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上傳1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注】天地既分,乾升坤降,故乾坤定矣。卑坤高乾也,乾二升五,坤五降二。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貴賤位矣,斷分矣。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分陰分陽,故剛柔斷矣。坤為方西南,坤類故以類聚。乾為物,物三稱羣。乾三爻別于坤,故以羣分。乾生故吉,坤殺故凶,則吉凶生矣。天有八卦之象,地有八卦之形。在天為變,在地為化,故變化見矣,此天地之別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注】旋轉稱摩,摩,薄也。蕩,動也。乾以二五摩坤,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巽、离、兌。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動潤澤也。雷震、霆艮、風巽、雨兌、日离、月坎、寒乾、暑坤也。男震、坎、艮;女巽、离、兌。大始,元也,復以自知,故知大始。坤稱化,承乾而成物,故化成物,此天地之合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注】隺然无為曰易,閱藏萬物曰簡。從,謂從陽。坤二承乾,故有親。乾五據坤,故有功。陰承陽故可久,陽據陰故可大。上賢人謂乾五,下賢人謂坤二也。乾以日新為德,坤以富有為業,此天地之德也。《易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无門,藏神无內,光明四通,佼易立節,虛无感動,至誠專密,此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注】易簡所以立中和之本,故天下之理得矣。易謂坎离,陽成位于五,五為上中;陰成位于二,二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矣。此天地之中和也。《傳》首陳三義,而終之以既濟,易之大義舉矣。

【疏】

天地至別也:《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為精,濁者為形也。太素,質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輕清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傳》首言天尊地卑,是天地既分之後,輕清者上為天,故乾升也;濁重者下為地,故坤降也。 《乾鑿度》曰:乾坤相並俱生,天地既分,乾升坤降,故乾坤定矣。卑坤高乾者,《下傳》云:崇效天,卑法地。故知卑謂坤,高謂乾。坤自上降,乾自下升,故先言卑而後言高也。虞注云:乾高貴五,故乾二升五;坤卑賤二,故坤五降二。《下傳》云: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貴賤位矣。必知乾二升五、坤五降二者,案《乾鑿度》曰:陽爻者制于天也,陰爻者繫于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故荀虞說易:乾二例升五,坤五例降二也。 若然,乾升坤降為天地之合,而云別者,卑高陳,貴賤位,仍是天地之別也。 斷分,虞義也,乾剛坤柔,乾動坤靜,故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動為陽,靜為陰,動靜有常,分陰分陽,故剛柔斷矣。 坤為方,《說卦》文: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西南坤類方,以類聚也。乾純粹精,故為物,物三稱羣。虞義也。乾三爻皆陽物而與坤別,物以羣分也。乾生故吉,坤殺故凶,亦虞義也。陽生陰殺,陽吉陰凶,故乾為生為吉,坤為殺為凶也。 天有八卦之象者,虞氏謂:日月在天成八卦象,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地有八卦之形者,九家義也。虞氏謂:震竹、巽木、坎水、离火、艮山、兌澤、乾金、坤土,故在地成形也。震雷巽風皆在天者,离《傳》曰:「百榖草木麗于地」,故震舉竹,巽舉木也。《周禮.考工》曰:天時變,故在天為變。《下傳》曰:「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此亦虞義也。《樂記.樂禮章》引此《傳》曰:「天地之別也」,是言尊卑貴賤、動靜、類聚羣分、在天在地之別異。先王法之以制禮,故云天地之別也。

旋轉至合也:剛柔謂乾坤十二爻,乾左旋,坤右轉,故云旋轉稱摩。鄭注《樂記》云:摩猶迫也。薄有迫義,故云摩薄。一云:薄入也,謂陰陽相薄也。鄭注《樂記》云:蕩猶動也,《月令》曰:諸生蕩,是也。乾以二五摩坤,成坎而互震艮,故云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离而互巽兌,故云成巽离兌。二五相摩而成八卦,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也。蕩俗作盪,六經无「盪」字,蓋始于後漢。韓伯以為推盪俗訓也。鼔者鼔動,潤者潤澤。震為雷,艮為廷,廷與霆通。巽為風,兌為雨。謂兌澤為雨,《祭義》云:天時雨澤,是也。知兌為雨者,昭元年《春秋傳》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賈服之義以雨屬西方,兌正秋,西方之卦。虞注小畜「自我西郊」云:兌為西雨,生于西,故知兌為雨也。离為日,坎為月,乾為寒,坤為暑。鼓之潤之,日月往來,寒暑相推,皆八卦相蕩之義。此上虞義也。 荀氏云:男謂乾初適坤為震,二適坤為坎,三適坤為艮,以成三男也;女謂坤初適乾為巽,二適乾為离,三適乾為兌,以成三女也。八卦相摩而成者,變化之義,天之道也;相索而得者,父母之義,人之道也。乾《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釋詁》云:元,始也。董子《對策》曰: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故知大始元也。元,初九也。《繫下》曰:「復以自知」,故知大始。 《大戴禮.天圓》云:曾子曰:「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陽施而陰化,故知坤稱化,謂遘時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承乾而成物,故化成物也。《樂記》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蓋據此《傳》為言,而云天地之和也,先王法之以作樂,天地訢合,故知為天地之合也。

確然至易也:《繫下》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虞彼注云:陽在初弗用,確然無為,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矣。是確然無為,故以易知也。 《廣雅》曰:簡,閱也。桓六年《春秋傳》曰:「大閱簡車馬也。」是簡、閱同義。又高誘注《淮南》云:閱,總也。《越語》范子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說卦》云:坤以藏之,是閱藏萬物,故以簡能也。陽用陰精,故曰知;陰用其形,故曰能也。陽唱陰和,故從謂從陽。隱以之顯,故易知。靜而從陽,故易從。親,謂陰陽相應。乾易知,則坤來承乾,故有親。五多功,坤易從,故乾五據坤,則有功。陰承陽則順,故可久,坤用六利永貞是也。陽據陰則盛,故可大,陽稱大也。 《乾鑿度》:「坤二為君子,乾五為聖人。」今皆稱賢人者,乾二升坤五,坤五降乾二,由不正而變之正,故稱賢人也。乾以日新為德,坤以富有為業,姚信義也。《繫下》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彼注云:乾為德,兼坤則盛矣;坤為業,承乾則大矣。窮神知化謂之盛德,陽吉陰凶謂之大業,而皆屬之二五,故云賢人之德、賢人之業也。 天地之德謂易簡也。《易說》者,《乾鑿度》文。一名者一字也。古曰名,今曰字。鄭《易贊》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者,易簡也;變易者,天地之合也;不易者,天地之別也。易簡,天地之德,故云易者以言其德也。 精,精微也。无門,言尚渾淪,未有門可出也。《下傳》云:「藏諸用。」翼奉解云:露之則不神,故藏神藏于內。无內,言小也。光明虛无也,道无不通,故光明四通。佼,健也,乾健而易,故佼。易立節也,无思,元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虛无感動也。誠者天之道,故至誠。乾其靜也專,坤退藏于密,是專密之義,皆易簡之德,故云此其易也。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故云變易者,其氣。乾二五之坤,坤二五之乾,始而亨也。亨者通也,故天氣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謂五氣也。迭,更也,更相終始,故云迭終。 《五行休王論》曰:立春乾廢,立夏艮廢,立秋巽廢,立冬坤廢,故四時更廢也。此變易之義也。不易者其位,謂陰陽貴賤之位,天在上,地在下,此陰陽之位也;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貴賤之位也。皆不易之義,是易有此三義也。

易簡至舉矣:易簡一也,亦中也。以一持萬,故立中和之本。天下之理,得之為德也。易,謂坎离,《參同契》文。謂坎五离二也。陽成位于五,五為上中;陰成位于二,二為下中,荀義也。一即中也。坎离天地之心,二五天地之中。坎五、离二成位于上下之中,故云「而易成位乎其中矣」。二五為中,相應為和,故云天地之中和。《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既濟之事,三義謂天地之別、天地之合、天地之德也。首陳三義而終之以既濟,既濟即天地之中和,此皆易之大義,故云易之大義舉矣。

 

  閱讀古書, 2, 3, 4, 5, 6,


聖人設卦。

【注】聖人謂庖犧。

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悔吝。

【注】謂文王也。八卦以象告,故觀象而繫辭。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注】六爻之剛柔也。一往一來曰推,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注】吉則象得,凶則象失。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注】悔則象憂,吝則象虞。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注】陽變為進,陰化為退。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注】乾剛為晝,坤柔為夜。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注】極中也,三極謂天地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稱三極。六爻兼三才而兩之者,故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

【注】君子謂文王,謂乾五之坤成坎月离日,日月為象,大有通比,比艮為居,坤為安,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舊讀象誤作厚,或作序,非也。

所變而翫者爻之辭也。

【注】爻者言乎變者也。翫,習也,謂乾五之坤,坤五動則觀其變。舊作樂,字之誤。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翫其辭。

【注】謂乾五動成大有,以离之目觀天之象。兌口翫習所繫之辭,故翫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翫其占。

【注】謂觀爻動也。以動者尚其變,占事知來,故翫其占。

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注】謂乾五變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則庖犧亦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天道助順,人道助信,履信思順,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疏】

聖人謂庖犧:庖犧作八卦,故聖人謂庖犧。

謂文王繫辭:《繫下》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帝王世紀》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八卦以象告,《下繫》文。觀卦之象而繫之辭,謂六十四卦之辭也。俗本脫「悔吝」,今從虞氏。

六爻至生化:上言象,謂三才之象。此言剛柔相推,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故知六爻之剛柔也。一往一來曰推,何休義也。《繫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故知一往一來曰推也。陽稱變,陰稱化:陽來陰往,則剛推柔生變;陰來陽往,則柔推剛生化也,此虞義也。文王觀爻之變化而繫之辭,亦謂吉凶悔吝之辭也。

吉則至象失:此虞義也。失得,謂得位失位也。

悔則至象虞:此虞義也。悔者憂之象,既憂之,則悔亡矣。吝者虞之象,不虞度則吝生矣。

陽變至為退:此荀義也。《乾鑿度》曰:「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變為進,陰化為退也。

乾剛至為夜:此荀義也。乾剛坤柔,《雜卦》文。乾陽為晝,坤陰為夜。在納甲,十五乾盈甲為晝,三十陽滅藏為夜。在消息,復至乾為晝,姤至坤為夜也。

極中至之道:《鴻範》曰:「建用皇極。」《周禮》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氏皆訓為「中」。三極,鄭、陸謂三才,故云天地人也。知三極為天地人者,《周書.小開武》曰:「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三維人四虞。」亦以三極為三才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成,《春秋傳》文。以五行言,則五六為天地之中。以遘復言,則二至為天地之中。以四時言,則春秋為天地之中。以爻位言,則二五為天地之中。民受之以生,故稱三極。天有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六爻兼三才而兩之」者也。陸績曰:「天有陰陽二氣,地有剛柔二性,人有仁義二行。」故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此據《說卦》為言,義亦同也。

君子至非也:此虞義也。君子通於聖人,文王演易,故君子謂文王。乾五變之坤成大有,大有通比有坎離象。故坎月離日,日月在天成八卦象,故日月為象。文王演易而繫象辭,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舊讀象作厚,厚字無說,俗本作序,虞皆不用,故云非也。

爻者至之誤:此虞義也。爻,謂九六。九六相變,故爻者言乎變者也。謂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也。《說文》曰:「翫,習也,厭也。」故云翫習也。乾五之坤,失位當變,故坤五動則觀其變,舉一爻而三百八十四爻之辭可知也。俗本變作樂,虞所不用,故云字之誤也。

謂乾至其辭:此虞義也。乾五之坤成大有,大有上離下乾,離為目,乾為天,故以「離目觀天」之象。謂天三爻之象。五又體兌,兌為口;又兌以朋友講習,故以「兌口翫習」所繫之辭也。

謂觀至其占:此虞義也。乾五之坤,坤五動,故謂觀爻動也。九六發動揮變,故以動者尚其變。乾以知來,乾動成離,占事知來,故翫其占,謂翫三百八十四爻吉凶悔吝之占辭也。

謂乾至利也:此虞義也。乾五之坤成大有,大有乾為天,離為日。比坤為地,坎為月,故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則庖犧,亦有聰明睿知、神武之德,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天道助順」以下,《上繫》文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彖者言乎象者也。

【注】在天成象,彖說三才,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注】爻有六畫,謂九六相變,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注】得正言吉,失正言凶。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注】疵瑕也,小猶介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

【注】失位為咎,變之正故善補過。孔子曰:退思補過。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注】五貴二賤。

齊小大者存乎卦。

【注】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

辯吉凶者存乎辭。

【注】辯別也,陽吉陰凶。繫辭焉而明吉凶,故辯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

【注】介纖也。纖介不正,悔吝為賊,故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注】震動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无咎者善補過,故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注】陽易指天,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故各指其所之。

【疏】

在天至者也:此虞義也。彖說三才謂天三爻。

爻有至者也:此虞義也。六畫稱爻,爻之九六陰陽相變,故言乎變。

得正至吉凶:此虞義也。

疵瑕至介也:疵瑕,馬義也。下云「憂悔吝者存乎介」,介,纖介,故云小猶介也。疵雖小,猶當慎之,故云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失位至補過:此虞義也。王弼《略例》曰:「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咎在失位,故云失位為咎。變而之正,猶過而能改,故云善補過。《論語》孔子曰:「退思補過。」《孝經》及宣十二年《春秋傳》文亦有之。

五貴二賤:《上傳》「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虞注云:乾高貴五,坤卑賤二,謂九五、六二也。貴賤之義不一,若陽貴陰賤,則爻在下者亦得言貴,如屯初九《傳》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謂初得坤民,是以陽爻為貴也。若陽而无德,雖居正位,反蒙賤稱,故頤初九《傳》曰:「觀我朶頤,亦不足貴」是也。若本皆陽位,則上貴下賤,如三為下體之君,對五而言亦為賤。故《下傳》云:「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是也。今《傳》云「存乎位」,則不專指爻之貴賤,但卦以二五為主,五陽為貴,又在君位;二陰為賤,又在臣位,故云五貴二賤也。

齊猶至乎卦:此王肅義也。《詩.小宛》曰:「人之齊聖」,毛傳云:「齊,正也。」陽大陰小,故陽卦大,陰卦小。陳列卦象,有小有大。以六十四卦言之,則陽息為大,陰消為小。如臨陽息之卦,臨者大也,是臨為大卦也。遯陰消之卦,「遯,小利貞」,是遯為小卦也。泰「小往大來」,泰為大卦;否「大往小來」,否為小卦。如此之類,不可悉舉。又如小畜、大畜、小過、大過、大有、大壯諸卦,皆以大為陽,小為陰,正其小大,截然不紊,故云齊小大者存乎卦也。

辯別至乎辭:辯別,虞、董、姚義也。陽生,故吉;陰殺,故凶。聖人繫辭於各爻之下,以明吉凶,故云辯吉凶者存乎辭也。

介纖至乎介:介纖,虞義也。纖介不正,悔吝為賊,《參同契》文。彼正用傳義,故引之。

震動至乎悔:此虞義也。復時坤亂於上,故有不善。復以自知,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陽易至所之:此虞義也。卦有大小,承上「齊大小者存乎卦」言也。辭有險易,承上「辯吉凶者存乎辭」言也。京氏云:「易,善也;險,惡也。」乾為善,故陽易,指天;坤為惡,故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下傳》文。《太元》曰:「辭以覩乎情」,謂善惡之辭也。「之謂升降往來」,指天辭易,指地辭險,故各指其所之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

【注】準同也,彌大綸絡也,謂易在天下包絡萬物,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故與天地準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注】陽動于上以成天文,陰動于下以成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注】幽明,雌雄也。雄生酉仲,雌生戌仲。始謂乾初,終謂坤上。原者元也,原始反終,謂隨天地終始也。死命生性,說舍也。精氣生舍,游魂死舍,此鬼神之本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注】乾神似天,坤鬼似地。聖人與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注】坤為知,謂上爰稼穡,萬物致養,德博而化。食榖者知惠而巧,故知周乎萬物。乾為道,乾制坤化,陽升陰降,成既濟定,故道濟天下。六爻皆正,故不過也。

旁行而不留。

【注】旁行周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歲既周而復始,故不留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

【注】震為樂,乾為天,巽為命,謂從復至遘也。坎為憂,出乾入坤,不見坎象,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注】坤為安為土,乾為仁為愛,謂從遘至復也。以坤厚乾,仁道博施,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注】範法也,圍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過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元、枵之屬是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

【注】二篇之筴,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曲成萬物,無遺失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注】晝乾夜坤也。通于乾坤之道,无所不知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注】乾為神為易,坤為方為體。乾在坤初,故无方。隱初入微,故无體。

【疏】

準同至準也:此虞義也。京云:「準,等也。」等有同義,故云準同也。京云:「彌,徧也。」《揚子.解難》曰:「天麗且彌。」故云彌大也。《解難》又云:「宓犧氏之作《易》也,綸絡天地,經以八卦。」故云綸絡也。《乾鑿度》曰:「易為道苞籥。」故云「易在天下,包絡萬物」。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下傳》文。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言該備三才,故云備矣,是與天地準之義也。

陽動至地理:吳君高《越紐》文也。陽動于上,謂乾三畫也;陰動于下,謂坤三畫也。乾三畫成天文,坤三畫成地理。《呂氏春秋》曰:「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即天文地理也。

幽明至本也:幽明,雌雄也。《三朝記》文。彼文云:「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明幽,雌雄也。」《詩推度災》及《乾鑿度》曰:「雄生酉仲,號曰太初;雌生戌仲,號曰太始。雄生物魂,號曰太素;俱行三節。」宋均注云:「節,猶氣也。」俱行自酉戌行至亥,雌雄俱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推度災》又曰:「陽本為雄,陰本為雌,物本為魂。」宋均注云:「本即原也。」變陰陽為雄雌魂也。乾知大始,故始謂乾初;坤道代終,故終謂坤上。元、原同義,故云「原者元也」,隨天地為終始,董子《繁露》文。彼文云:「元者原也,其義隨天地為終始也。」死命生性,《呂氏春秋.恃君覽》文。性者生之始,命者人之終。故死生為性命。《太玄》曰:「一生一死,性命瑩矣。」又曰:「察性知命,原始見終。」說舍,宋衷義也。說讀為稅,故云舍。《越紐錄》曰:「神主生氣之精,魂主死氣之舍。」故云「精氣生舍,游魂死舍。」虞氏云:「乾純睟精,故主為物。」《夏小正》曰:「魂者動也。」乾流坤體,變成萬物,故游魂為變。鄭氏云:「精氣謂七八,游魂謂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水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游魂為變。義並同也。云「此鬼神之本者」,鬼神之本即《易》之本,《易》之本即道之本也。《史記.賈生傳》曰:「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何休案《禮》:天子為卿前席,大夫興席,士式几。賈生大夫也,孝文以卿禮禮之,重其言也。漢之賈生、董子能明道本,故劉向《別錄》稱此兩人有王佐之才,雖伊呂無以加。筦晏之屬相者之佐,殆不及也。其言甚當,使文武二君能用賈董,漢家治道必無襍霸之譏。子歆及曾孫龔,猥以向言為過,豈為篤論乎?

乾坤至不違:此虞義也。乾為神為天,故乾神似天;坤為鬼為地,故坤鬼似地。聖人即大人也,故王肅曰:「大人,聖人在位之目。」是也。與天合德謂居五,與地合德謂居二。乾神合吉,坤鬼合凶,故與鬼神合吉凶。天且弗違,而況于鬼神,是不違之義也。

坤為至過也:坤為知,虞義也。坤為土,故土爰稼穡;稼穡所以養人,故萬物致養。《越紐錄》曰:「地生長五榖,持養萬物,功盈德博。」故德博而化,謂坤受乾施養物,故德博也。食榖者知惠而巧。《大戴禮.易本命》文:「坤以五榖養萬物,食榖者知。」故知周乎萬物也。乾為道,亦虞義也。陽道制命,坤化成物。故乾制坤化,乾二升坤,坤五降乾,陽升陰降,成既濟定,故道濟天下也。過,過失。六爻皆正而无過失,故不過也。

旁行至留也:此九家義也。消息六十卦,合四正為六十四卦。謂如十一月:未濟、蹇、頤、中孚、復,是月主五卦也。一卦六日七分,七分閏餘是爻主一日也。六十而一周,六六三百六十日。故云歲既周而復始。不留者,運不止也。俗本作流,今從京氏。

震為至不憂:荀云:「坤下有伏乾,為樂天。」謂乾伏坤初為震,震為樂,初九乾也。故乾為天,是樂天也。荀又云:「乾下有伏巽,為知命。」謂巽伏乾初,巽為命,故知命。乾初出子,復時也;巽陰消乾,謂遘時,故云謂從復至遘也。坎加憂,故為憂;出乾為復,入坤為遘。十二消息无坎象,故不憂,猶言出入无疾也。

坤為至能愛:坤陰為安,故《月令.仲夏》稱「晏陰」。當遘時,遘坤消之月,故云「土復乾息之卦」,故云「仁,敦厚也」。以坤厚乾,故云「敦仁」;乾仁博施,故能愛也。

範法至是也:此九家義也。《釋詁》云:「法,範常也。」法、範同訓,故云範法也。圍古作凵,見《己酉戌命彞》。《說文》曰:「囗,回也。象回帀之形。」故云「周」也。乾坤消息,謂消息十二爻。十二爻而朞一歲,故法周天地。十二爻主十二辰,故不過十二辰也。昭七年《春秋傳》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杜預云:「一歲日月十二會,所會謂之辰。」皇甫謐《帝王世紀》曰:「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諏訾之次,于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斗建在寅;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于辰在戌,謂之閹茂,斗建在卯;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謂之作蘁,斗建在辰;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于辰在甲,謂之涒灘,斗建在巳;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于辰在未,謂之葉洽,斗建在午;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于辰在午,謂之敦牂,斗建在未;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于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斗建在申;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于辰在辰,謂之執徐,斗建在酉;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謂之單閼,斗建在戌;自尾十度至斗十度,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斗建在亥;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紀之次,于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斗建在子;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于辰在子,謂之困敦,斗建在丑。」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鄭氏謂「辰與建交錯貿處,如表裏然」。《漢書律歷志》曰:「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躔,星之紀也。綱紀之交,以原始造設,合樂用焉。」案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體十二月與月合宿而右轉。表裏言合也,即合辰合聲之法也。子丑之等十二辰在地,娵訾之等十二次在天。此言天地之化,故舉十二次也。

二篇至失也:此荀義也。二篇謂上下經六十四卦之筴,共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曲成萬物,謂《易》曲成之,無遺失也。《易》即道也。《越紐錄》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是也。

畫乾至知也:此荀義也。乾陽為晝,坤陰為夜,故云晝乾夜坤。兼知天地,則契道之全,故云「通于乾坤之道,无所不知」也。

乾為至無體:坤與《易》皆謂乾初方,方隅也。乾神圓,故無方。《太玄》曰:「終始連屬,上下無隅。」是無方之義也。《乾鑿度》曰:「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易》隱初入微,故無體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一陰一陽之謂道。

【注】《易說》:一陰一陽合于十五之謂道,七八九六,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注】乾為善,三氣相成,合于一元,元者善之長也,故繼之者善也。坤合乾性,養化成之,故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尟矣。

【注】乾為仁,坤為知,乾為百,坤為姓。見仁見知,賢知之過,日用而不知,愚不肖之不及也。知仁合乃為君子之道。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注】乾為仁,离日麗乾,故顯諸仁。坤為用,巽陽藏室,故藏諸用。萬物出乎震,震為鼔,故鼓萬物。乾五為聖人體,坎為憂,震初獨行,故不與聖人同憂。乾為德,兼坤則盛矣;坤為業,承乾則大矣。窮神知化謂之盛德,陽吉陰凶謂之大業。至哉坤元,故至矣哉!

【疏】

易說至之道:易說者,《乾鑿度》文。彼文云:「陽以七,陰以八,易一陰一陽合于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八,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參同契》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十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又曰:「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三統歷》曰:「十一而天地之數畢。」十一者,五六也,五六三十而天地之數畢。故云:「七八九六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太玄》曰:「陰陽該極,乃道之合。」是也。

乾為至性也:乾為善,乃乾元也。《三統歷》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三謂酉、戌、亥,故云三氣相承,合于一元,謂太初、太始、太素之氣也。《三統歷》又云:「元者善之長也,共養三德為善。」孟康《漢書注》云:「謂三統之微氣也,當施育萬物,故謂之德。」《三統歷》又云:「元體之長,合三體而為之原。」故曰元。「三統合于一元」,是其義也。坤合乾性以下虞義也。乾為性,坤化成物,故云:坤合乾性,養化成之。天生之而地成之,坤成乾性,故云成之者性也。」

乾為至之道:《中庸》曰:「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乾為仁,仁者見之謂之仁,是過乎仁也;坤為知,知者見之謂之知,是過乎知也。故曰:「賢知之過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不及仁、不及知者,故曰:「愚不肖之不及也。」日用而不知,猶飲食鮮知其味也。一陰一陽者,道之全也。仁陽、知陰,仁知合,乃為君子之道。故《大戴禮.誥志》曰:「子曰:知仁合而天地成,天地成而庶物生。」是也。尟與鮮同,《說文》曰:「尟是少也,尟俱存也,從是少。」賈侍中說。

乾為至矣哉:必知顯為离者,比九五曰顯比。虞彼注云:「初三以變體重明,故顯比,謂顯諸仁。」故知顯為离也。古文顯作㬎。《說文》曰:「從日中視絲。」离為日,坤二五之乾為离,故云:「离日麗乾,顯諸仁也。」 巽一索而得坤初,坤為用,初陽伏巽下,故巽陽藏室,藏諸用也。《翼奉》引此傳云:「露之則不神,獨行則自然。」是也。 萬物出乎震,震雷為鼓。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故鼓萬物。乾五為聖人,五坎爻,故體坎為憂;震初為道本,初微獨行,樂則行之,故不與聖人同憂。 一陰一陽,乃道之全,故陽不兼坤則微,兼坤則盛矣,謂二升五也;陰不承乾則小,承乾則大矣,謂五降二也。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窮神知化,德之盛,故謂之盛德。 天道有吉而有凶,聖人順天而制作,故謂之大業。而盛德大業之本,則藏于坤之元。《中庸》引《詩》曰:「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是也。 此論道之全,而並舉坎、离、震、巽者,《易》謂坎离,坎离者既濟也;震巽者,既濟之本也。乾初一陽為震,震伏巽下,藏諸用,所謂誠也。誠不可揜,故出乎震而鼓萬物,顯諸仁而同民患。盛德大業本乎元,故至矣哉!此聖人微言也。 故荀子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戚之,霸者之善著,可以時託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此言「盛德大業本于元」之義也。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注】此四十六字後,師所訓:坤為富,一消一息,萬物豐殖,故謂之大業。乾五動之,坤成离,离為日。以坤變乾,以乾化坤,窮神知化,故謂之盛德。《易》謂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生生之謂易。三才成八卦之象,故成象之謂乾。效三才為六畫,故爻法之謂坤。極六畫之數,占事知來,故謂之占。變通趣時,以盡利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故謂之事。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

【疏】

此一章,皆聖人微言。上義已盡,故知此下四十六字,後師所訓也。上文云「盛德大業」,故此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上云「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故此云「成象之謂乾」;所變而翫者爻之辭也,故云「爻法之謂坤」;上云「動則觀其變,而翫其占」,故此云「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上云「神无方,而易无體」,故此云「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

  

  閱讀古書, 2, 3, 4, 5, 6


夫易廣矣大矣。

【注】乾象動直,故大。坤形動闢,故廣。

以言乎遠則不禦。

【注】禦止也,遠謂乾天高,不禦也。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注】邇謂坤,坤至靜而德方,故正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注】謂易廣大悉備,有天地人道焉,故稱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注】專謂初,直謂二。二動升坤,五直方大,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脅,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注】脅閉,謂上也。以坤脅乾,閉塞而成冬,故其靜也脅。辟開謂五也。動降乾二,坤道廣布。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

【注】乾天坤地,故配天地。

變通配四時。

【注】變通趣時,謂十二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遘遯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于四時也。

陰陽之義配日月。

【注】復七日來復,陽之義配日;臨八月有凶,陰之義配月。荀氏謂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也。

易簡之善配至德。

【注】易簡,元也。于人為至德。坤為至,乾為德,故以配至德。

【疏】

乾象至故廣:此虞義也。在天成象,故曰乾象。在地成形,故曰坤形。義見下也。

禦止至禦也:此虞義也。《釋言》曰:「禦,禁也。禁有止義,故曰止也。」虞注嗛《彖》曰:天道遠,故遠謂乾。天形穹隆,其色蒼蒼,故云天高不禦也。

邇謂至正也:此虞義也。邇,古文邇近也。揚子《法言》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地卑故邇,謂坤至靜而德方。即下靜翕而動闢,陰開為方,辨方正位,故正也。

謂易至備矣:此虞義也。易有三才,故云天地之間。《樂記.樂禮章》曰:「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鄭彼注云:間謂百物,是天地之間謂人物也。云易廣大悉備,有天地人道焉者,虞約《下繫》、《文言》之以證天地之間為三才也。易備三才,故云備矣。

專謂至生焉:《說卦》曰:「震為專。」虞彼注云:陽在初隱靜未出,觸坤故專,則乾靜也專,是專謂初也。坤六二直方大,虞彼注云:謂二陽稱直,乾其動也直,故曰直,是直謂二也。乾二敬以直內而升,坤五敬義立而德不孤,是以大生也。

脅閉至生焉:脅古文翕,脅閉宋衷義也。坤義以方外,故知脅謂上也。坤上六消乾至亥,故以坤脅乾。《月令》孟冬曰: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故其靜也脅。辟,古文闢,虞注坤六二云:「方謂辟,陰開為方。」五降乾二,以乾闢坤,其道廣布,是以廣生也。

乾天至天地:乾大,坤廣;乾為天,坤為地。易與天地準,故配天地也。

變通至時也:《下繫》云:「變通者,趣時者也。」時謂四時,變通謂乾坤通變十二消息,即十二辟卦也。泰、大壯、夬春時卦,故配春;乾、遘、𨔵夏時卦,故配夏;否、觀、剝秋時卦,故配秋;坤、復、臨冬時卦,故配冬。以卦氣言之,四正為四時:震主春,离主夏,兌主秋,坎主冬。故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于四時也。

復七至居也:陽息稱日,陰消稱月。《詩.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皆陽息之月,故稱日。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戶,皆陰消之月,故稱月。復七日來復,陽息稱日;臨八月有凶,八月謂𨔵,陰消稱月,故陰陽之義配日月也。荀氏據鬼易乾歸合离,故云乾舍于离,离為日,故配日而居;坤歸合坎,故云坤舍于坎,坎為月,故配月而居也。

易簡至至德: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皆謂乾坤之元,故云易簡元也。在天為至道,在人為至德,故《禮運》曰:「天道至教,聖人至德。」《中庸》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也。坤為至,乾為德,虞義也。自至德以凝至道,故易簡之善配至德也。

  

  閱讀古書, 2, 3,


子曰易其至矣乎。

【注】易謂坎离,坎上离下,六爻得位,而行中和,故其至矣乎。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注】崇高也,乾為崇,坤為廣。乾二居五為崇德,坤五居二為廣業。

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

【注】乾以易知,故知崇。正位居體,故體卑。崇效天五,卑法地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注】位謂六畫之位。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易出乾入坤,上下无常,周流六虛,故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注】成之者性,故曰成性。成性存存,謂久于中正而弗失也。乾坤易之門,易出乾為道門,入坤為義門,故道義之門。

【疏】

易謂至矣乎:易謂坎离,謂既濟也。既濟剛柔正而位當,故坎上离下,六爻得位,二五為中和,故行中和。《周禮》師氏曰:「至德以為道本。」鄭彼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亦謂中和為至德,故鄭注《周禮》引此為證也。

崇高至廣業:崇高,《釋詁》文,《鬼谷子》曰:「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故云乾為崇,坤廣生,故為廣。乾為德,故乾二居坤五為崇德;坤為業,故坤五居乾二為廣業。乾五坎也,坤二离也。易謂坎离,故聖人以崇德廣業。爻在二五為中,故曰崇廣;在三四為不中,故曰進修。

乾以至地二:知讀如字。乾以易知,積善成德,故知崇;坤為體,二正陰位而居下體,故體卑。四畫以上為天,故崇效天;五三畫以下為地,故卑法地二。

位謂至中矣:此虞義也。《參同契》曰:「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即六畫之位也。」乾天坤地,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參同契》又曰:「易謂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无常。」魏伯陽釋此傳,皆易先師之義,故虞氏用其說。出乾為息,入坤為消,乾坤六爻獨无坎离,故无爻位。坎戊、离己居中央,王四方,故易行乎其中也。

成之至之門:成之者性,故曰成性,虞義也。成性,性之合于中和者也。《中庸》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鄭氏謂人罕能久行,又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是久于中正而弗失存存之義也。乾坤易之門,《下傳》文。乾為道門,坤為義門,亦虞義。出乾為道門,入坤為義門,言道義從乾坤出也。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儗諸其形容。

【注】乾稱聖人,謂庖犧也。賾謂初,自上儗下稱儗。形容謂陰,在地成形者也。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注】物宜,謂陽遠取諸物。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謂三才八卦在天也。庖犧重為六畫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注】重言聖人謂文王也。動謂六爻。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

【注】六爻發揮,乾坤交而亨,亨者通也,亨者嘉之會也,故觀其會通。嘉會足以合禮,故以行其等禮。禮立言,曰聖人等之以禮,《春秋傳》曰:「講禮于等。」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注】辨吉凶者存乎辭,故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注】惡讀為亞,亞次也。至賾无情,故不可次。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注】賾當為動,亂治也。至動故不可治。

儗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儗儀以成其變化。

【注】初辭儗之,問焉而以言,故儗之而後言。儀度也,將舉事必先于此儀之,故儀之而後動。儗儀者變化之所由出也,故以成其變化。

【疏】

乾稱至者也:此虞義也。乾五為聖人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九五,故謂庖犧也。《下傳》曰:「探賾索隱。」虞彼注云:「賾初也,初隱未見,故探賾。」《太玄》曰:「陰陽所以抽賾,賾情也。」京氏訓同《易》之屯,《太玄》凖為礥,初一曰黃純于潛,測曰化在賾也。范望注云:「陽氣潛在地下,養萬物之根荄,故云化在賾。」若然,賾訓為情,乃情之未動者,故知賾謂初。乾上坤下,以乾儗坤,故云自上儗下,稱儗《易》之大義。上經終坎离,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繫》終乾坤,《下繫》終六子,則上下經與《上下繫》相表裏。上經象陽,下經法陰,復為陽初,姤為陰初。六日七分之法,陽起中孚,陰起咸。乾元坤元,天地之心為易之本,故《上繫》七爻起于中孚鳴鶴在陰;《下繫》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來。此傳發端言聖人見天下之賾,謂中孚咸也。《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故儗諸其形容也。以乾儗坤,陰在地成形,地形有高下,故稱容。《周禮》函人曰:「凡為甲必先為容。」鄭眾注云:「容謂象式,甲有大小長短,猶地形有高下,故云形容,謂陰在地成形者也。」

物宜至畫也:此虞義也。物宜為陽,陽即乾也。《下傳》云:「遠取諸物」,乾為遠為物。象謂三才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日月在天成八卦象,謂天三爻,故云三才八卦在天也。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庖犧重為六畫也。

重言至六爻:此虞義也。庖犧畫卦,文王書經傳。兩稱聖人,故知庖犧及文王也。上言象,謂三才八卦之象;此言爻,道有變動,故曰爻知動,謂六爻也。

六爻至于等:動謂六爻之動,則會通,乃六爻發動揮變也。乾坤交而亨,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亨者通,子夏義也。陰陽相應為嘉,故亨者嘉之會也。嘉屬五禮,嘉會禮通,故以行其等禮。鄭注《樂記》云:等階級也。爻有等,如禮之有階級,故曰等禮。禮立言者,《大戴記・立言篇》也。《春秋傳》者昭十三年傳文。《晉語》曰:「從其等禮也。」韋昭云:「從尊卑之等謂之禮。」是等禮之義也。

惡讀至可次:惡讀為亞,荀義也。古惡亞字通。《說文》曰:「亞,醜也。」是亞即惡也。又云賈侍中以為次第也,故《釋言》云:「亞次也。」《尚書大傳》曰:「王升舟入水,鼔鐘惡觀臺,惡將舟惡。」鄭彼注云:「惡讀為亞,亞訓次,次猶仲也。」漢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識者以為「條侯亞父」。條侯為勃少子,故稱亞。魯文公子惡、衛臣有石惡,皆讀為亞。伯仲之稱也。《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漢書》作亞,知惡亞同物。惡訓為次。京房曰:「賾情也。」賈逵注《左傳》曰:「賾至也。」至賾无情,情之未動,如喜怒哀樂之未發,其道微妙,故不可次儗之其形容,象其物宜,所以次之也。

賾當至可治:賾當為動,鄭義也。虞本作動,云舊誤作賾也。亂治,《釋詁》文,《論語》曰:「予有亂十人。」馬融注云:「亂治也。」六爻發揮變動不拘,故不可治,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所以治之也。故《下繫》云:「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鼔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初辭至變化:初辭儗之,《下繫》文。問焉而以言,謂問于《易》而後言。以言者尚其辭,故儗之而後言。儀度,許慎義也。鄭注《尚書大傳》曰:「射王極之度也,射人將發矢,必先于此儀之,發矢則必中于彼矣。君將出政,亦先于朝廷度之,出則應于民心,射其象者也。」以《易》為度,先于此儀之,而後舉事,則動无不中,故儀之而後動。儗之儀之,變化從此而出,故以成其變化,通志成務之謂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注】二變體復,君子謂復初。陰消入坤,艮為居,巽陽隱室,故居其室。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注】復初出震,震為出為言。元者善之長,故曰善。坤數十,震為百里,十之千里也。外謂震巽同聲,同聲者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邇謂坤,坤為順,二變順初,故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注】坤初為不善,消二成遯,弒父弒君,故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上繫》首中孚,陽之始也。聖人慎其幾,故以善不善言之。《下繫》首咸,陰之始也,聖人知其化,故以屈信往來言之。

言出乎身加乎民。

【注】震為出為言,坤為身為民也。

行發乎邇,見乎遠。

【注】震為行,坤為邇。乾為遠,兌為見,謂二發應五,則千里之外,故行發乎邇見乎遠也。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注】震為春門,故為樞。又為動,故為機。陽息為榮,陰消為辱。震為主,故榮辱之主。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注】巽以風動天,震以雷動地。艮為慎,故可不慎乎。《易》曰:正其始,萬物理。君子慎始。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疏】

二變至其室:君子謂陽,中孚二失位變體復,故君子謂復初。復自坤來,陰消剝,上入坤剝。艮為居,坤初巽爻陽復,巽初巽陽隱室,故居其室,言微陽應卦中孚時也。

復初至者乎:復之初震也,故震為出為言。復初元也,元者善之長也,故出其言善。坤數十以下,虞義也。天九地十,故坤數十。震驚百里,十之故千里,巽反震,故言外。震雷巽風,同聲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坤為近,故邇謂二變體坤而順于初,故況其邇者乎。

坤初至言之:《文言》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虞彼注云:「坤積不善」,故知坤初為不善,謂遘時也。遘消二成遯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故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陽稱幾,慎其幾,謂隱惡而揚善,辯之早也。陰稱化,知其化,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淮南.齊俗》曰:「唯聖人知其化。」高誘注云:「其化視陰入陽,從陽入陰,唯聖人知之也。」

震為至遠也:此虞義也。陽自下升而臨坤,故加乎民。二發應五,據中孚二五相應言。言出乎身,行言發乎邇者。《大戴禮.曾子疾病篇》曰:「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是其義也。

震為至之主:鄭注云:「樞,戶樞也。機,弩牙也。」震為卯,卯為開門,故為樞。鄭注《大學》曰:「機,發動所由。」震為動,故為機。此荀義也,荀以艮為門,今不用也。乾陽息卦,乾初積善有餘慶,故陽息為榮;坤陰消卦,坤初積不善有餘殃,故陰消為辱。震主器,故榮辱之主。

巽以至謂也:巽為風,乾為天,巽伏乾初,故以風動天。震為雷,坤為地,震伏坤初,故以雷動地,此上虞義也。虞唯以五體巽為風動天,今不用也。《呂氏春秋》曰:「今室閉戶牖,動天地一室也。」言一室脩德,可以動天地。中孚互艮,艮為慎,故可不慎乎?《易》曰以下,十翼之逸文。始謂初也,正陽在下為聖人,故正其始,萬物理。陽息則正謂復初,陰消則不正謂遘初,故君子慎始。毫釐謂纖介也,不正在纖介之間,而違之在千里之外,故云「繆以千里」也。《參同契》述此義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位,發號出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謹候日辰,審察消息,纖介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羣異旁出,言卦氣不效也。董子亦云:「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失之毫釐,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皆發明此傳之義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注】乾為道,為君子,故稱君子之道。同人反師,震為出為語,坤為默,巽為處,故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也。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注】乾為人,二人謂二五。坎為心,巽為同,故二人同心。巽為利,乾為金,以离斷金,故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注】臭,氣也。蘭,香草。震為言,巽為蘭,离日燥之,故其臭如蘭。二五同姓,故言臭。《春秋傳》曰:「辟諸草木,吾臭味也。」

【疏】

乾為至語也:此虞義也。同人卦辭曰:「利君子貞。」注云:「君子謂二五,二五得正,乾為道為君子。」故云君子之道。虞注同人云:「旁通師卦。」而稱反師者,否泰反其類,亦得言反也。同人反師,師震為出為語。《鬼谷子》曰:「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故坤為默,二體巽為處,巽陽藏室,故為處也。

乾為至斷金:卦名同人,同人體乾,故乾為人。五正應二,故二人謂二五。坎為心,巽為同,二五同性,同性則同德,同德則同心。故二人同心,巽近利市,故為利。乾為金,二體离,以离火斷金,故其利斷金。此虞義也,虞以二人為夫婦,震為夫,巽為婦,今不用也。

臭氣至味也:《說卦》曰:「巽為臭。」虞彼注云:「臭氣也。」風至知氣,巽二入艮鼻,故為臭。引此傳為證,故知臭氣指巽也。《詩.溱洧》曰:「方秉蕑兮。」毛傳云:「蕑,蘭也。」陸璣疏云:「蕑即蘭香草也。」《荀子.宥坐篇》曰:「芷蘭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故云蘭香草。巽柔爻為草,又為臭,故為蘭。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离日燥之芳臭發越,故其臭如蘭。此上虞義也。同人天在上,火炎上,其性同,故二五同姓。《春秋傳》者,襄二十二年傳文,彼鄭公孫僑對晉君語:「晉鄭同姓」,故云:「辟諸草木,吾臭味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合義;異德合姓,二五同姓合義,不合姓,故比諸臭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注】其初難知,陰又失正,故獨舉初六。

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注】苟或,錯置也。頤坤為地,故茍錯諸地。初為四藉,與四易位,故藉之用茅,何咎之有。頤艮為慎,坤為至,故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注】陰道柔賤,故薄香潔可貴,故可重。

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注】術道也。乾為道,初往四,下體成乾,故慎斯術也以往,得位,故无所失矣。

【疏】

其初至初六:此虞義也。其初難知,陰陽之微,故難知。六居初為失位,《上繫》七爻,《下繫》十一爻,獨此舉初六者,言當辯之早也。

茍或至至也:初在下,故言地。旁通頤,頤坤為地,錯諸地則安,故苟錯諸地而可矣。此上虞義也。初以柔藉四,故初為四藉。初四失正,與四易位,則无咎,故「藉之用茅,何咎之有」。頤艮為慎,坤為至,君子慎始,初變之正,故慎之至也。

陰道至可重:此虞義也。陰為柔,為賤,故陰道柔賤。用以藉四,與四易位,則可以薦鬼神,羞王公,故云「香潔可貴也」。

術道至失矣:《說文》曰:「術,邑中道也。」故云術道也。艮為慎,初往居四,四來居初,則下體成乾,故云「慎斯術也」。以往,陰陽得位,故云「其无所失矣」。

勞嗛,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置,厚之至也。

【注】坎為勞,五多功。置當為德,乾為德,以上之貴,下居三賤,故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艮為厚,坤為至,故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注】震為語,五多功,下居三,故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嗛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注】乾為盛德,旁通履,履者禮也。嗛以制禮,三從上來,體坎,坎折坤體,故恭。震為言,故德言盛,禮言恭。上无位,知存而不知亡,降之三得位,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疏】

坎為至至也:此虞鄭義也。三互坎,坎勞卦,故為勞。上據五,故五多功。置古文德,字從直心,傳寫訛為置,故云置當為德。上本乾,故乾為德。上九貴而无位,三多凶。貴賤之等,故云以上之貴下居三賤。三體艮,艮為厚;應在坤,坤為至,故厚之至也。

震為至者也:此虞義也。三自上降,故曰下人。

乾為至者也:乾三積善成德。虞注《下繫》云:盛德乾三,故乾為盛德。嗛以制禮,《下繫》文。虞彼注云:陰稱禮,嗛三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鴻範》曰:「貌曰恭。」三從上來,互體坎,坎折坤體,磬折之容,故云恭。三互震,為言,故德言盛,禮言恭也。乾上以陽居陰,故无位。陽為存,陰為亡,上知存而不知亡,之三得位,謂以陽居陽,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忼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注】義具《文言傳》。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注】節本泰卦,坤為亂,震為生,為言語,坤稱階,故亂之所生則言語為之階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注】泰乾為君,坤為臣,為閉,故稱密。乾三之坤五,君臣毀賊,故君不密則失臣。坤五之乾三,坤體毀壞,故臣不密則失身,坤為身也。

幾事不密則害成。

【注】幾初也,二已變成坤,坤為事,初不密,動體剝,故幾事不密。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故害成也。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注】君子謂初,二動坤為密,故君子慎密。初利居貞,故不出也。

【疏】

節本至階也:此虞義也。節泰三之五,故云節本泰卦。坤反君道,故為亂。震春為生,震善鳴,故為言語。坤土,故為階也。

泰乾至身也:此虞義也。乾以君之,故乾為君。陰臣道,故坤為臣。鄭注云:密,靜也。坤靜也,翕又為闔戶,故為閉。退藏于密,故為密也。三之五,乾坤體壞,故君臣毀賊。五之乾,坤體壞,故失身。坤躬為身也。

幾初至成也:鄭注云幾微也。幾者動之微,故幾謂初二失位。變互坤,臣道知事,故坤為事。初利居貞,動體剝,故幾事不密。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坤為害,故害成。此兼虞義也。

君子至出也:此虞義也。初得位,故君子謂初。二動互坤,坤為密,艮為慎,故君子慎密。初利居貞而應四,故不出也。

子曰:「為易者,其知盜乎。

【注】為易者謂文王。否上之二成困,三暴嫚以陰乘陽,二變入宮為萃,五之二奪之成解,坎為盜,故為易者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注】陰稱小人,坤為事,以賤倍貴,違禮悖義,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注】君子謂五,器坤也。坤為大轝,故乘君子之器。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注】小人謂三,既違禮倍五,復乘其車,五來之二成坎,坎為盜,思奪之矣。

為易者,其知盜乎。此之謂也。上嫚下暴,盜思伐之矣。

【注】三倍五,上嫚乾君而乘其器,下暴于二,二藏于坤,五來寇三,以离戈兵,故稱伐之。坎為暴也。

嫚藏悔盜,野容悔淫。

【注】坎心為悔,坤為藏,兌為見,故嫚藏。三動成乾,為野。坎水為淫,二變藏坤,則五奪之。故嫚藏悔盜,野容悔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注】二藏坤時,艮手招盜,故盜之招。

【疏】

為易至盜乎:此虞義也。釋解三爻辭,故知為易者謂文王。虞注困卦曰:「否二之上。」故云否上之二成困。困三不正,上嫚于五,下暴于二,故三暴嫚。困三《傳》曰:「據于蒺藜,乘剛也。」故以陰乘陽。經云入于其宮,虞彼注云:二動艮為宮,故二變入宮為萃。萃五之二奪三成解,五之二體坎,坎為盜,故為易者其知盜乎。案虞注萃卦云觀上之四,註解卦云臨初之四,今言萃自困來,解自萃來者,彼從四陰二陽之例,此從爻例故也。

陰稱至事也:此虞義也。下註云小人謂三,此小人亦謂困三。而云陰稱小人者,以對下君子言。陽稱君子,故陰稱小人也。負讀為倍,三以四艮倍五,故云以賤倍貴。賤倍貴,猶下倍上,故云違禮悖義,小人之事也。

君子至之器:五謂困五,五得正稱君子。坤形而下者,故云器,坤也。坤為大車,三在坤上,故乘君子之器。

小人至謂也:此虞義也。三失位,故小人謂三。三違事君之禮而倍五。乾在坤上稱君子德車,三乘其車非其人也。五之二成解,解二體坎,坎為盜為思,故盜思奪之矣。五之二失正,若然,乘君子之器者盜也,奪之者亦盜也,故云為易者其知盜乎,此之謂也。

三倍至暴也:此虞義也。上謂五,下謂二。三倍五,上嫚乾五之君,而竊乘其器。下乘剛而暴于二,故上嫚下暴。二變入宮體坤,坤以藏之,故藏于坤。五之二寇三,故云五來寇三。解互离,故以离戈兵聲罪致討,故稱伐之。三《傳》曰:「自我致戎。」虞氏謂以离兵伐三,故轉寇言戎以成三惡。坎盜,故為暴也。

坎心至悔淫:此虞義也。二體坎,坎心為悔。困萃皆有兌象,故兌為見藏,而見是嫚藏也。野容,鄭氏謂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謂婦人出无擁蔽猶野處也。《列女傳》載華孟姬曰:車奔姬墮,使侍御者舒幃以自幛蔽。曰妾聞野處則幃裳擁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歛制也。頌曰:「孟姬好禮,執節甚公,避嫌遠別,終不野容。」是其義也。三動成乾,乾為野。坎為欲,為水,故云坎水為淫。二變藏坤,則五來奪之。奪之謂奪三,三為盜為淫,而為五所奪,故嫚藏悔盜,野容悔淫。王弼本野作冶,悔作誨,非虞義也。

二藏至之招:此虞義也。二謂萃二,二藏坤時。四體艮,艮為手,艮手招盜,故盜之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