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宮二世卦消息十二月〉
臨,元亨利貞。
【注】陽息至二,與𨔵旁通。臨者大也,陽稱大。二陽升五,臨長羣陰,故曰臨。三動成既濟,故元亨利貞。
至于八月有凶。
【注】臨消于𨔵,六月卦也,于周為八月。𨔵弒君父,故至于八月有凶。
【疏】
陽息至利貞:臨陽息之卦,息初為復,至二成臨,故云陽息至二。與遯旁通。此上虞義也。臨者大也,《序卦》文。陽息稱大,坤虛无君,二當升五,以臨羣陰,卦之所以名臨也。二升五,三動成既濟,故云元亨利貞也。
臨消至有凶:此虞義也。臨與𨔵旁通,𨔵者陰消之卦,于消息為六月,于殷為七月,于周為八月,故鄭氏注云:「臨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當文王之時,紂為无道,故于是卦為殷家著興衰之戒,以見周改殷正之數。」云:臨自周二月用事,訖其七月,至八月而遯卦受之,是其義也。若然,周後受命而建子,其法于此乎。陰消至𨔵,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故云𨔵弒君父。遯于周為八月,故至于八月有凶也。臨言八月,復言七日者,復陽息之卦,故言日。臨之八月,𨔵也,陰消之卦,故言月。《詩.豳風》「一之日」,周正月也;「二之日」,殷正月也;「三之日」,夏正月也。「四之日」,周四月也。皆稱日,陰始于巳,故自夏四月建巳以下則稱月,與易同也。
初九,咸臨,貞吉。
【注】咸,感也。得正應四,故貞吉。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注】陽感至二,當升居五。羣陰相承,故无不利。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注】甘,謂二也。二升五臨三,故曰甘臨。三失位无應,故无攸利。坎為憂,動成泰,故既憂之无咎。
六四,至臨,无咎。
【注】至,下也,謂下至初。應當位有實,故无咎。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注】坤為知,五者帝位。大君,謂二也,宜升上居五位。吉以乾通坤,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也。
上六,敦臨,吉无咎。
【注】應在三,上欲因三升二,過應于陽,敦厚之意,故曰敦臨吉无咎。
【疏】
咸感至貞吉:此虞義也。咸,感也,咸《彖傳》文。感猶應也,卦惟初與四,二與五,二氣感應,故謂之咸。初應四,故咸臨。得位,故貞吉也。
陽感至不利:此荀義也。二正應五,五虛无君,故云陽感至二當升居五也。二升五位,羣陰承之,故无不利也。
甘謂至无咎:董子曰:「甘者中央之味也。」二居中行和,故甘謂二,二升五而臨三,故曰甘臨。三位不當,无應于上,故无攸利。五體坎,坎為加憂,故為憂。董子曰:「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有憂而深憂之者吉。」三知不正,息泰得正,憂釋咎除,故无咎也。
至下至无咎:此虞義也。至從一,一地也。初為地,在下,故云至下也。四正應初,故謂下至初應,初陽為實,而又當位,故云當位有實而无咎也。
坤為至吉也:坤為知,虞義也。知讀為智,《中庸》曰:「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故曰知臨也。五者帝位以下,荀義也。五為天子,故云帝位。《乾鑿度》曰:「臨者大也。陽氣在內,中和之盛,應于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辭也。」又曰:「大君者,與上行異也。」鄭彼注云:「臨之九二,有中和美異之行,應于五位,故曰百姓欲其與上為大君。」皆言二升五之義,故云大君謂二也。以乾通坤,故曰知臨。二居五位,而施大化,成既濟之功,是大君之宜,故曰吉也。
應在至无咎:此荀義也。上本應三,兩陰无應。二本陽也,上欲因三升二,故云過應于陽。升二而成既濟之功,是上敦厚之意。鄭注《樂記》云:「敦厚也。」坤為厚,故曰敦臨吉无咎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