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下傳(至革卦彖傳)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文字待輸入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彖下傳

○ 咸,感也。

【注】陰始感陽,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應以相與。

【注】三之上,故柔上。上之三,故剛下。二氣謂乾坤,乾坤交而成咸,故感應以相與。與猶親也。

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注】止艮說兌,艮男兌女,男先于女,故男下女。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注】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注】乾為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為心為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

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謂四之初,以离日見天,坎月見地,縣象著明,萬物見离,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疏】

陰始感陽:咸至姤,六日七分當夏至陰始生,故云陰始感陽。卦之名咸以此,故云:咸感也。咸感古今字耳。

三之至親也:據自否來,乾剛坤柔。坤三之上,故柔上;乾上之三,故剛下。太極分而為二,故二氣謂乾坤。乾坤交而成咸,故感應以相與,以起下取女吉也。與猶親,鄭義也。

止艮至下女:艮少男,兌少女,故云艮男兌女。案《士昬禮》:壻御婦車,授綏御輪三周,先候于門外。皆男下女之事。《郊特牲》曰:「男子親迎,男先于女。」剛柔之義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卦例:下為先,上為後。比九五失前禽,前禽謂初,是下為先也。卦辭云:「後夫凶。」後夫謂上,是上為後也。易氣從下生,故以下為先,上為後。今艮男在下,兌女在上,男先于女,故曰男下女也。

有天至化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序卦》文。虞彼注云:「謂天地否也,謂否反成泰,天地𡔹㚃,萬物化醕,故有萬物。」是其義也。

乾為至形也:此虞義也。乾為聖人,謂否五也。初四易位,六爻皆正,故成既濟。既濟有兩坎象,坎為心,為平。聖人以禮樂化民,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保合太和,品物流形,皆既濟之事,故引以證天下和平之義也。

謂四至見也:此虞義也。四之初體离坎,故云离日坎月。乾天也,坤地也。坤之乾成离,故以离日見天;乾之坤成坎,故坎月見地。此天地之情可見也。縣象著明,莫大于日月。离者明也,萬物皆相見,故萬物見离。此萬物之情可見也。

○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

【注】初九升四,故剛上;六四降初,故柔下。震雷巽風,同聲相應,故相與。動震也,剛柔皆應,雜而不厭,故可久。

恒亨无咎,利貞,久于其道也。

【注】變之正,故久于其道。乾為道為久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注】泰乾坤為天地。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注】終變成益,益上為終。初變成乾,乾為始,故終則有始。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注】動初成乾為天,至二离為日,至三坎為月,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注】春夏為變,秋冬為化。變至二离夏,至三兌秋,至四震春,至五坎冬至,故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謂乾坤成物也。

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注】聖人謂乾,乾為道。初二已正,四五復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离象,重明麗正,化成天下也。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與咸同義

【疏】

初九至可久:乾剛坤柔。乾初九升四,是剛上也;坤六四降初,是柔下也。此蜀才義。《說卦》曰:「震為雷,巽為風。」故云震雷巽風。《文言》曰:「同聲相應。」虞彼注云:「謂震巽也。」相應猶相與,與猶親也。巽而動,動震也。九家謂初四、二五雖不正,而剛柔皆應。《繫下》曰:「恒雜而不厭。」雜,錯雜也。荀氏謂夫婦雖錯居,不厭之道,卦之所以名恒也。

變之至久也:久于其道,正以釋利貞之義。四爻失正,變之正,故久于其道,亦恒義也。

泰坤至天地:此虞義也,即天地以明卦義。

終變至有始:震巽卦特變,故終變成益。在益上為終,初變成乾,乾為始。變至四體復,復初亦為始,故終則有始也。

動初至久照:此虞義也。諸卦旁通,則從旁通卦變,故虞注小畜初九復自道,云從豫四之初成復卦;九三云至三成乾,注大有《彖傳》云:比初動成震為春,至二兌為秋,至三离為夏,坎為冬,故曰「時行」是也。恒與益旁通,則從恒變以震巽卦特變故也。動初成乾,乾為天,大壯時也;至二體离,离為日,豐時也;至三成坎,坎為月,震時也。以乾照坤,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也。

春夏至物也:此虞義也。陽變陰化,春夏陽也,故為變;秋冬陰也,故為化。四時謂四正。《易是類謀》曰:夏至日在离,故變至二离;秋分日在兌,故至三兌;春分日在震,故至四震;冬至日在坎,故至五坎。冬至兩儀生,四象四時,乃乾坤所生。乾知大始,坤化成物,故乾坤成物也。

聖人至下也:此虞義也。聖人謂乾,指乾五也。乾道變化,故乾為道。初二已正,四五復位,則六爻皆正,故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謂久于其道也。既濟互兩离,重明麗正,化成天下,亦是既濟之事。明天下化成,為既濟也。

與咸同義:此虞義也。虞謂以离日照乾,坎月照坤,萬物出震,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是與咸同義也。

𨔵亨,𨔵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注】剛謂五,而應二,艮為時,故與時行矣。

小利貞,浸而長也。

【注】浸而長則將消陽,故利貞。

𨔵之時義大矣哉。

【注】唯聖者能之,故時義大

【疏】

剛謂至行矣:此虞義也。以九居五為當,故剛謂五。五正應二,故而應二。艮動靜不失其時,故為時。

浸而至利貞:此荀義也。浸而長則將消,陽謂消𨔵及否也。二固志守正,𨔵不為否,利貞之義也。

唯聖至義大:《中庸》曰:「君子依乎中庸,𨔵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過則素隱,行怪;不及則半塗而廢。故曰唯聖者能之。古唯伊尹、太公之流,乃足當之。艮為時,坤為義,故時義大。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注】剛乾動震。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

【注】謂四進之五,乃得正,故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注】正大謂四之五成需,以离日見天,坎月見地,故天地之情可見也矣。

【疏】

剛乾動震:以乾之剛加震之動,而為陰所弇。又體兌毀折,宜其傷也,故壯釋所以傷之故。

謂四至正也:此虞義也。

正大至也矣:此虞義也。正謂五,大謂陽。四之五,以陽居正成需,需自大壯來也。需體离坎,故离日見天,坎月見地。利貞者情性,故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矣。

㬜,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

【注】离為明,順坤麗离也。乾為大明,离麗乾,故麗乎大明。

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注】柔謂四,觀四之五,故進而上行。

【疏】

离為至大明:《說卦》曰:「离也者,明也。」虞彼注云:离為日,為火,故明。坤麗乾為麗,乾藏坤為坎。离日,坎月,日月得天而能久照。日月之明,皆天之明也。陽稱大,故乾為大明。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故日月亦為大明。觀五本乾,觀四之五,离麗乾,故麗乎大明。

柔謂至上行:四陰為柔,四之五,故柔進而上行。四之五以陰居陽,故不言進。得位利變之正,以四錫初,故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之象也。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注】文明,离也。柔順,坤也。三喻文王,大難謂坤三幽坎中,故蒙大難,似文王之拘羑里。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注】坤為晦,离為明。應在坤而在內卦,故云內難。坎為志,三得正體坎,故能正其志,似箕子為奴。

【疏】

文明至羑里:坤為文,坤二五之乾成离為日,故文明謂离。《雜卦》曰:「乾剛坤柔。」《序卦》曰:「坤順也。」故柔順謂坤。三喻文王,已下虞義也。三為三公,故喻文王。坤為死,故大難謂坤。鄭氏云:「蒙猶遭也。」三體坎,坎為獄,三幽坎獄中,故遭大難。以從鄭荀讀為「似」,三在獄中,似文王為紂所囚,拘于羑里,故曰:「文王以之也。」

坤為至為奴:坤為晦,虞義也。坤既死魄,故為晦。离為明,而滅坤下,故晦其明。三應坤而在內卦,坤為大難,故云內難。三體坎,坎為志,以陽居三得正,故能正其志。似箕子仁人,而為紂所奴,故云:「箕子以之。」虞氏從俗說,謂箕子為五臣,居天位,失其義矣。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注】內謂二,外謂五。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注】𨔵乾為天,三動坤為地。男得天正于五,女得地正于二。故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注】嚴猶尊也。父母謂乾坤,乾為嚴為君,坤為後,後亦君也。故曰父母之謂。《孝經》曰: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注】𨔵乾為父,艮為子,三五位正,故父父子子。三動時,震為兄,艮為弟,初位正,故兄兄弟弟。震又為夫,巽四為婦,初四位正,故夫夫婦婦。《傳》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天地父母也,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也。「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夫夫婦婦也。「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父父子子也。「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嚴君之謂也。三動而兄弟具,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家道正。九五王假有家,交相愛也。謂父子、兄弟、夫婦各得其正,故正家而天下定矣。

【疏】

內謂至謂五:此王弼義也。王氏謂家人之義以內為本,故先說女。此望文為義耳,易氣從下生,是以《彖傳》之例皆先內而後外,亦以卦名家人,故先女而後男,如王氏之旨也。二五皆得正,故云正位。此男女亦是乾坤所成,故下云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𨔵乾至義也:此虞義也。卦自𨔵來,故據𨔵乾三動體坤,故坤為地。五于三才為天道,故男得天正于五。二于三才為地道,故女得地正于二。乾天坤地,故天地之大義也。

嚴猶至日嚴:鄭注《大傳》曰:「嚴猶尊也。」《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故父母謂乾坤。君道威嚴,故乾為嚴。《說卦》曰:「乾以君之。」故乾為君。泰《彖傳》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復《彖傳》曰:「后不省方。」后皆指坤。《釋詁》曰:「后,君也。」乾父坤母,乾坤皆嚴君之義,故曰父母之謂。孟喜卦圖有十二辟卦,即乾坤十二畫。辟,君也,知乾坤皆為君也。《孝經.聖治章》文引之者,證母有嚴義,不特父也。

𨔵乾至定矣:覆述𨔵乾者,見一卦備有六戚也。五乾為父,三艮為子,亦謂𨔵艮也。父子得正,故父父子子。三動體震,震一索,故為兄;艮三索,故為弟。震初得正,故兄兄弟弟。震一夫之行,故為夫。四體巽為婦,夫婦位正,故夫夫婦婦。若然,上文男女指二五,此夫婦指初四者,上言天地,此言家道,義各有取也。以上皆虞義。《傳》曰者《序卦》文。漢儒以乾至离為上經天道,咸至未濟為下經人道也。故《序卦》自咸恒而下皆敘人事。「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虞彼注云:「謂天地否也,謂否反成泰,天地𡔹㚃萬物化醕,故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注云:「謂泰已有否,否三之上反正成咸,艮為男,兌為女,故有男女。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故曰天地父母也。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故曰男女也。」「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注云:「咸反為恒,震為夫,巽為婦,故有夫婦也。」「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注云:「謂咸上復乾成𨔵,乾為父,艮為子,故有父子。家人之父父子子是也。」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家人之嚴君是也。三動體震為兄,艮為弟,故兄弟具,所謂兄兄弟弟也。是以《繫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注云:「天地爻也。」「聖人之大保曰位」注云:「福德爻也。」所謂父父子子也。「何以守位?曰人。」注云:「專爻也。助福德者,故曰守位。」所謂兄兄弟弟也。「何以聚人?曰財。」注云:「財爻也,與人同制之爻,故曰聚人。」所謂夫夫婦婦也。「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注云:「繫爻也。」財所生者謂之鬼吏,制于福德,與福德為君臣,所謂嚴君也。一卦六爻備有六戚,家人卦具,故詳言之。三動受上,上之三六爻位正,故成既濟定,所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也。而其義在九五一爻,九五王假有家。王者以天下為家,而父子、兄弟、夫婦各得其正,正家而天下定,是言既濟之事也。

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注】二動之五體离,故火動而上。五動之二體兌,故澤動而下。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注】二女离兌也。坎為志,无妄震為行,巽為同,艮為居。二五易位,震巽象壞,故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注】說兌麗离也,明謂乾,柔謂五,无妄巽為進,從二之五,故上行。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注】五動乾為天,四動坤為地,故天地睽。坤為事,五動體同人,故其事同也。

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注】四動艮為男,兌為女,故男女睽。坎為志為通,故其志通也。

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注】四動萬物出乎震,故萬物睽。坤為事為類,故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注】非義之常,故曰時用

【疏】

二動至而下:卦自无妄來。二上之五體离,离為火,故火動而上也。五下之二體兌,兌為澤,故澤動而下也。

二女至行也:此虞義也。二五易位,无妄為睽,震為行,巽為同。震巽體壞,故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說兌至同義:此虞義也。乾為大明,故明謂乾。晉《彖傳》曰:「順而麗乎大明。」此不言大明者,虞氏謂麗于晉,故不言大明也。柔謂五,五本二也。卦從无妄來,二之五故上行。乾伏五下,六五得中而應乾五之伏陽,故云得中而應乎剛。必知應乾五伏陽者,卦之二五皆失位,例變之正。若五柔應二剛,非法也,故云應乾五伏陽。五動之乾,二變應之陰,利承陽,故小事吉也。

五動至類也:此皆虞義也。五動體乾,故乾為天;四動互坤,故坤為地。乾上坤下,象天地否,故曰天地睽。否終則傾,故其事同也。四動艮為男,兌為女,咸兩象易,故男女睽。異德合姓,故其志通也。五動乾為天,四動萬物出乎震,象无妄,萬物皆死,故萬物睽。時育萬物,故其事類也。俗說天地睽為天高地下,男女睽為男外女內,萬物睽為殊形各象,乃理之常,非睽之時用也。

非義至時用:天地、男女、萬物皆有乖違之象,非義之常。惟盡性之聖人,能用以盡人性、盡物性,而贊化育,故曰大也。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注】前謂三,离為見,艮為止,故見險而能止。知謂坤也。坤知阻,故知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注】二動往居坤五,故得中。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注】天道窮于東北。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注】二往應五,五多功,故往有功。

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注】坤為邦,五當尊位,正吉,羣陰順從,故以正邦。

蹇之時用大矣哉。

【注】用當其時則濟,故大。虞氏謂坎月生西南而終東北,終而復始,以生萬物,故用大矣。

【疏】

前謂至矣哉:三在五前,又體坎,坎為險,故險在前。乾仁,坤知,故知謂坤也。卦有坎、艮,地險山川丘陵,艮為山陵,坎為水,坤德行恒簡以知阻,故知矣哉。尋六爻皆有蹇象,唯九五當位正邦,餘皆利止,見險而止之義也。

二動至得中:此荀義也。自內為往,二往居中,五為上中,故得中。

天道至東北:消息艮在亥,又東北之卦,萬物成終,故天道窮於東北。二往至有功,此虞義也。

坤為至正邦:坤為邦,虞義也。已下荀義也。

用當至大矣:初《傳象》曰:「宜待時也」,亦以在蹇家宜待時而動。《釋言》曰:「濟成也。」用當其時則成,如二有功而五正邦,故大。虞氏已下亦據納甲。《參同契》曰:「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故云終而復始也。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注】險坎動震,震出險上,故動而免乎險。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

【注】坤為眾。

无所往其來復吉,乃得中也。

【注】中謂二五。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注】五多功,據五解難,故往有功。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宅。

【注】解,二月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故雷雨作。木實曰果,皮曰甲,根曰宅。乾為百果,震為草木,离為甲,艮為宅,萬物出震,故百果草木皆甲宅。荀氏謂:解者震世仲春之月,草木萌牙,故甲宅也。俗作甲坼,古文宅壞字。

解之時大矣哉。

【注】天地解之時故大。

【疏】

險坎至乎險:此虞義也。震為出,震動而出,坎上,故動而免乎險,解之義也。

坤為眾:謂臨坤也。

中謂二五:二已之五得中,故四來成復也。

五多至有功:此荀義也。荀氏謂五位无君,二陽又卑,往據之者則吉。五多功,二據五而解坎難,故有功也。一說解反蹇也,二據五而解蹇難,義亦通也。

解二至壞字:解消息在二月。《漢書.五行志》曰:「雷以二月出,雷動而雨隨之,故雷雨作。」此虞義也。《說文》曰:「果,木實也。」宋衷注《說卦》曰:「木實謂之果,草實謂之蓏。」馬融謂桃李之屬是也。皮在外,故云甲;根在下,故云宅。宅,居也。此上鄭義也。乾為百果,為木果,故乾為百果。震者木德,又為草莽,故為草木。甲者孚甲,《月令》孟春其日甲乙。鄭注云:「時萬物皆孚甲,因以為日名。」《三統歷》曰:「出甲于甲。」《說文》曰:「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是其義也。离剛在外,故為甲;艮為居,故為宅。萬物出乎震,百果草木甲宅之象也。解震宮二世卦,故荀氏謂解者震世。雷以二月出,萬物隨之而出,故仲春之月草木萌牙也。俗本「甲宅」作「甲坼」,案《說文》云:「宅古文作𡧪」,故云古文宅壞字,猶鄭氏注《檀弓》云:「衣為𪗋」,壞字也。𡧪字壞而為坼,作坼者訛也。

天地至故大:解二月卦,天地解緩,萬物甲宅,故云大也。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注】乾道上行。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

【注】時謂春秋也。損二之五,震二月,益正月,春也。損七月,兌八月,秋也。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艮為時,震為應,故應有時也。

損剛益柔有時。

【注】謂冬夏也。二五已易成益,坤為柔,損上之剛益三之柔,成既濟。坎冬离夏,故損剛益柔有時。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注】乾為盈,坤為虛。損剛益柔,故損益盈虛謂泰初之上,損二之五,益上之三,變通趣時,故與時偕行。

【疏】

乾道上行:乾謂泰乾也。泰初之上,乾為道,故乾道上行。

時謂至時也:此虞義也。時謂四時,春禘秋嘗,故謂春秋也。損二之五,以二簋享。上卦體震兌,二之五成益,故震二月,益正月,春也。損七月,兌八月,秋也。震兌四正也,益損消息也。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孝經》文。《祭義》曰:「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𪫟惕之心,如將見之。」此以時思之之事。艮動靜不失其時,故為時。震同聲相應,故為應。謂上之三,六爻相應也。

謂冬至有時:此虞義也。冬夏謂既濟也。二五已易成益中,互坤,故坤為柔,損上九之剛以益六三之柔,而成既濟。坎离四正卦,既濟坎上离下,坎冬時,离夏時,故損剛益柔有時。損先難而後易,故經言遄,《傳》又言時。疾貞者,其義有待者,其時也。

乾為至偕行:此虞義也。卜五乾盈甲,故乾為盈。月虛為晦,坤喪乙滅癸,故坤為虛。損乾剛以益坤柔,故損益盈虛。泰初之上成損,損二之五成益,益上之三成既濟,變通趣時,故與時偕行也。

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

【注】上之初,坤為无疆,震為喜笑。以貴下賤,大得民,故說无疆矣。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注】乾為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初离為大光矣。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注】中正謂五,而二應之。乾為慶也。

利渉大川,木道乃行。

【注】謂三動成渙,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

【注】震三動成离,离為日,巽為進,坤為无疆。日與巽俱進故日進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注】乾下之坤,震為出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陽在坤初為无方,日進无疆,故其益无方矣。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注】上來益三,四時象正,艮為時,震為行,與損同義,故與時偕行也。

【疏】

上之至疆矣:此以下皆虞義也。坤為地,故為无疆。上之初,體震,震春喜樂,故為喜。笑言啞啞,故為笑。陽貴陰賤,坤為民,震初九以貴下賤,得坤民,故說无疆矣。

乾為至先矣:陽稱大,离為明,故乾為大明。坤陰晦㝠,乾象盈甲,日月雙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三體离,乾為大,离為光,故為大光,義亦通也。

中正至慶也:五以中居正,故中正謂五。二正應五,故利有攸往。陽稱慶,故乾為慶也。

謂三至行也:三動成渙,舟楫之利,蓋取諸此,故渙舟楫象。巽為木,坎為水,巽木得水而行,故木道乃行也。

震三至无疆:震三動體离,离為日,巽為進退,故為進。坤地為无疆,三動有巽离象,日與巽俱進,故日進无疆也。

乾下至方矣:否乾為天,坤為地,陽主施,乾下之坤,是天施也。帝出乎震,故震為出,震春生,月三日生明,故為生。坤元萬物資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也。坤為方,故陽在坤初為无方,日進无疆,與其益无方同義也。

上來至行也:下云與損同義,益震為春,損兌為秋,上來益三成坎离象,坎冬离夏,故四時象具。互艮為時,震為行,損二之五,益上之三,變通趣時,故與損同義。損《彖傳》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是同義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

【注】乾決坤。

健而說決而和。

【注】健乾說兌也。以乾陽獲陰之和。故決而和。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注】一陰乘五陽。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注】二變离為光,危去上六,陽乃光明。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注】窮謂上,陽勝陰負,故所尚乃窮。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注】乾體大成,以決小人,終乾之剛,故乃終也。

【疏】

乾決坤:此虞義也,乾剛坤柔,故乾決坤。

健乾至而和:此虞義也。陽為陰施,故以乾陽獲陰之和,九五莧陸夬夬是決而和也。

一陰乘五陽:一陰越五陽之上,宜決去之,故卦名夬也。

二變至光明:此荀虞義也。九五《傳》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陽為陰弇必危,去上六,陽乃光明也。

窮謂至乃窮:卦窮于上,故窮謂上。坤利行師,陽息之卦,陰道日負,故所尚乃窮也。

乾體至終也:此虞義也。陽息成乾,內外體備,故乾體大成。陽為君子,陰為小人,《雜卦》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故以決小人。四月乾成卦終于上,終乾之剛,故乃終也。

遘,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注】以柔遇剛,不期而會,苟相遇耳,故不可與長。巽為長。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注】乾成于巽而舎于离,坤出于离,與乾相遇南方离位,萬物章明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注】剛謂二,中正謂五。乾為天,復震為行,建午之月,陽氣盛大,故天下大行。

遘之時義大矣哉。

【注】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故時義大。

【疏】

以柔至與長:桓八年《榖梁傳》曰:「不期而會曰遇。」以柔遇剛,不期而會,匪以禮接,故云苟相遇耳。此兼鄭義。巽為長而云不可與長者,但遘消乾成坤,陽出復震,息至夬而陰道消亡。《說文》長從倒亡也。夬之上六《傳》云「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至此而倒為亡,故云不可與長也。

乾成至明也:此荀義也。九家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巽。既成,轉舍于离,萬物皆盛大,坤從离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坤起于离,故從离出。离為明,萬物皆相見,故章明也。

剛謂至大行:陰消之卦。初陰係二,二不以失位為嫌,故剛謂二。五以中居二,故中正謂五。乾為天,復震為行,建午之月,陽氣盛大用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天子當陽,諸侯用命,故天下大行也。

日長至義大: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者,《月令》仲夏文。夏至畫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故日長至。鄭彼注云:「爭者陽方成,陰欲起也。」蔡氏章句云:「感陽氣而長者生,感陰氣而成者死。」故死生分,分猶半也。言陽氣盛大之時,一陰始生于下,出陽知生,入陰知死,幾微之際,唯明君子而後知之,故遘之時義大也。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注】坤為聚,順坤說兌,五以剛居中,二帥眾陰,順說而從之,故聚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

【注】享,享祀也。五至初有觀象,謂享。坤牛故致孝享矣。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注】三四之正,故聚以正。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注】坤為順,巽為命。三往之四,故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三四易位成离坎,坎月离日,日以見天,月以見地,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與大壯咸恒同義。

【疏】

坤為至聚也:坤眾故為聚,內順外說故順坤說兌。二正應五,九五剛中,六二引吉,帥其眾而應之,既順且說,故聚也。

享享至享矣:此虞義也。卦自觀來,五至初又有觀象,觀盥而不薦,明堂禘祀之卦。天子大廟即明堂也。郊禘用繭栗,故享坤牛。唯聖人謂能饗帝,唯孝子謂能饗親,故致孝享矣。 三四至以正:此虞義也。三四失位,變之正,故聚以正也。

坤為至命也:此虞義也。三往之四承五,坤為順,乾為天,巽為命,故順天命也。

三四至同義:此虞義也。三四易位,有坎离象。离日見天,坎月見地,縣象著明,萬物見离,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大壯四之五,咸四之初,恒初二已正,四五復位,皆有离坎象,故云同義也。

柔以時升。

【注】柔謂坤五也,升謂二。坤邑无君,二當升五虛,震兌為春秋,二升坎离為冬夏,四時象正,故柔以時升也。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注】順坤也,二以剛居中而應五,故能大亨,上居尊位也。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注】大人天子,謂升居五見為大人。坎為恤,陽稱慶,羣陰有主,无所服憂而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注】二之五,坎為志,震為行,故志行也。

【疏】

柔謂至升也:此虞義也。乾剛坤柔,故柔謂坤五也。卦自臨來,无柔爻上升之義,故升謂二,坤稱邑。又臣道,故坤邑无君,陽實陰虛,故二當升五虛。六五貞吉升階,陰為陽作階,使二升五位,是柔以時升之義也。卦互震兌,震春兌秋,故震兌為春秋。二升五,體坎离,坎冬离夏,故二升坎离為冬夏,震兌坎离為四正,故四時象正。升必以時,故柔以時升也。

順坤至位也:此荀義也。《說卦》坤順也,內巽外坤,故云巽而順。剛中謂二,二應在五,故二以剛居中而應五。二以天德而居天位,故能大亨,上居尊位也。

大人至慶也:此荀義也。王肅曰:大人聖人在位之目,故大人天子。坤為用,离為見,二升居五為大人,故用見大人。坎加憂為恤,凡言喜慶皆陽爻,故陽稱慶。坤虛无君,二升居五,故羣陰有主,无所復憂而有慶也。

二之至行也:此虞義也。二之五,體坎,故坎為志。互體震,故震為行。

困,剛弇也。

【注】謂二五為陰所弇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注】險坎說兌,此本否卦,上之二,天地交,二之正,上下交,故困而不失其所亨。天地有常行,君子有常度,故唯君子乎。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注】謂五弇于陰,近无所據,遠无所應,體剛,得中正居五位則吉无咎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注】兌為口,上動乘陽,故尚口乃窮。

【疏】

謂二至弇也:此荀義也。弇古文揜

險坎至子乎:卦自否來,否天地上下不交,乾上之坤二,是天地交也。二變之正,與五應,是上下交也。在困家而言亨,故云不失其所亨。天地不以遭困運而變其常行,君子不以遭困世而改其常度。君子取法天地,故云其唯君子乎。

謂五至咎也:此荀義也。五為上弇,故謂五。雖弇于陰,四二皆陽爻,故近无所據,遠无所應,以其體剛得中,正居五位,則吉无咎。《洪範》所謂用靜吉也。

兌為至乃窮:此荀義也。乾變為兌,兌為口,上九動而乘陽,故尚口乃窮。卦窮于上故也。

巽乎水而上水,井。

【注】巽乎水,謂陰下為巽也。而上水,謂陽上為坎也。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井養而不窮也。

【注】兌口飲水,坎為通。往來井井,故養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注】初之五以剛居中,故以剛中。

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汽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注】二未變應五,故未有功。

累其瓶,是以凶也。

【注】初二不變,則既濟之功不成,故凶。

【疏】

巽乎至象也:此荀義也。巽為鹿盧,故木入,坎為泉,故水出。

兌口至窮也:此虞義也。互兌在坎下,故兌口飲水。

初之至剛中:初之五,以剛居中,釋改邑之義。五之初,不改井義,舉諸此矣。

二未至有功:此虞義也。五多功,二未變應五,故未有功。

初二至故凶:井以養人為功,初二變則井洌寒泉食,既濟功至。《傳》曰:「大成也。」不變則雍漏行惻,无王明受福之事,故凶也。

革,水火相息。

【注】息長也。离為火,兌為水,《繫》曰:「潤之以風雨。」風巽雨兌也。四革之正,坎見,故獨于此稱水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注】二女,离兌,體同人象。蒙艮為居,故二女同居。四變體兩坎象,二女有志,离火志上,兌水志下,故其志不相得。坎為志也。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注】已日乃革之,坎孚為信,故革而信之。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注】文明謂离,說兌也。大亨,謂乾四動成既濟定,故大亨以正。革而當位,故悔乃亡也。

天地革而四時成。

【注】謂五位成乾為天,蒙坤為地,震春兌秋,四之正。坎冬离夏,則四時具。坤革而成乾,故天地革而四時成也。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注】湯武謂乾,乾為聖人。天謂五,人謂三,四動順五應三,故順天應人。巽為命也。

革之時大矣哉。

【注】革天地成四時,誅二叔除民害,天下定武功成,故大矣哉。

【疏】

息長至水也:此虞義也。息讀為消息之息,故云長也。兌為坎,半象,故為水。坎為川,川雍為澤,故為澤。云《繫》曰潤之以風雨者,《上繫》文。昭元年《春秋傳》曰:「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賈逵服虔以為風東方,雨西方,兌正西,故云風巽雨兌也。兌言澤而稱水者,卦无坎象,四革之正,坎兩見,故不曰澤而曰水也。

二女至志也:此虞義也。离中女,兌少女,故云二女。离兌初至五,體同人,蒙艮為居,故二女同居,謂同在革家也。四變體,兩坎象,坎為志,兩坎為兩志,故云二女有志。火動而上,故离火志上;澤動而下,故兌水志下。二女各有志,故其志不相得,是水火相息,而更用事之義也。

已日至信之:已日謂二,孚謂三。二應五,已日乃革之,順乎天也。三孚五,革言三就,有孚應乎人也。五坎孚為信,故革而信之。

文明至亡也:此虞義也。坤為文,离之文,坤也。离嚮明,故文明謂离。說謂兌也。元大也,貞正也,四動剛柔正而位當,故大亨以正。四不當位,宜有悔也。動得正,故云革而當,其悔乃亡也。

謂五至成也:此虞義也。五體乾,故五位成乾為天,蒙體坤,故蒙坤為地,蒙又體震,革體兌,故震春兌秋,四動成坎故四之正,坎冬离夏則四時具也。蒙為革,故坤革而乾成,乾天坤地,故云天地革而四時成也。

湯武至命也:此虞義也。乾為君,故湯武謂乾。聖人謂乾五,陽得位為聖人,故乾為聖人。二已日乃革之,二正應五,故天謂五。三革言三就,故人謂三。四動六爻皆正,故順五應三,謂四順五,上應三也。或謂:皆指上,革道成于上。《彖傳》順以從君,是順五之事,義亦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