潛而蛇藏者,《說卦》曰:「坤以藏之。」《繫上》曰:「藏諸用。」謂巽陽藏室,故陽言潛,陰言藏也。巽四月卦值巳,故陰息初。巽為虵,震為龍,故陽息初震為龍。坤成於亥,故十月坤成。陽息於子,故十一月復生。復時震潛初巽,又伏震下,故遘巽在下,龍虵俱蟄之時也。遘初為坤,故初坤為身,陽為存,故龍虵之蟄以存身也。
陽稱至用也:此姚信義也。乾純粹精,故陽稱精。《周書》曰:「地道曰義。」《乾鑿度》曰:「地靜而理曰義。」故陰為義,巽為入。入在初,謂中孚咸時也。初為深陰,陽不測之謂神,故云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也。六日七分中孚至復,咸至遘,故變為遘。復坤為致,為用,故坤初為致用。據時咸至遘,故專言致用也。
乾為至德高:此虞九家義也。咸至遘六日七分,故云陰道用事,謂遘時也。《乾鑿度》曰:「物有始,有壯,有究。」坤消至上,故陰升上究戌亥乾之都,故乾伏坤中。《繫上》曰:「默而成。」九家云:「謂陰陽相處。」故知安身默處也。《繫上》又云:「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陽伏坤中,坤為體,故體卑;滅出復震,故德高。此因遘初消乾而究言之也。
此謂至知也:尺蠖之詘以下,皆申明中孚、咸之義。故知此者,謂中孚、咸也。知者知此而已,而又非思慮所及。過此以往,變為遘復;乾坤致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未能有知也。
以坤至之盛:此虞義也。乾為神,故以坤變乾,謂之窮神;坤為化,故以乾通坤,謂之知化。變為遘復,富有日新,盛德大業皆於此出。陽統陰功,故止言盛德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注】困本咸,咸三入宮,以陽之陰,則二制坤,故以次咸,為四所困,四失位,惡人,故非所困而困焉。陽稱名,陰為辱。以陽之陰下,故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注】謂據二,二失位,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時坤為身,二折坤體,故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注】三隱坤中,坤為死。兌為妻,三上无應,故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疏】
困本至必辱:此虞義也。虞注困卦,謂否二之上。今云困本咸者,此承咸來,據爻變所值之卦也。咸下體艮,艮為宮。咸三之二入艮宮,三陽爻而居二陰位,故云以陽之陰。三之二成坎,制坤。制,猶折也。《古文通論語》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鄭氏注云:「魯讀折為制,是也。」咸三之二為困,故以次咸三之二為四所困。四以陽居陰為失位,虞氏以四為惡人,故云四失位惡人。咸三得位,非四所困;今之二失位,故非所困而困焉。陽成于三為成名,故陽稱名。陰賤,故為辱。三之二,故以陽之陰下,名必辱也。
謂據至必危:此虞義也。陽據陰,陰承陽,易之大義也。三二失位,三以陰據陽,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入宮為萃,萃下體坤,坤為身。二困時折坤體,故身必危也。
三隱至見邪:二變入宮,三隱坤中。坤喪于乙為既死霸,故為死。兌少女為艮妻,三上俱陰,兩陰无應,故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陸績謂三從困辱之家,變之大過,為棺槨死喪之象,故死其將至,妻不可得而見,義亦通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
【注】离為隼,故稱禽,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弓矢者器也。
【注】离為矢,坎為弓,坤為器。
射之者人也。
【注】人,賢人也,謂乾。三伏陽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則公三應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注】三伏陽為君子,二變時坤為身,為藏器,謂藏弓矢,以待射隼。艮為待為時,三待五來之二,弓張矢發,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兩坎象壞,故何不利之有。《傳》曰:「以解悖。」三陰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觀三出,射去隼也。
動而不栝,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注】不讀曰拊,古柎不同字,故誤作不。拊栝,猶省栝也。震為語,乾五之坤二成坎弓,离矢動以貫隼,故語成器而動者也。
【疏】
离為至獸焉:此虞義也。《釋鳥》曰:「二足而羽謂之禽。」故曰隼者禽也。《繫上》曰:「野容悔淫。」謂解三也。《管子》曰:「道路无行禽。」三有鳥獸行,故云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离為至為器:此虞義也。《射禮》有射器,謂弓矢、決、拾、旌、中、籌、楅、豐,故曰弓矢者器也。
人賢至隼也:此虞義也。乾為賢人,故曰人賢人也。六三匪人,故曰禽。下有伏陽,出而成乾,謂與二成乾。乾為人,故曰射之者人。三為三公而與上應,故云人則公,三應上,上令三射隼也。
三伏至隼也:此虞義也。三伏陽,陽為君子。二變成坤,坤以藏之,在地成形,形乃謂之器。故云二變時坤為身,為藏器。艮為待,為時。爻以時而動,故待時而動。五失位當之二,故三待五來之二。二上之五,三發得正,與五成乾體。大過棺槨死象,卦本有兩坎,五來之二,三出成乾,故兩坎象壞。坎為悖,故以解悖。《乾鑿度》曰:「二陰之精射三陽,當卦是埽。」知陰陽動出皆為射也。
不讀至者也:《詩.常棣》曰:「鄂不韡韡。」鄭氏讀「不」為「拊」,柎與拊相似,故誤為不。括本作栝,《說文》曰:「矢栝,築弦處。」《禮記.緇衣》引《太甲》曰:「若虞機張,往省栝于厥度,則釋。」鄭氏注云:「弩已張,從機間視栝與所射參相得,乃後釋弦發矢。」故云拊栝猶省栝也。震為語,以下虞義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注】謂否也。以坤滅乾為不仁不義。坤為恥為義,乾為仁為畏者也。
不見利不動,不威不徵。
【注】否乾為威為利,巽為近利,謂否五之初成噬嗑市。离日見乾為見利,震為動,故不見利不動。五之初,以乾威坤,故不威不徵。震為徵也。
小徵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注】艮為小,乾為大,五下威初,坤殺不行,震懼虩虩,故小徵大誡。坤為小人,乾為福,以陽下陰,民說无疆,故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止,无咎。』此之謂也。」
【疏】
謂否至者也:此以下皆虞義也。噬嗑否五之初,否小人道長,故小人謂否也。否消卦,故以坤滅乾為不仁不義。坤辱為恥,畏與威通,乾為威,故為畏也。
否乾至徵也:乾為君,君道威嚴故為威,利四德之一。乾以美利利天下,故為利。巽近利市三倍,利者義之和。後世不以義為利,而以利為利。否坤小人之見利,巽之近利市三倍,皆以利為利者也。神農日中為市,取諸噬嗑,故成噬嗑市。离為日,相見乎离,乾五之初外體离,故离日見乾為見利。《說卦》曰:「震動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故震為動。《樂緯.動聲儀》曰:「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故不見利不動,俗本動作勸,非也。徵古文懲,震恐懼虩虩,故為懲也。
艮為至福也:艮為少男,故為小。陽稱大,故乾為大。五之初體震,故坤殺不行。坤為虎,刑。春生秋殺,故坤為殺。震來虩虩,又恐懼脩省,故震懼虩虩。否五之初,巽象半見,有益象,故以陽下陰,民說无疆。震恐懼致福,故小人之福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注】乾為積善,陽稱名;坤為積惡,為身。以乾滅坤,故滅身者也。
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注】小善謂復初,小惡謂遘初。
故惡積而不可弇,辠大而不可解。
【注】謂陰息遘至𨔵,子弒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息𨔵成否,以臣弒君,故辠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疏】
乾為至者也:此以下皆虞義也。噬嗑自否來,否陰消陽,弒父弒君。噬嗑明罰敕法之家,五來滅初,小徵大誡,所以絶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上六迷復,辠大惡積,故發其義于上九爻也。乾為善,自一乾以至三乾成,故為積善。初不成名,陽立于三,故成名也。坤為惡,坤初消乾成𨔵及否,故為積惡。坤消至上,窮上反下,乾來滅坤,故滅身者也。
小善至遘初:陽始見尚小,故小善謂復初。遘初消陽,故小惡謂遘初。《易大傳》逸篇曰:「正其本,萬事理,君子慎始。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小善弗為,小惡弗去,由辨之不早辨也。
謂陰至可解:陰生亦稱息,息遘至𨔵,艮子弒父,其初難知。息遘及𨔵則著矣。誠中形外,故惡積而不可弇也。息𨔵成否,坤臣弒君,故辠大而不可解。乾為君為父,內體為父,外體為君。艮消乾三,坤消乾五,艮子道,坤臣道,故有此象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注】否上為危,坤為安為亡為亂,乾為治。陽為存,否泰反其類,故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注】君子大人謂否五也。安者危之漸,存者亡之機,治者亂之萌。唯君子知之,故不忘也。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注】坤為身為否,反為泰。君定位于內,而臣忠于外,故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疏】
否上至者也:否上為危,虞義也。上九以陽居陰,體乾亢龍,盈不可久,故危。《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荀氏注云:存謂五為陽位,故知陽為存。泰反為否,否反為泰,故反其類。
君子至忘也:君子大人謂否五,虞義也。九五休否,大人吉,故云君子大人謂否五。陸績謂五在否家,雖得中正,常自懼以危亡之事,是不忘之義也。
坤為至保也:此虞義也。否終則傾,故否反成泰。君定位于內則國可保,臣忠于外則家可保也。《下繫》十一爻首咸,咸至遘,六日七分陰始消陽。陸績謂自此以上皆否陰滅陽之卦,舉之以示慎始之義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
【注】鼎四也。离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
知少而謀大。
【注】兌為少知,乾為大謀,四在乾體,故謀大。
力少而任重。
【注】五至初,體大過本末弱,故力少。乾為仁,故任重,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尟不及矣。
【注】尟,少也。及,及于刑。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屋,凶。言不勝其任也。』」
【疏】
鼎四至位尊:此以下皆虞義也。鼎四爻辭,故云鼎四也。四體离,离四㐬如其來如,不孝子㐬出,不容于內,故為凶惡小人。二至四體乾,乾為德。《繫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虞彼注云:天貴故尊,四在乾位,乾體不正,故德薄而位尊也。
兌為至謀大:兌為少女,故為少。坤為知,本地親下,故兌為少知。乾為大,坎為謀,本天親上,故乾為大謀。
五至至重乎:論語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禮.表記》曰:「子曰:仁之為器重,舉者莫能勝也。」又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萇詩傳云:愛隱也,言隱微之間,人莫能助。故《大學》謂之誠,荀子謂之獨。乾元為仁,隱在初,德輕而莫舉,故曰重也。
尟少至于刑:尟亦作尠,《釋詁》曰:「尠,寡也。」郭注云:謂少,故云少也。俗作鮮。刑謂屋中之刑,《周禮》之屋誅也,義詳鼎卦。
子曰:「知幾其神乎。
【注】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此謂豫四也。惡,鼎四折足,故以此次言。豫四知幾而反復初也。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注】震為交為笑言。笑言,諂也。坎為瀆,三盱豫,上交諂也。上㝠豫,下交瀆也。二欲四復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注】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竢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注】小畜离為見,震為作。艮待為竢,故見幾而作,不竢終日。坤為用,終變成离,离為日,憂悔吝者存乎介,能識小疵,故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注】微謂初。隱以之顯,故知微知章。柔謂豫初,剛謂豫四。四當之初,故知柔知剛。坤為萬,震為夫,四之初,以一持萬,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萬夫之望。
【疏】
幾謂至初也:此虞義也。豫二爻辭,二欲四復初,故云此謂豫四。四與初應,鼎四不知幾,故折足。豫四知幾而反初,故以此次言也。
震為至幾乎:二欲四復初是不諂也,己得休之是不瀆也。《論語》曰:「巧言令色足恭。」《孟子》曰:「脅肩諂笑。」故云笑言諂也。坎為溝瀆,故為瀆。三諂上瀆,唯知幾之君子不諂不瀆,復初元吉。四之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
陽見至者也:此虞義也。陽見初成震,震為動,故動之微初即一也。一即元也。《呂氏春秋》曰:「元者吉之始也。」古文一與𡔹通。天地𡔹㚃,𡔹從壺吉,天𡔹地㚃,天先而地後。陽稱幾,故幾有吉而无凶。復初九云:「不遠復,无祗悔,元吉。」故吉之先見者也。
小畜至識矣:豫旁通小畜。小畜體离,离為見;震為作足,故為作。《釋言》曰:「竢,待也。」艮為待,故艮待為竢,俗作俟也。豫體震,小畜體巽,震巽特變,故終變成离,謂變小畜也。
微謂至之望:初尚微,故微謂初。《漢書》贊曰:「司馬遷稱易本隱以之顯。」易氣從下生,自微及著,隱以之顯,誠不可弇。故知微知章,豫初陰不正,四陽不正,四之初剛柔相易,各得其正,故知柔知剛。以一持萬,荀子文。復初乾元也。元一也,一以貫之,故以一持萬。乾元用九,成既濟定,故天下治,乃萬夫之望也。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注】幾者神妙也。顔子知微,故殆庶幾。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也。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注】復以自知,謂顔回不遷怒,不貳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易曰:『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疏】
幾者至幾也:此以下皆虞義也。上曰知幾其神乎。《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云幾者神妙也。幾者動之微,顔子知幾,故殆庶幾乎。言庶乎知幾,微之道也。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也者。」《論語》文,今《論語》無幾字也。作乎,蓋虞所見本異也。
復以至歸仁:卦本純坤,坤積不善,復亨剛反,窮上反下,知不善而反于善,故復以自知。復初乾也。乾知大始,故云知也。顔淵不遷怒、不貳過者,《論語》文。遷怒、貳過皆不善之事。《中庸》曰:「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復之初,中也,即一善也,得而守之,即是不遷怒、不貳過之事。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者,亦《論語》文。《說文》曰:克之象肩也,其義任也。曾子曰:「仁以為己任。」《詩.敬之》曰:「佛時仔肩。」毛傳云:仔肩,克也。鄭箋云:任也。克己復禮,以身任中道。禮,中也。《孟子》曰:「湯武反之也。」又曰:「湯武身之也。」反之者,復以自知,得善弗失之謂也。身之者,克己復禮之謂也。《春秋》昭十二年傳云:「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則古有是言。天下歸仁,為仁之效也,引之以證顔子知幾之事也。
天地𡔹㚃,萬物化醇。
【注】謂泰上也。先說否,否反成泰,故不說泰。天地之元吉,凶未形,故曰𡔹㚃。泰初之上成損,天地交萬物通,故化醇。
男女覯精,萬物化生。
【注】艮為男,兌為女,故男女覯精。乾為精,損反成益,萬物出震,故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注】陰陽合德,故致一。
【疏】
謂泰至化醇:泰初之上,故謂泰上。上說否五,故先說否。否反成泰,否泰反其類,故不說泰而說損也。此虞義也。《廣雅》曰:「𡔹㚃元氣也。」故云天地之元。《說文》云:「壹從壺吉聲。」又云:「㚃,𡔹㚃也,從凶從壺。」若然,天地𡔹㚃,吉凶藏于內,故未形。魏伯陽以天地𡔹㚃為復之一爻交坤,故《參同契》曰:「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覯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蝡動莫不由是。」言天地合德,萬物化醇化生之義。泰初之上以下亦虞義也。泰者通也,泰初之上乾交于坤,故云天地交萬物通。
艮為至化生:此虞義也。乾純粹精,故為精。《管子》曰:「一氣能變曰精。」蓋一則精,貳則惑。天地𡔹㚃,男女覯精,皆有致一之義。損反益也,故云損反成益。益下體震,故萬物出震也。
陰陽至致一:陰陽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之時,陰陽合德一也。一乃化端,故云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注】謂反損成益,君子益初也。坤為安身,震為後動。
易其心而後語。
【注】乾為易,益初體復心,震為後語。
定其交而後求。
【注】震專為定為交,謂剛柔始交。艮為求。
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注】否上之初,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說无疆,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注】謂否上九高而无位故危,坤民否閉故不與。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注】否上窮災故懼,上不之初故民不應。坤為民,震為應也。
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注】上不交初故无交。震為交。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注】上不之初,否消滅乾,則體剝傷,故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疏】
謂反至後動:此以下皆虞義也。承上損六三來,故云損反成益。益自否來,坤民否閉。上來益初得位,故稱君子。益初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以下皆指否也。
乾為至後語:乾謂否乾。益初互復,復其見天地之心,故體復心也。
震專至為求:《說卦》曰:「震為專。」乾其靜也專,故為定。上之初,故云剛柔始交也。
否上至全也:虞注否上九曰:「下反于初成益體震,故後喜。」否上之初有此三者,損上益下以下,益《彖傳》文,釋全義也。
謂否至不與:否上與乾上同義,故高而无位。《孝經》曰:「高而不危。」《說文》曰:「危,在高而懼也。」上九高而无位,故危。天地不交,故坤民否閉。上九无民,故民不與也。
否上至應也:《文言》釋乾上九曰:「忼龍有悔,窮志災也。」否上義同,故懼也。
上不至為交:上交初以貴下賤,大得民。上不交初,是无交也,故民不與。
上不至至矣:益本否卦,故上不之初,則否消滅乾,消四至五體剝,剝六四云:「剝牀以膚,凶。」故體剝傷,傷之者至矣。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