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彖上傳
○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注】陽稱大。資取,統始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元也。故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取始于乾元。乾為天,天地之始,故乃統天。一說統本也,筴受始于乾,猶萬物之生本乎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注】乾二五之坤成坎,上坎為雲,下坎為雨,故雲行雨施。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
【注】乾為大明,坤二五之乾成离,离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曰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注】九六之變登降于六體,乾息坤消,以時而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
【注】乾六爻稱六龍,時乘者,六龍乘時也。御,進也,言六龍皆當進居天位,升降以時,不失其正。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注】乾為性,巽為命,乾變坤化,成既濟定,剛柔位當,故各正性命。陰陽合德,故保合大和,是利貞之義矣,故曰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注】乾為首,震為出,坤為萬國。帝出乎震,萬物亦出乎震,故首出庶物。震元也,謂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萬國咸寧。
【疏】
陽稱至乎天:陽大陰小,故泰否二卦稱大小往來資取,鄭義也。《小爾雅》曰:「資,取也。」《孝經》曰:「資于事父以事君。」《孟子》曰:「居之安則資之深。」資皆訓為取。隱元年《公羊傳》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何休注云:「統者始也,元亦始也。王者所以通三統,故云統始也。」大衍之數五十,謂日十、辰十二、星二十八,三辰之數凡五十也。三辰合于三統,三統會于一元,故三統歷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一即天地人之始,所謂元也。《乾鑿度》曰:「易始于一」,謂太極也;「分于二」,謂兩儀也;「通于三」,謂三才也。故三才之道,兼之為六畫,衍之為大衍,合之為太極。太極函三為一,故一不用,其用四十有九也。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取始于乾元,此荀義也。二篇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當萬物之數。《彖傳》所稱萬物,即二篇之筴也。《說文》曰:「道立于一,化生萬物。」故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取始于乾元。《呂氏春秋》曰:「凡彼萬形,得一後成。」董子以元為萬物之本,又以天地人為萬物之本,亦此義也。何休注《公羊》曰:「元者,天地之始。」故乾坤皆言元。《春秋》正月、二月、三月,三代稱元,是統天之義。一說已下,鄭荀義也。《荀子.君道篇》曰:「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四統者亡而天下去之。」又《議兵篇》曰:「未有本統。」統皆訓為本。《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故筴受始于乾,猶萬物之生本乎天也。
乾二至流形:此虞義也。乾二五之坤成兩坎,坎在上為雲,雲雷屯是也;在下為雨,雷雨解是也。《說文》曰:「品,眾庶也。」坤為形,乾流坤形,萬物成形皆出于坤,故品物流形也。
乾為至終始:乾為大明,虞義也。离麗乾,离為明,陽稱大,故為大明。上云乾二五之坤成坎,此云坤二五之乾成离,則有日月之象。离為日已下,《乾鑿度》文。彼謂上經始乾坤,終坎离。乾始坎而終于离,坤始离而終于坎,故曰「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日月謂坎离,坎离為經,故曰陰陽之經也。
九六至而成:九六之變,登降于六體,《三統歷》文。六位,六爻之位,又謂之六體。九六,爻也。乾坤十二爻,登降于六體。乾息于子,成于巳;坤消于午,成于亥。故云以時而成也。
乾六至其正:經曰:「見羣龍。」鄭氏注云:「六爻皆體乾,羣龍之象。」故知六龍為乾六爻。《尚書大傳》曰:「龍屬王極,王君也。」乾亦君也。《說卦》曰:「乾以君之。」又曰:「乾為君。」故九家曰:「乾者君卦也。」六爻皆當為君,是乾六爻有君象,皆當進居天位,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六龍是君,非君所乘,故以時乘為六龍乘時,合于見羣龍之義也。許愼《五經異義》曰:「《易》孟京說:天子駕六,《易》時乘六龍以馭天。」謹案《王度記》云:「天子駕六」,與《易》同。鄭氏駮云:「元之聞也。《易經》時乘六龍者,謂陰陽六爻上下耳,豈故為禮制?」《王度記》云:「今天子駕六者,自是漢制,與古異。漢世天子駕六,非常法。」是鄭以「時乘六龍」為六爻乘時上下,非乘六龍也。班固《幽通賦》曰:「登孔顥而上下兮,緯羣龍之所經。」孔為匹夫,隱在乾初,故下;顥為天子,系乾九五,故上。是羣龍上下之事也。蔡邕《獨斷》曰:「御,進也。升降謂乾升坤降也。乾升曰御天,坤降曰承天。升降以時,不失其正。」所以釋「乘時」之義。
乾為至利貞:性命于天,故乾為性。重巽以申命,故巽為命。巽者坤初,乾伏于下,命稟于生初,故巽為命也。一陰一陽之謂道,言乾道者兼坤也。虞注《上繫》云:「在天為變,在地為化。」故乾言變,坤言化。乾變坤化,成既濟定,六爻皆正,故剛柔位當,是各正性命。六爻皆合,故陰陽合德,是保合大和。和即利也,乾不言利,故謂之大和。皆釋利貞之義,故曰:「乃利貞者也。」
乾為至咸寧:虞注比《象》曰:「坤為萬國。」坤為地,地有九州,故曰萬國。乾初九,震也。震為帝,故帝出乎震。初九,乾元,萬物資始,故萬物亦出乎震。《晉語》曰:「震,雷長也。」故曰元。是震為元。帝出乎震,即乾元也。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是萬國咸寧之象也。
○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注】坤為地。至從一,一亦地也,故曰至哉。乾坤相並,俱生合于一元,故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天地既分,陽升陰降,坤為順,故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注】坤為大轝,故為載。疆,竟也。乾為德,坤為无疆。坤順承天,乾德合坤,故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注】弘,含容之大也。光大,謂乾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終于坤亥,出乾初子,天地交,萬物通,故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
【注】地用莫如馬,故曰地類。順而健,故曰行地无疆。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注】謂坤爻本在柔順,陰位利正之乾,則陽爻來據之,故曰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注】乾為道,坤為常。未西南陰類,故乃與類行。喪朋從陽,故乃終有慶。陽稱慶也。虞氏謂:陽得其類,月朔至望,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陽喪滅坤,坤終復生,謂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注】坤道至靜,安于承天之正。陽出初震,震為應,故應地无疆。
【疏】
坤為至承天:地稱一者,亦謂天地皆始于一。《說文》曰:「至,從高下至地,從一。一猶地也。」故乾稱大,坤稱至。乾坤相並,俱生。《乾鑿度》文。易有太極,極即一也,是生兩儀。兩儀,天地也。故云相並俱生。何休《公羊》注云:「元者,氣也,天地之始也。」故云合于一元。《素問》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甲子初九為乾之元,即坤之元也。《三統歷》曰:「陰陽合德,氣鍾于子,化生萬物。」故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天地既分,而下亦約《乾鑿度》而為言。彼文云:「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輕清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是天地既分之初,即具升降之理,坤之所以順承天也。
坤為至无疆:坤為大轝,《說卦》文:「轝,所以載物。」坤主載,故取義于此。「疆,竟。」《小爾雅》文。昭元年《公羊傳》曰:「疆運田者何?與莒為竟也。」何休注亦云:「疆,竟也。」坤為无疆,虞義也。上云:「乃順承天。」坤承乾,而乾與之合德,故德合无疆也。
弘含至咸亨:此虞荀義也。《釋詁》曰:「弘大也。」弘有容儀,又有廣義,故曰含容之大也。凝乾之元終于坤亥,皆謂坤含乾也。出乾初子,始交于坤。化生萬物,萬物棣通,故品物咸亨。
地用至无疆:地用莫如馬,《漢書.食貨志》文。馬行于地者,故曰地類。坤為牝,乾為馬,牝馬順而健,乾坤合德之象,故行地无疆。
謂坤至攸行:此九家義也。虞注《下繫》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言坤爻本當在柔順陰位,利居乾之二四上,則得正,故曰「利正之乾」。乾來居坤初三五之位,則六爻皆正矣。君子謂陽爻,乾來據坤,故君子有攸往也。
乾為至有慶:乾為道,虞義也;坤為常,荀義也。坤消乾毀,故先迷失道,後順于主,合于常道,故後順得常。未本坤之正位,故曰陰類。《郊特牲》曰:「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衝丑承乾以合于子,則十二爻皆和會。歷家以之合辰,樂家以之合聲,中和之道行,化育之功茂,故乃終有慶。陽稱慶,亦虞義。喪朋從陽,故稱慶也。虞氏以下據納甲為言,陽得其類,謂一陽以至三陽成也。月朔至望,乾體已就,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陽喪滅,坤謂乙癸也。坤終復生,五六三十,終竟復始,三日而震象出庚,乾之餘慶,故乃終有慶也。
坤道至无疆:坤靜故安,又坤道以承天為正,故安于承天之正。陽出初震,震同聲相應,故為應。坤為地,初爻交坤,故應地无疆也。
○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形。
【注】乾剛坤柔,乾二五之坤,是剛柔始交也。成坎險故難,生九二降初,動乎險中,三之正,故大亨貞。屯者盈也,故稱滿。坤為形,雷動雨施,品物流形,故滿形。俗訛為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注】造,造生也。草,草創物也。乾始交坤,坤㝠為昧,故天造草昧。震位承乾,建侯扶屯,三反正成既濟定,故曰不寧,言寧也。
【疏】
乾剛至為盈:乾剛坤柔,《雜卦》文。乾二五之坤,是乾始交坤,故云剛柔始交也。成兩坎,天險地險,故云坎險。坎者陷也,陽陷陰中,故云難生。《春秋說題辭》曰:「易者氣之節,上經象天,下經計歷,《文言》立符,象岀期節,彖言變化,繫設類跡。」彖言變化,故《彖傳》皆言之卦。下放此。卦自坎九二降初,坎險震動,故動乎險中。中謂二也。三變之正,成既濟,故大亨貞。屯者盈也,《序卦》文。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云盈也。坤為形已下,虞義也。俗訛為盈,盈滿同義,滿下不合疊盈字,今從虞氏本,改為形也。
造造至寧也:此荀虞義也。屯者物之始生,故云造造生也。陽造陰化,王砅《玄珠密語》曰:「陽為造生,陰為化源」是也。《序卦》曰:「屯,物之始生。」乾始交坤,故云草創物。坤納乙癸,月三十日晦,《釋言》曰:「晦㝠也。」晦㝠同義,故云坤㝠為昧,昧亦㝠也。震長子繼世,故承乾得正得民,是建侯扶屯之事,三已正,六爻得位,萬國咸寧,故曰不寧。不寧為寧,猶言不顯為顯,此古訓也。
○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注】險坎止艮,卦自艮來,三之二為剛中,變之正為柔中,故以亨行時中。《中庸》曰:「君子而時中。」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五變上動體坎,坎為志,故曰志應。應謂五應二。
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
【注】二以剛居中,故告。變之正,除師禮,故不告。
蒙以養正,聖功也。
【注】體頤,故養。二志應五,五之正反蒙為聖,故曰聖功。五多功也。
【疏】
險坎至時中:《說卦》曰:「坎險也,艮止也。」注云:險坎止艮,先言險,而後言止者,易氣從下生也。《彖傳》例皆然,下放此。時者變動不居之義,二有師道,剛中謂九居二也。又有婦道,變之正,故曰柔中也。二剛則五柔,二柔則五剛,二五應,剛柔接,故以亨行,時中也。引《中庸》者,言執中有權也。
五變至應二:坎為志,虞義也。二體坎五變,上動亦體坎,坎為志,故云志應。嫌二求五,故云五。應二,二以至不告。二剛中有師道,故告,變之正,與陰同類,當除師學之禮,故不告也。《尚書大傳》曰:「散宜生閎天南宮适三子者,相與學訟于太公。太公見三子,知三子之為賢人,遂酌酒切脯,除師學之禮,約為朋友。」是除師禮之事也。
體頤至功也:此釋利貞也。二至上有頤象,頤者養也。《序卦》曰:「頤養正也。」虞彼注云:「謂養三五,五之正為功,三出坎為聖,故由頤養正。」虞謂與蒙養正聖功同義也。《洪範》休徵曰:「聖時風。」若咎徵曰:「蒙恒風。」若是,蒙與聖反也。《乾鑿度》:「九五為聖人,陰反為陽,猶蒙反為聖,故曰聖功。」《呂氏春秋》曰:「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是也。五多功。《下繫》文不言二之正者,二養正也。
需,𩓣也,險在前也。
【注】險在前,故不進。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注】剛健,乾也。坎為陷,乾知險,需時而升,故不陷。陽陷為困。
○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注】五多功,故往有功。
【疏】
險在至不進:《雜卦》曰:「需不進也虞注云險在前也故不進
剛健至為困:中正內體乾,故知剛健為乾。《說卦》:「坎陷也」,故知坎為陷。《繫下》云:「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險在前,需時而升,故不困窮也。《大元》䎡,準需也。其詞曰:「陽氣能剛,能柔,能作,能休,見難而縮。」是也。
五多至有功:五多功,《下繫》文。二往居五,故往有功。
○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注】險而健,謂二四。
訟有孚,咥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注】三之二。
終凶,訟不可成也。
【註】失位不變,故訟成。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注】中正謂五。
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注】坎在下為淵。
【疏】
險而至二四:所以致訟,二四也。二體坎,故險。四體乾,故健。
三之二:卦自遯三之二,在內曰來。
失位至訟成:訟成,謂獄訟成也。九家曰:初二三四皆不正,以不正故訟。初變不永所事,二變无眚,三變食舊德,四變安貞吉,以訟不可成。利變之正,不變則終凶也。
中正謂五:五《象傳》曰:「訟元吉,以中正也。」故知中正謂五。
坎在下為淵:此荀義也。
○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注】坤眾也,坎亦為眾,故云師眾也。二失位,變之五為比,故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注】據卦變。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注】謂二也。坎為毒,毒治也。用師以毒天下,羣陰順從,吉又何咎也。
【疏】
坤眾至王矣:坤眾也,《說卦》文。《晉語》曰:「坎水也,眾也。」故知坎亦為眾也。二失位,已下虞義也。《彖》曰:「貞,丈人。」二中而不正,故失位。上之五體比,得正、得中,征之為言正也。以師正天下,故云:「能以眾正,可以王矣。」據卦變,蜀才注曰:「此本剝卦,上九降二,六二升上,是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也。」
謂二至咎也:長子帥師,故毒天下。謂二坎為毒,虞義也。毒,治馬義也。凡藥之攻疾者,謂之毒藥。《周禮》醫師:「聚毒藥。」是也。用師旅以除暴,猶用藥石以除疾,故《呂氏春秋.論兵》曰:「若用藥者,得良藥則活人,得惡藥則殺人。義兵之為天下良藥也,亦大矣。」是毒天下,為治疾之義也。上云:「能以眾正,可以王矣。」王者,天下所歸往。二以長子帥師,五陰順從,故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 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
【注】下謂五陰。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
【注】剛中,謂師二。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注】上謂三四五,下謂初。
後夫凶,其道窮也。
【注】上為窮。
【疏】
下謂五陰:卦有五陰,一在上,四在下,而皆謂之下者,師上體坤。《繫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則天尊為上,地卑為下。故《翼奉封事》曰:「上方之情樂也,下方之情哀也。」孟康注:「謂陽為上,陰為下。」是也。此總卦義,故謂五陰為下。下傳分言之,則有上下、後夫之殊也。
剛中謂師二:蜀才注云:「此本師卦,六五降二,九二升五。」案:九二剛中而不正,故原筮元永貞,乃得无咎也。
上謂至謂初:據二升五時,三四五在上,初在下。二正五位,故上下應也。上為窮,虞氏云:「迷失道,故其道窮。」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注】柔謂四,四為卦主,少者為多之所宗,故上下應之。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注】剛中謂五,坎為志,乃者難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注】尚往,謂初二不雨,故施未行。
【疏】
柔謂至應之:卦惟一陰,故為卦主。京氏謂:成卦之主是也。少者為多之所宗,《京房易傳》文:「宗,主也。」一陰五陽,陰少陽多,故陰為陽主。王氏謂:體無二陰以分其應,故上下應之,是也。尋初二尚往而言,上下應之者,畜道至上而成,五陽終為陰,畜卦所以名小畜也。
剛中至難也:一陰劣,不能固陽。九五剛中,四與合志同力,畜乾至上而成,其志得行,乃始亨也。坎為志,虞義也。上變體坎,故坎為志。乃者難也者,宣八年《公羊傳》曰:「乃者何?難也。」難猶重難,言非剛中而志行,不能亨也。
尚往至未行:卦自需來,需者乾升坎降。今上變為巽,則一陰為主,而眾陽同應之,故能以小畜大。然初二體乾,初復自道,二牽復,故有尚往之象。雲行雨施,今不雨,故施未行也。
○ 履,柔履剛也。
【注】柔謂三,剛謂二。兌《彖傳》曰:「剛中而柔外。」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注】乾履兌,兌說應之,故不咥人。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注】剛中正,謂五。五帝位,离為光明,以乾履兌五,剛中正,故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疏】
柔謂至柔外:虞氏據旁通,坤柔乾剛,嗛坤籍乾,故柔履剛。且云:兌為剛鹵非柔,以柔為兌三者,非是。尋兌之二陽為剛,非指三也。兌《彖傳》明言「剛中柔外」,則柔履剛為兌三之柔履二之剛,明矣。虞氏非也。
乾履至咥人:義具履卦。
剛中至明也: 此一節釋利貞之義。二五皆剛中,而稱剛中正,故知謂五。以陽居五,故履帝位,以上虞義也。三體离,离為日,故云光明。以乾履兌,兌為虎,五在乾體,履危之象,故云疚。以其剛中得正,故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注】乾二之坤五,坤五降乾二,是天地交,雲行雨施,品物咸亨,故萬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注】二上交,五下交,坎為志,否巽為同,故上下交而其志同。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注】乾陽息內,坤陰消外,故內陽而外陰。乾健居正,坤順承天,故內健而外順。
內君子而外小人。
【注】君子謂三,小人謂五。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注】陽息至三,故君子道長。至五成夬,故小人道消。
【疏】
乾二至物通:卦乾下坤上,乾天坤地。乾二之坤五,坤五降乾二,成坎离。天地以离坎交陰陽,故天地交。乾升曰雲行,坤降曰雨施,雲雨澤物,品物咸亨,故萬物通,謂已成既濟也。《月令.孟春》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亦說天地交事,彼據二五易位之後而言,義並通也。俗儒謂三陽在下為下降,三陰在上為上騰,非也。
二上至志同:上下交有二義:二升五為上交,五降二為下交,此一義;二升五,五降二,二五相應,亦是上下交,此又一義。二義並通,以後義為正解也。坎為志,否巽為同,皆虞義。二五易位體坎,故其志同。
乾陽至外順:《九家易》曰:「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乾陽息內,故內陽;坤陰消外,故外陰。九二升五,是乾健居正;六五降二,是坤順承天。二在內,故內健;五在外,故外順。
君子至謂五:《乾鑿度》以泰三為君子,謂陽得位也。剝五為小人,以陰失位也。泰五失位,與剝五同,故亦為小人。
陽息至道消:陽息至三,故君子道長;至五成夬,故小人道消。《雜卦》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義並同也。
○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注】乾上升,坤下降,故天地不交。獨陰不生,獨陽不生,故萬物不通也。
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注】三苞羞,五休否,故上下不交。坤為邦,坤反君道,故无邦。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注】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坤成乾毀,故變健順言柔剛矣。
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注】小人謂三,君子謂五
【疏】
乾上至通也:宋衷《象傳》注曰:「天氣上升不下降,地氣沈下不上升,二氣特隔故云否。」是天地不交之義也。〈月令〉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亦此義耳。〈月令〉舉于孟冬者,終言之耳。獨陽不生,獨陰不生,莊二年《榖梁傳》文。《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彼注云:否卦是也。天地之氣合則能生物,不變則不能生物,故萬物不通也。
三苞至无邦:否成于三,故三苞羞,為下不上交,五休否,為上不下交,是上下不交也。坤為邦,虞義也。坤反君道,以其國君凶,故无邦也。
立地至剛矣: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說卦》文。泰《彖傳》曰:「內健而外順。」順者順乎乾,今坤消乾,坤成則乾毀,柔剛屬坤,故變健順言柔剛矣。
小人至謂五:《乾鑿度》以否三為小人,夬五為聖人,故小人謂三,君子謂五。對小人且承泰傳而言,故不言大人也。陰消至三故小人道長,至五成剝,故君子道消也。否泰反其類,故君子小人互為消長。《荀子》曰:君子小人之反是也。
○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注】五之二得位得中,而與乾應,故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渉大川,乾行也。
【注】四上變乾為坎,故曰乾行。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注】謂二五。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注】唯,獨也。四變成坎,坎為通為志,故能通天下之志。
【疏】
五之至同人:坤六五失位,降居乾二,是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故曰同人乾為人,二與五應,五體乾,故應乎乾。二同于五,同性同德,故曰同人也。
四上至乾行:同人于野,乾為野。四上變,體坎,坎從乾來,故曰乾行。
謂二五:二體离,离為文明。五體乾,乾為健。故曰文明以健。二下中,五上中,故曰中正而應。陰陽得位為君子,故曰君子正也。
唯獨至之志:此虞義也。《大學》曰:此謂唯仁人能愛人。鄭注云:獨仁人能之,是唯為獨也。坎為通,《說卦》文。坎為心,故為志,四上變成既濟定,六爻位正,故能通天下之志。
○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注】柔謂五,五為尊位,陽稱大。五為上中,故曰大中。比初成震,震為應,乾五變之坤成大有。天道助順,人道助信,故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注】謂五以日應乾而行于天也。時謂四時也。比初動成震為春,至二成兌為秋,至三离為夏,坎為冬,故曰時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疏】
柔謂至大有:庖犠位乾五,五動見离,离麗乾,故柔得尊位。天道助順,是上應也。人道助信,是下應也。
謂五至元亨:此虞義也。五動見离,故五以日應乾而行于天也。大有與比旁通,比變歷四時,故曰時行。乾五之坤,故以乾亨坤也。
○ 嗛,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注】乾上之三,故下濟而光明。坤三之上,故卑而上行。
天道虧盈而益嗛,地道變盈而流嗛,鬼神害盈而福嗛,人道惡盈而好嗛。
【注】盈者嗛之反。
嗛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注】德成而上。
【疏】
乾上至上行:乾上九之坤三,以乾照坤,故下濟而光明。坤六三之乾上,天尊地卑,故卑而上行也。盈者嗛之反,嗛虛也,盈嗛猶盈虛、盈滿也。《荀子.仲尼篇》曰:「滿則慮嗛,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滿與嗛,平與險,安與危,皆義之相反者,故云「盈者嗛之反」。古文謙皆作嗛。昭元年《春秋傳》曰:「謙不足。」則嗛與謙同物也。虞注云:「乾盈于上,虧之坤三,故虧盈。貴處賤位,故云益嗛。嗛三以坤變乾盈,坎動而潤下,水流溼,故流嗛。鬼謂四,神為三,坤為鬼害,乾為神福,故鬼神害盈而福嗛。乾為好,為人;坤為惡,故人道惡盈而好嗛,是其義也。 德成而上:《樂記》文,韓嬰《易傳》曰:「五帝官天下。」又曰:「官以傳賢。」三有嗛德以升五,故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是德成而上之事,故云「君子之終」也。
○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注】剛謂四,四為卦主,五陰應之。其志大行,故剛應而志行。坎為志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注】小畜乾為天,坤為地。如之者,謂天地亦動以成四時,而況建侯行師。言其皆應而豫也。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貣。
【注】豫變通小畜,坤為地,動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順動。過失度,貣差也。謂變初至需,离為日,坎為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過。動初時震為春,至四兌為秋,至五坎為冬,离為夏,四時為正,故四時不貣。通變之為事,蓋此之類。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注】復初為聖人,清猶明也。動初至四,兌為刑,至坎為罰,坎兌體正,故刑罰清。坤為民,乾為清,以乾據坤,故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注】順動天地使日月,四時皆不過差。刑罰清而民服,故義大。
【疏】
剛謂至志也:卦唯一陽,故知剛謂四。又為卦主,統制五陰,同心應之。《象傳》所云:「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故云「剛應而志行」。坤順震動,母老子強,居樂出威,故為豫也。
小畜至豫也:此虞義也。《說文》曰:「如從隨也。」豫與小畜旁通,小畜乾為天,豫坤為地。卦有中和之德,故豫順以動。中和者,天地也,故天地如之,謂天地亦動以成四時,如下文所云是也。建侯行師,羣陰皆應而說樂,故云皆應而豫也。
豫變至之類:此虞義也。豫旁通小畜,體巽,豫體震。震巽特變,終變成小畜也。坤為地,謂豫坤也。動初至三,下體成乾,乾為天,故天地以順動。《續漢書.律歷志》曰:「兩儀既定,日月始離,初行生分,積分成度。」又曰:「察日月俱發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復會于端,無失度之事。」故云「過失度」也。《月令.孟春》曰:「宿離不貸。」鄭注云:「離讀如儷偶之儷,宿儷謂相與宿偶,當審候伺,不待過差。」故云貣差也。貣與貸通。變初至需,謂至五也。需離為日,豫坎為月,日月皆得其正,故不過也。初動體震,震為春;至四體兌,兌為秋;至五體坎,坎為冬;离為夏。此覆述上文也。貣者,《參同契》所謂:「纖介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今四時皆正,故不貣也。通變之謂事,《上繫》文。虞彼注云:「事謂變通趨時以盡利也。」不過、不貣,皆以時言,故云蓋此之類。
復初至民服:《乾鑿度》曰:「孔子曰:坤變初六曰復,正陽在下,為聖人。」四利之初。復初,龍德而隱,故為聖人。清猶明也,以下皆虞義也。《說文》云:「清朗也。」《釋言》云:「明朗也。」清明同訓,故云清猶明也。兌正秋,秋殺于右,故為刑。《晉語》以蓐收為天之刑人,亦此義也。坎為法,罰者施法之罪名,故為罰。五體坎,四體兌,而皆得正,故刑罰清。《楚語》曰:「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故坤為民,乾為天。《乾鑿度》曰:「輕清者上為天。」故乾為清。豫下體坤,動初至三成乾,是乾據坤之象。坤為民,故民服也。
順動至義大:法象莫大乎天地,今天地順動矣。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今日月不過矣。變通莫大乎四時,今四時不貣矣。備物致用,莫大乎聖人,今聖人以順動,刑罰清而民服矣。皆義之大者,故云「義大」。此上皆虞義也。
○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注】否乾上來之坤初,故剛來而下柔。動震說兌也。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之。
【注】陽降陰升,嫌于有咎。三四易位成既濟,故天下隨之。
隨之時義大矣哉。
【注】用九用六之法,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故義大。
【疏】
否乾至兌也:此虞義也。乾剛坤柔,卦自否來,否乾上九來之坤初,是剛來下柔,動震說兌,故名隨也。
陽降至隨之:《乾鑿度》曰:「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是陽升陰降,易之理也。今陽來降初,陰往升上,陽降陰升,非理之常,故嫌於有咎。而云「大亨貞无咎」者,以三四易位,六爻皆正,成既濟定,雲行雨施,而天下平,是天下隨之也。此兼荀義。
用九至義大:用九者,用乾之六爻而居五三初之位;用六者,用坤之六爻而居二四上之位。故虞氏注《文言》曰:「乾坤六爻成兩既濟。」是也。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乾鑿度》文。乾為陽,坤為陰;乾成男,坤成女。既濟六爻,陰皆承陽,女皆隨男。隨家有此義,故云:「隨之時義大矣哉。」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注】泰初之上,故剛上。坤上之初,故柔下。上艮下巽,故巽而止,蠱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注】以乾交坤故元亨。爻多失正,故不言利貞,而諸爻皆有幹正之事,故天下治也。
利渉大川,往有事也。
【注】二往幹五,故有事。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注】乾為始,坤為終,故終則有始。乾為天,震為行,故天行也。
【疏】
泰初至蠱也:此虞義也。
以乾至治也:剛上柔下,是以乾交坤,故元亨也。爻之二五、初上皆失正,故彖不言利貞。而初、二、三、五皆有幹正父母之事,亦是利貞之義。《孝經》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出於孝,故殷仲文注云:「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為要。」然則至德要道即乾元也。乾元用九,故天下治也。
乾為至行也:此虞義也。乾納甲,故為始;坤納癸,故為終。先甲者在甲前,故云終;後甲者在甲後,故云始。甲者乾也,乾為天,互震為行,故天行也。因是而知聖人事天之道,本乎《易》也。《白虎通》曰:「《春秋傳》曰:『以正月上辛,《尚書》曰:丁巳用牲於郊。』」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皆接事昊天之日,故《傳》曰:天行也。
○臨,剛浸而長。
【注】剛謂二。浸漸也。陽息陰,故浸而長。
說而順,剛中而應。
【注】說兌順坤也,剛中謂二,四陰皆應之,故曰而應。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注】二升五,三動成既濟。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故曰:天之道。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注】陽息則消,故消不久。
【疏】
剛謂至而長:陽長陰消皆以積漸而成,《文言》曰:「其所由來者漸矣。」故云浸漸也。《陰符經》曰:「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遯《彖傳》曰:「小利貞,浸而長也。」此謂陰浸而長也。
說兌至而應:《說卦》曰:坤順也,兌說也。故云說兌順坤也。二以剛居中,故知剛中謂二。二當升五,羣陰應之,故剛中而應也。
二升至之道:此釋元亨利貞之義。凡卦具四德者,皆以既濟言之。二升五,三動成既濟,則六爻皆正。乾元用九,謂用幾而居五三初之位。天以中和育萬物,易以中和贊化育。天之道,猶天之則,故引《文言》以明之。
陽息至不久:陽息不久則消,故云消不久。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故臨言凶,𨔵言亨也。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注】陽稱大,九居五,故大觀在上。順坤也,中正謂五。五以天之神道觀示天下,咸服其化,賓于王庭。
觀盥而不觀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注】巽為進退,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貣。
【注】貣差也。神道謂五。臨震兌為春秋,三上易位,坎冬离夏,日月象正,故四時不貣。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聖人謂乾退藏于密而齊于巽,以神明其德教,故聖人設教,坤民順從而天下服矣。
【疏】
陽稱至王庭:陽大陰小,故陽稱大。大謂九,上謂五,以九居五,故大觀在上,順坤也。中正謂五,虞義也。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是天下咸服其化。六四賓王,是賓於王庭也。
巽為至其化:此虞義也。巽為進退,《說卦》文。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襄三十一年《春秋傳》文,《說文》引《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漢書.五行志》曰:「說曰木,東方也。」於《易》,地上之木為觀,其於王事,威儀容貌亦可觀者也。九五有人君之德,實貌相應,其下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下觀其德而順其化也。
貣差至不貣:此虞義也。貣,差也,釋見豫《彖傳》。五本乾也,乾為神,為道,故神道謂五。臨體震兌,震為春,兌為秋,故云臨震兌為春秋。三上易位,體坎离,坎為冬,离為夏,約象為既濟,日月象正,故四時不貣也。
聖人至服矣。《乾鑿度》:「乾九五為聖人,故聖人謂乾。」退藏於密,《繫上》文。齊於巽,《說卦》文。陽動入巽,巽為退伏,坤為閉戶,故退藏於密。齊者,齊戒之義。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形德於己,而設教於民。下體坤,坤民順從,故天下服矣。尋神道設教,謂祭祀也。《祭義》曰:「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鄭注云:「合鬼神而祭之,聖人之教致之。」是其義也。
○頤中有物曰噬嗑。
【注】物謂四。
噬嗑而亨,剛柔分。
【注】據自否來。
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注】動震明离,章明也。雷動而威,電照而明,故雷電合而章。
柔得中而上行。
【注】柔謂初,中謂五。
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注】初之五故不當位,上之三,故利用獄也。
【疏】
物謂四:此虞義也。虞謂所噬乾胏也
據自否來:乾剛坤柔。否乾五降初,坤初升五,故剛柔分也。
動震至而章:下震上离,故動震明离。古文《尚書.堯典》曰:「辨章百姓。」鄭注云:「章,明也。」《說卦》曰:「震為雷,离為電。」《晉語》司空季子曰:「車有震,武也。」韋昭云:「震,威也。」又云:「居樂出威。」故知震為威也。震動而威,電動而明,宋衷義也。電有光明,故云電照。宋氏又謂:「用刑之道,威明相兼,故須雷電並合而噬嗑備。」《尚書.呂刑》曰:「德威維畏,德明維明。」是用刑在乎威明也。
柔謂至謂五:初本坤柔,故柔謂初,初之五,故中謂五。自下而上,故上行也。
初之至獄也:初之五以陰居陽故不當位。上之三成豐折獄,故刑用獄也。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注】自外曰來,坤柔從上來,居乾之中。文飾剛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飾柔道,故小利有攸往。
天文也。
【注】謂五利變之正成巽,體离艮為星。离日坎月,巽為高,五天位,离為文明。日月星辰高麗于上,故稱天之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注】人謂三。泰乾為人,文明离,止艮也。震動离明,五變據四,二五分則止文三,故以三為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注】日月星辰為天文也。泰震春,兌秋,賁坎冬,离夏。巽為進退,日月星辰,進退盈縮,謂朓側朏也。歷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注】乾為人,五上動,體既濟。賁离象重明麗正,故以化成天下。
【疏】
自外至攸往:自外曰來,虞義也。坤柔已下,荀義也。賁者,飾也。泰坤上下居乾二,文飾乾剛之道,居二得中,故云交于中和。乾坤交,故亨也。分者,剛柔分也。分乾之九二,居坤之上,上飾坤柔之道。小者,五四二陰,利上來飾坤,故小利有攸往。
謂五至文也:此虞義也。五失位,故利變之正,兼有巽离,故成巽體。离艮主斗,斗建十二辰,艮為人,斗合于人統。星主斗,故艮為星。互坎體离,离日坎月,巽為高,《說卦》文。五虛无君,故為天位。下云:「文明以止。」文明謂离,日月星辰皆麗于天,故為天之文也。
人謂至大也:三于三才為人道,故人謂三。卦自泰來,故云泰。乾人象乾德而生,故乾為人。互有震,故云震動离明。五變為陽,故據四,二五分體。五據四,二文三,故云則止。文三,以三為人文之象也。
日月至變矣:此虞義也。體离艮互坎,离日坎月,艮星,故云日月星辰為天文也。時,四時也。泰互震兌,故震春兌秋。賁有坎离,故坎冬离夏。巽陽已進而陰初退,故為進退。日月星辰有進退盈縮。《漢書.天文志》曰:「陽用事則進,陰用事則退。早出為盈,晚出為縮也。」朓側朏,朏當作匿字之誤也。《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鄭彼注云:「朓,條也,條達行疾貌。側匿猶縮,縮行遲貌。」所謂時變也,歷數也,象法也。《考工記》曰:「天時變,故云歷象在天成變,所以察時變也。」
乾為至天下:此虞義也。五上體乾,故云乾為人。二爻皆不正,動謂變之正也。動成既濟定,則賁互兩离。《彖傳》云:「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虞彼注云:「兩象故重明,正謂五陽,陽變之坤來化乾以成萬物。」謂离日化成天下,彼以正為五陽變坤來化乾,此以既濟互离,則正謂五陽无變,坤來化乾之事也。
○剝,剝也,柔變剛也。
【注】陰外變五,五者至尊,為陰所變,故曰剝。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注】小人謂羣陰。
順而止之,觀象也。
【注】坤順艮止,謂五消觀成剝,故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注】乾為君子,乾息為盈,坤消為虛,故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疏】
陰外至曰剝:此荀義也。陰消乾至外卦而及五,故曰陰外變五。《喪服傳》曰:「君至尊也,五為天子,故曰至尊。」五為陰所變。《乾鑿度》云:「剝之六五,言盛殺,萬物皆剝墮落,故云剝也。」
小人謂羣陰:羣陰在內,一陽在外,陽往則陰來,故不利有攸往,謂小人長也。
乾為至行也:此虞義也。消息者,乾坤也。先儒據《易》曰:「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兌,消息。」若然,自有八卦便有消息。《史記.歷書》謂:黃帝起消息,義或然也。卦有十二,實乾坤十二畫也。復、臨、泰、大壯、夬、乾皆息卦也,而皆乾,故乾為息。姤、遯、否、觀、剝、坤皆消卦也,而皆坤,故坤為消。乾盈于甲,故乾為盈。陽實陰虛,故坤為虛。觀消為剝,剝消為坤,觀不得不變為剝,剝不得不變為坤。天之道,即消息盈虛之道,故曰天行也。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
【注】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坤順震行,故而以順行。陽不從上來反初,故不言剛自外來。是以明不遠之復,入坤出震義也。
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注】天行謂自午至子。
利有攸往,剛長也。
【注】剛道浸長。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注】冬至復加坎,坎為極心,乾坤合于一元,故見天地之心。心猶中也。董子以二至為天地之中是也。
【疏】
剛從至義也:此虞義也。剛謂剝上九,上九體艮,消艮入坤,故云剛從艮入坤。滅出復震,故從反震。艮者震之反也。坤為順,震為行,故而以順行。《彖傳》多言適變,而此言消息,故云陽不從上來反初。若上來反初,則當云剛自外來。今不云來,明不從適變之例也。若然,泰之小往大來亦據消息而云來者,否泰反其類,彼對否,大往小來亦是消息,非適變也。從上反初則遠,今入坤出震,七日來復,正明復之不遠,故云是以明不遠之復,入坤出震義也。
天行至至子:天行謂消息。坤消自午,陽息于子,故云自午至子,謂七日也。
冬至至是也:《易緯.是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离,秋分日在兌。」《魏書.律歷志》推四正卦術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求次卦,加坎大餘六,小餘五千五百二十九,小分十四,微分滿五,從小分。小分滿,氣法從小餘。小餘滿,蔀法從大餘,命以紀,算外,即復卦用事日。大壯加震,姤加离,觀加兌,如復加坎。」冬至復加坎,是其義也。荀氏《說卦》曰:「坎為極心。」注云:「極中也。」《繫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虞氏注云:「兩儀謂乾坤也。太極生兩儀。」故《乾鑿度》曰:「乾坤相並俱生。」《彖傳》曰:「大哉乾元。」又曰:「至哉坤元。」故云乾坤合于一元。乾為天,坤為地,冬至天地之中,故云天地之心。心即中也。知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者,以成十三年《春秋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天地之中即乾坤之元,萬物資始,乾元資生,坤元,所謂民受之以生。故知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不曰中而曰心者,陽尚潛藏,故曰心也。董子謂二至為天地之中者,見《春秋繁露》。其文曰:「陽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極。」是以二至為天地之中也。荀氏注此云:「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義亦同也。
○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動而健,剛中而應。
【注】上之初
故自外來。震為主,故為主于內。剛中謂五應,應二。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注】乾為天,巽為命。三上易位,乾坤交而成既濟,故大亨以正。合于天地之中,故曰天之命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右,行矣哉?
【注】體屯難,故无所之。右,助也。災成于三,窮于上,故天命不右。馬氏謂:天命不右,行非也。
【疏】
上之至應二:上在外卦,故自外來。震上器,上之初,二在內,故為主于內。動震健乾,五以剛居中,故知剛中謂五。二利有攸往,五之正應也,故應謂應二。
乾為至命也:此言既濟之事。四已正,三上易位,乾坤交,故大亨。六爻皆正,故以正也。五為天中,二為地中。天地之中,民所受以生者,所謂命也。故曰天之命也。
體屯至非也:四已正,上動成坎,故體屯難。屯卦辭曰:「不利有攸往。」故无所之。右助,鄭義也。三匪正,故災成于三上。《傳》曰:「窮之災也。」故云窮于上。乾為天,巽為命。虞氏謂上動逆巽命,故天命不右行矣哉,言不可行也。馬氏已下,虞駁馬義也。右讀為佑,馬如字,屬下讀。云:天左旋,不右行,非傳義,故虞駁之。尋馬氏之義,謂天左旋,不右行,右行為反天命,故災。義亦得通也。
○大畜,剛健篤實,煇光日新。
【注】剛健謂乾,篤實謂艮。二之五體离,离為日,故煇光日新。
其德剛上而尚賢。
【注】乾為德,初之上,故其德剛上。賢謂三,上變合三,故尚賢。
能健止,大正也。
【注】健乾止艮也,二五易位,故大正。舊讀言能止健,誤也。
不家食吉,養賢也。
【注】賢謂二,三至上有頤象,二升五,故養賢。
利渉大川,應乎天也。
【注】五天位,故應乎天
【疏】
剛健至日新:此虞義也。剛健篤實,謂兩象也。故剛健謂乾,篤實謂艮。煇光日新,謂二五易也。离為日,為光,故煇光日新。管輅曰:「朝旦為煇,日中為光也。」日新俗讀屬下,失之。
乾為至尚賢:乾為龍德,故為德。初之上,故其德剛上,虞義也。初剛居上,故其德剛上也。乾為賢人,上應三,故賢謂三。三上敵應,故上變合三而尚賢。《傳》曰:「上合志也。」
健乾至誤也:此虞義也。易氣從下生,故《彖傳》之例先下而上。《傳》曰:「能健止。」故知健謂乾,止謂艮。二五失正,上下易位,故大正。舊讀言「能止健」,不合《彖》例,故云誤也。
賢謂至養賢:乾為賢人,二稱家,故知賢謂二。二不正而稱賢者,中和為聖賢。二不正升五,為聖賢。又三至上,體頤,頤者養也。二升五,故養賢,孟子所謂「王公之尊賢」是也。
五天至乎天:此京義也。二升五,五降二而應之。五為天位,故云應乎天。俗謂六五應九二,非也。
○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
【注】爻不正,故養正則吉。
觀頤,觀其所養也。
【注】所養謂三五上。
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注】自養謂三之正,五上易位。
天地養萬物。
【注】天地位,萬物育,故天地養萬物。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注】乾為聖人,坤陰為民。養成賢能,使長治萬民,是養賢以及萬民也。
頤之時大矣哉。
【注】養正則吉,成既濟定。故頤之時大矣哉。
【疏】
爻不至則吉:爻不正,以歸于正,謂之養正。蒙二五,蒙以養正,及頤養正,則吉是也。
所養至五上:三五上不正,所當養者,故云所養謂三五上。虞注《雜卦》:「頤養正也。」下云謂養三五而不及上,以上由頤故也。但五上易位,言三五,則上可知已。
自養至易位:頤者養也。自養則吉,求養則凶。三五上不正,故以自養為義,所謂養正則吉也。養正則為聖賢,故蒙言聖功,頤言養賢。《周禮》:「鄉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蓻。」是觀其自養之事。
天地至萬物:天地位,謂爻得正也。萬物育,謂既濟定也。
乾為至民也:乾為聖人,謂大過乾也。坤陰為民,此上虞義。《周禮》:「鄉大夫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是養成賢能,使長治萬民,所謂養賢以及萬民也。
養正至矣哉:三五上養正,則六爻皆正,成既濟定,是養之大者,故云大矣哉。
○大過,大者過也。
【注】謂四陽爻皆失之過。
棟橈,本末弱也。
【注】本末,謂初上。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注】二失位,過也。處二中也。說兌也,震為行,大壯五之初,故巽而說行。
大過之時大矣哉。
【注】喪事取諸大過,送死當大事,故大矣哉。
【疏】
謂四至之過:四陽爻皆失之過,故名大過。若然,初六過愼,上六過渉,亦有過義。而不言者,陰以陽為主也。
本末至初上:《繫下》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上皆柔,故知本末謂初上。所以取義于本末者,《說文》曰:「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故取義于本末也。
二失至說行:二剛失位,故云過,而在下中,故云中。巽,巽也;說,兌也。卦自大壯來,大壯體震,震為行,故云巽而說行也。
喪事至矣哉:《繫下》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蓋後世聖人易古葬,喪之禮有衣衾,有棺槨,有封,有樹,有喪期,是喪事取諸大過也。《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趙岐注云:「送終如禮,則為能奉大事。」喪事取諸大過,故大矣哉。虞氏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藉用白茅,女妻有子,繼世承祀,故大矣哉,義亦通也。
○ 習坎,重險也。
【注】兩象也。天險地險,故曰重險。
水流而不盈。
【注】謂五也。
行險而不失其信。
【注】謂二也。震為行,謂陽來為險而不失中,中稱信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注】剛中謂二五。
行有尚,往有功也。
【注】功謂五,二動應五,故往有功。
天險不可升也。
【注】五為天位,五從乾來。體屯難,故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𠀌陵也。
【注】坤為地,乾二之坤,故曰地險。艮為山,坎為川,半山稱邱,邱下稱陵,故曰地險山川邱陵。
王公設險以守其邦。
【注】王公謂二五。坤為邦,乾二五之坤成坎險。震為守,有屯難象,故王公設險以守其邦。
險之時用大矣哉。
【注】用險以時,故曰時用
【疏】
兩象至重險:此虞義也。習,重也。重險,謂內外兩象。《乾鑿度》曰:「三畫以下為地,四畫以上為天。」天險地險,故曰重險也。
謂五也:乾五之坤五,故水流,謂流坤也。陽陷陰中,故不盈。九五坎不盈,虞氏謂水流而不盈,故知謂五也。
謂二至信也:此虞荀義也。九二坎有險,故知行謂二。二體震為行,乾二之坤,陽來為險,而在二,故而不失中。卦有中孚,孚信在中,故云中稱信也。
剛中謂二五:義見本卦。
功謂至有功:此虞義也。五多功故功謂五。
五為至升也:此虞義也。需《彖傳》曰:「位乎天位。」大壯四之五,位乎天位,故知五為天位。《乾鑿度》曰:「五為天子也。」乾五之坤五,故五從乾來。乾又為天,二至上體屯。《說文》曰:「屯,難也。」故體屯難。震為足,艮為止,震足止于下,故不可升也。
坤為至陵也:此虞義也。坤為地,《說卦》文。乾二之坤成坎險,故曰地險。互艮體坎,故為山川。邱高半于山,故曰半山稱邱。大阜曰陵。《爾雅》:「溴梁河墳備八陵之數。」知陵又下于邱,故曰邱下稱陵,皆地之險,故曰地險山川邱陵也。
王公至其邦:此虞義也。五乾為王,二大夫,而稱公者,二體屯,初建侯扶屯。古者王室多故,諸侯入為三公,共和王室,故二得稱公也。爻例三為三公,公不謂三者,三失正,繫于徽纆故也。坤為土,為民,民以土服,故坤為邦。乾二五之坤成坎險,故王公設險。震守宗廟社稷,故為守,守其邦。邦舊作國,尋邦與升陵韻,漢避諱改為國,虞氏本正作邦也。
用險至時用:艮為時,坤為用。王弼謂:「非用之常,用有時也。」言險有時而用,不可為常,故吳起曰:「在德不在險。」坎當合离為既濟也。
○ 离,麗也。
【注】陰麗于陽,故曰麗也。
日月麗乎天。
【注】乾五之坤,成坎為月,离為日。
日月麗天也,百榖草木麗乎地。
【注】震為百榖,巽為草木,坤為地,乾二五之坤成坎震,體屯,屯者盈也。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萬物出震,故百榖草木麗乎地。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注】兩象故重明。麗乎正,謂旁通坎也。坎上离下,嚮明而治,故乃化成天下。坤為化也。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注】柔謂五,陰中正,謂五伏陽出,在坤中,故亨。
【疏】
陰麗至麗也:此荀義也。麗者附麗,坤二五之乾,故陰麗乎陽也。
震為至乎地:此虞義也。震為百,為稼,故為百榖。巽剛爻為木,柔爻為草。卦自坤來,故坤為地,與坎旁通。乾二五之坤成坎震,坎互震也。雲雷屯,故體屯。屯者盈也,盈天地之間,唯萬物,皆《序卦》文。雷雨之動滿形,故屯者盈也。萬,盈數也,故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萬物出震,《說卦》文。舉天地者,坎离為乾坤二用,所以明既濟之功。下乃言化成天下也。
兩象至化也:兩象,故重明,虞義也。《說卦》曰:「离也者,明也。」兩象皆离,故曰重明。离外三爻不正,故麗乎正,謂旁通坎也。出离為坎,坎上离下,成既濟定。《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聖人謂坎五,离南方之卦,故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謂行明堂月令之法而天下治,故乃化成天下。坤化成物,故坤為化也。
柔謂至故亨:此虞義也。六五陰不正,故柔謂五陰。坎伏离下,故中正謂五伏陽。坎外三爻皆正也。六五為坤中,出离為坎,故出在坤中。乾坤交,故亨。虞氏謂出在坤中,畜牝牛,是以畜牝牛吉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