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巽宮三世卦,消息正月〉
益,利有攸往。
【注】否上之初,與恒旁通,損上益下,其道大光。二利往應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
利涉大川。
【注】謂三失正,動成坎體,渙坎為大川,故利涉大川。渙舟楫象,木道乃行也。
【疏】
否上至慶也:此虞義也。否上爻之初成益,虞注否上九曰:「否終必傾,下反于初成益。」是也。與恒旁通,又兩象易也。上之初,故損上益下。乾為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五乾中正二利往應之,故利有攸往。乾為慶,故中正有慶也。
謂三至行也:此虞義也。三陰失位,動而成坎,有渙象。坎水為大川,乾為利,故利涉大川。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故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注】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蓋取諸此也。坤為用,乾為大,震為作,故利用為大作。體復,初得正,故元吉无咎。震三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注】謂上從外來益初也,故或益之。二得正,遠應利三之正,己得承之。坤數十,損兌為朋,謂三變离為龜,故十朋之龜。坤為永,上之三得正,故「永貞吉」。
王用亨于帝,吉。
【注】震稱帝,王謂五。否乾為王,體觀象祭祀。益正月卦,王用以郊天,故亨于帝。得位,故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
【注】坤為事,三多凶。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凶事无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注】公謂三。三動體坎,故有孚。震為行,初至四體復,故曰中行。震為告,坤為用,乾為圭。上之三,故告公用圭。《禮》含者執璧將命,賵者執圭將命,皆西面坐,委之宰舉璧與圭,此凶事用圭之禮。
六四,中行,告公從。
【注】體復,四故亦云中行。三為公,震為從。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己得從初,故告公從。
利用為依遷邦。
【注】坤為邦,遷徙也。三動坤徙,故利用為依遷邦。《春秋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注】謂三上也。震為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為心,故「有孚,惠心,勿問,元吉」。《象》曰:「勿問之矣。」
有孚,惠我德。
【注】坤為我,乾為德。三之上,體坎為孚,故惠我德。《象》曰:「大德志也。」
上九,莫益之。
【注】莫,无也,自非上无益初者,故莫益之。
或擊之。
【注】上不益初,則以剝滅乾。艮為手,故或擊之。
立心勿恒,凶。
【注】旁通恒,益初體復心。上不益初,故立心勿恒。傷之者至,故凶。
【疏】
大作至播也:此虞義也。《尚書.堯典》曰:「平豑東作。」《周語》虢文公曰:「民之大事在農。」故云:大作謂耕播。《繫下》曰:「斵木為㭒,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故云「耒耨之利,取諸此也。」《九家易》曰:「陰者起遘終坤,萬物成孰。」成孰則給用,故坤為用。震作足,故為作。乾為利,故「利用為大作」。《乾鑿度》曰:「坤變初六,復曰正,陽在下為聖人。」故體復,初得正,復崩來无咎。初九无祇悔,元吉,故「元吉无咎」。震四正方伯卦,鄭注《易通卦驗》云:「春分于震直初九,清明于震直六二,穀雨于震直六三。」故震三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皆《尚書.堯典》文,所以證大作耕播之時也。
謂上至貞吉:此虞義也。《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故云「謂上從外來益初也。」二遠于五而得位正應,故得正遠應。三失位,故利三之正。陰利承陽,故己得承之。《繫上》云:「天九地十。」故坤數十。益不通損,而云損兌者,案:損六五爻辭與益二略同。虞氏彼注云:「謂二五已變成益,故或益之。」損而不已必益,故兼損象言也。兌二陽息坤,故為朋。三變體离,离為龜,故十朋之龜。十朋義見損卦也。坤用六,利永貞,故為永。上之三,六爻皆正,故永貞。損六五,乾也,故云元吉。益六二,坤也,陰承陽則永,故云永貞吉也。
震稱至故吉:帝出乎震,故震稱帝。否乾為王,故王謂五。乾以君之,故為王也。觀,禘祭天神之卦,二至上有觀象,故體觀象祭祀。此上虞義也。孟喜卦圖益正月之卦,《易.乾鑿度》曰:「孔子曰: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盛。」言王者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王用亨于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微而成一,三著而成一體。方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若然,王用亨于帝乃郊天之祭,故蔡邕《明堂月令論》曰:「易正月之卦曰泰,其經曰:王用亨于帝吉。」孟春令曰:「乃擇元日,祈穀于上帝。」是郊天享帝之事也。爻辭文王所作,所云王者乃夏商之王,三王郊用夏正,故也。後儒據此,謂文王郊天事。此誤以周公作爻辭而附會其說也。案虞溥《江表傳》曰:「嘉禾元年冬,羣臣奏議宜修郊祀。」權曰:「郊祀當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重奏曰:「王者以天下為家,昔周文王郊于酆鎬,非必土中。」權曰:「武王伐紂,即阼于鎬京,而郊其所也。文王未為天子,立郊于酆,見何經典?」復奏曰:「伏見《漢書.郊祀志》,匡衡奏從甘泉河東郊于酆」。權曰:「文王性謙讓,處諸侯之位,明未郊也。經傳无明文,匡衡俗儒意說,非典籍正義,不可用也。」是言无文王郊天之事,而此經「王用亨于帝」,為夏商之王,明矣。得位故吉,亦虞義也。享帝而稱吉者,不敢以其私䙝事上帝之義也。
坤為至无咎:此虞義也。坤致役,故為事。三多凶,《下繫》文。彼文又云:「其柔危,其剛勝邪。」上來益三得正,是以剛稱其位,故「益用凶事无咎」。凶事謂喪事,喪事有進無退,而云益者,以喪禮哀死亡,是益之之義也。
公謂至之禮:《乾鑿度》曰:「三為三公。」故知公為三。坎為孚,三動體坎,故有孚。震為作足,故為行。復中行獨復,中行謂初,初至四體復,故曰中行。震善鳴,故為告。乾為玉,故為圭。三為公,上之三,故告公用圭。此上虞義也。《禮》:「含者執璧將命,賵者執圭將命,皆西面坐,委之宰,舉璧與圭。」者,皆《雜記》文。此諸侯相含且賵,經云凶事,此凶事用圭之禮,故引以為證也。
體復至公從:此虞義也。復六四中行獨復,四體復,故云中行。閔二年《春秋傳》曰:「太子奉冡祀,故曰冡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震長子主器,故為從。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復四《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故云己得從四。三為公,故告公從也。
坤為至是依:坤為土,為民。民以土服,故為邦遷徙,《釋詁》文,謂遷國也。三體坤,三動坤徙,故「利用為依遷邦」也。此上虞義也。《春秋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者,隱六年傳文。《外傳》曰:「晉鄭是依。」引之以證依遷邦之義也。四為諸侯,猶周之晉鄭。若然,「告公從」猶周之七姓從王也。此遷邦當指《商書.序》云:「般庚五遷」,是有遷邦之事也。
謂三至之矣:此虞義也。五為卦主,爻象動內,吉凶見外。三上易位,成既濟之功,故九五爻辭謂三上也。問言而以言,震為言,故為問。《周書.諡法》曰:「愛民好與曰惠。」損上益下,故曰惠。三上易位,體坎成既濟,坎為孚,在益之家,故有孚惠心。卜不習吉,故勿問元吉。《象》曰:「勿問之矣」,所以著元吉之義也。
坤為至志也:此虞義也。坤為身,《釋詁》曰:「身,我也。」故為我。乾陽為德,民說无疆,故有孚惠我德。《象》曰:「大德志也。」此著既濟之功成也。
莫无至益之:此虞義也。爻義不言上益三,而云益初者,據《繫辭》,專論益自否來也。《詩.殷其靁》云:「莫敢或皇。」鄭箋云:「无敢或閒暇時」,故知莫即无也。損益為盛衰之始,益自否來,否終則傾,故上必益初。所謂「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自上下下,民說无疆。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傾否之道,自非上无益初者,故莫益之。否之上九,先否後喜,所以基益之盛。益之上九,立心勿恒,所以極否之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之義也。
上不至擊之:此虞義也。上不益初,則消四及五成剝,故以剝滅乾,剝艮為手,故或擊之。
旁通至故凶:益初至四,體復,復其見天地之心,故體復心。恒體震巽,震巽特變,終變成益。九三立不易方,變而失位,或承之羞,故立心勿恒,勿网也。上不益初,民莫之與,傷之者至,故凶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