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宮五世卦消息三月〉
夬,揚于王庭。
【注】陽決陰息卦也。剛決柔,與剝旁通。揚,越也。乾為王,剝艮為庭,陰爻越其上,故揚于王庭矣。
孚號有厲。
【注】陽在二五稱孚,孚謂五也。二失位,動體巽,巽為號,決上者五也。危去上六,故孚號有厲。
告自邑,不利即戎。
【注】陽息動復,剛長成夬,夬從復升,坤逆在上,民眾消滅,震為告,坤為自邑,故告自邑。二變离為戎,故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
【注】陽息陰消,君子道長,故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疏】
陽決至庭矣。此虞鄭義也。五陽決一陰,兌為附決,故陽決陰。復、臨、泰、大壯、夬、乾皆陽息之卦,故云息卦也。陽息坤,坤為柔,乾為剛,故剛決柔。《釋言》曰:「越,揚也。」《詩.公劉》曰:「干戈戚揚。」《毛傳》云:「揚,戉也。」古越、鉞皆作戉,故云揚越也。乾君為王,夬旁通剝,故云剝艮為庭,上六一陰爻踰于五陽之上,故揚于王庭矣。
陽在至有厲:此虞荀義也。陽在二、五稱孚,易例也。坎為信,故稱孚。此孚指五也。二以陽居陰,故失位。動體巽,巽申命為號,陰爻越其上,五陽皆決上,而五為主。五息成乾,故云決上者五也。危去上六,不為所弇,故孚號有厲。《象》曰:「其危乃光也。」
陽息至窮也:此虞義也。陽息初復亨,剛反,故陽息動復,復利有攸往。剛長也,故剛長成夬。震善鳴,為告。坤為自,為邑,故為自邑。陽息自復,故夬從復升。陰逆不順而乘陽,故坤逆在上。復時坤有民眾,乾來消坤,故民眾消滅。二變體离,离甲冑、戈兵,故為戎。復上六用行師,終有大敗,故不利即戎。卦窮于上,故所尚乃窮也。
陽息至終也:此虞義也。夬,陽息陰消之卦。陽為君子,君子道長,故利有攸往。剛長成乾,上為終,故剛長乃終也。
初九,壯于前止,往不勝為咎。
【注】初為止,夬變大壯,位在前,故壯于前止。初欲四變,已往應之,四聞言不信,故往不勝為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注】惕懼,莫晚也。二失位,故惕。變成巽,故號。剝坤為莫夜,二動成离,离為戎,變而得正,故有戎。无坎象,故勿恤。
九三,壯于頄,有凶。
【注】頄面也,謂上三往壯上,故有凶。
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注】乾為君子,三五同功,俱欲決上,故君子夬夬。陽息自復,震為獨行,息至三與上應,為陰所施,故遇雨。雖為陰所濡,能慍不說,得无咎也。
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
【注】上體之下,故曰臀。剝艮為膚,毀滅不見,故臀无膚。大壯震為行,失位不正。不變應初,兌為毀折,故其行次且。
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注】四體兌為羊,初欲牽之,故牽羊。變應初,故悔亡。四變坎為聞,震為言,今四不變,故聞言不信。坎孚為信也。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注】莧,說也,讀如夫子莧爾而笑之莧。陸讀為睦,和睦也。震為笑言,兌為說,故莧陸。三夬決上,故夬夬。大壯震為行,五在上中,故中行。動而得正,故中行无咎。
上六,无號,終有凶。
【注】遘時巽為號,復亨剛反,巽象伏藏,故无號。至夬而乾成,剛長乃終,故終有凶。或說二動,三體巽,為號,三不應上,內外體絶,故无號。位極乘陽,故終有凶。
【疏】
初為至為咎:爻例,初為足,足止也,故初為止。夬變大壯,位在前,故壯于前。止者虞義也。大壯陽息陰而成夬,故夬變大壯。易氣從下生,以下為前,上為後,初位在前,故壯于前止。初四敵剛,初欲四變,已往應之。四不知變,聞言不信,初往不勝,故有咎也。
惕懼至勿恤:此虞義也。「惕懼」見《廣雅》、《釋詁》文。《詩.蟋蟀》曰:「歲聿其莫。」薛君章句:「莫,晚也。」二以陽居陰,失位,故惕。二變成巽,巽為申令,故號。坤喪于乙,滅藏于癸,故為暮夜。二動體离,离為甲冑,為戈兵,故為戎。二變得正,故有戎。恤,憂也。坎為加憂,九四不變,卦无坎象,故勿恤也。
頄面至有凶:此翟元義也。翟云:「面,顴頰間骨,故云面也。」爻例上為首,故頄謂上。眾陽決陰,三獨壯上,故有凶也。
乾為至咎也:此荀義也。乾陽為君子,三佐五,故同功。三應上,故有壯頄之象。其實三與五俱欲決上者,故君子夬夬也。陽息自復,復初體震,震為行。初一稱獨,故為獨行。息至三與上應,上體兌,兌為雨澤,為兌所施,故遇雨。《廣雅》霑濡同訓。為陰所施,故濡。《韓詩.車舝》曰:「以慍我心。」薛君章句云:「慍,恚也。」雖為陰所施,能慍不說,不與上應,得无咎也。
上體至次且:爻例初在下體之下,故象止;四在上體之下,故象臀。《說卦》九家文。艮滅兌下,故臀无膚。大壯四體震,震為行。四以陽居陰,故失位不正。不變應初,四體兌,兌為毀折,故其行次且。王肅以為行止之礙也。
四體至信也:四在兌體,兌為羊。四應初,故初欲牽之。虞氏謂二變巽為繩,剝艮為手,故牽羊。四變應初得位,故悔亡。四變體坎,坎耳為聞,震為言,故聞言。四失位不變,更无坎象,故聞言不信。坎孚為信,无坎象,故不信也。
莧說至无咎:此虞義也。《傳》曰:「健而說。」故云莧說也。《論語》:「夫子莧爾而笑。」亦是說子游之以禮樂治民,故讀從之。今本《論語》「莧」作「莞」,字之誤也。《易》亦有作「莞」者。陸者,陸讀為睦,古文通。漢、唐扶頌、嚴舉碑皆以陸為睦。《傳》云:「決而和,故云陸。」和睦也。震為笑言,兌為說,莧睦之象,故云莧睦。三五同心決上,故夬夬。大壯震為行,五在上中,故曰中行。大壯五動得正,故无咎也。
二動至有凶:夬倒遘也。遘下體巽,巽為號,至復而一陽生,故復亨剛反。巽陰在下伏藏,故无號也。陽息夬,而乾體大成,坤陰消盡,上為終,剛長乃終,故終有凶也。所以取義于夬者,若陰陽消息之道,倒夬為遘。遘九三,夬時為九四,其詞皆曰:「臀无膚,其行次且。」四變體坎為豕,故遘之初六云:「羸豕孚𨅙𨄃。」是二卦相因之義也。或說者以此卦二五相應,二動巽為號,故一惕號,五孚號。二動,三亦體巽,三慍不說,故不應上。內乾外兌,別體體異,家氣不相通,故无號也。位乖乘陽,故終有凶。虞義位極于上,而乘五剛,故終有凶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