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宮歸䰟卦,消息二月〉
隨,元亨利貞,无咎。
【注】否上之初,二係初,三係四,上係五,陰隨陽,故名隨。三四易位成既濟,故元亨利貞无咎。
【疏】
卦自否來,從三陽三陰之例,否上爻之坤初。卦名隨者,爻辭六二係小子,小子謂初,是二係初也。六三係丈夫,丈夫謂四,是三係四也。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乾鑿度》謂:「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是上係五也。三陰係于三陽,虞氏謂隨家陰隨陽,故名隨。《太玄》準為從,其辭曰:「日嬪月隨。」亦陰隨陽也。陰係陽,猶婦係夫。《曲禮》曰:「大夫曰孺人。」鄭彼注云:「孺之言屬,言其繫屬人也。」又曰:「女子許嫁,纓。」亦謂婦人質弱不能自固,必有繫屬,故許嫁時繫纓也。故鄭注《內則》云:「婦人有纓示繫屬也。」杜預釋例曰:「婦人無外于禮,當繫夫之諡,以明所屬。」皆是婦繫夫之事。故初九,九四,九五,比之小子大夫也。隨家陰隨陽,夫婦之道,故九五孚于嘉吉。《傳》曰:「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夫婦之道而以既濟言者,夫婦者,君臣父子之本,正家而天下定。故《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言既濟之事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注】水以土為官。渝,變也。陽來居初,以震變坤,故官有渝。上之初,得正,故貞吉。震為出,為交,為開門。交謂乾坤交也。上係于五,五多功,陰往之上,亦不失正,故出門交有功。
六二,係小子,失大夫。
【注】小子,謂初。丈夫,謂五。五體大過,老夫故稱大夫。
六三,係大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注】三之上,无應。上係於四,失初小子,故係大夫失小子。艮為居,為求。三隨四,為四所求而得,故隨有求得。三四失位,故利居貞。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注】獲,獲三也。失位相據,在大過死象,故貞凶。孚,謂五初震為道,三已之正,四變應初,得位在离,故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也。
九五,孚于嘉吉。
【注】坎為孚,乾為嘉。嘉禮所以親成男女,隨之時義也,故云孚于嘉吉。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
【注】《易說》謂:「二月之時,隨德施行,藩決難解,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欲隨之。」是其義也。
王用亨于西山。
【注】否乾為王,謂五也。有觀象,故亨。兌為西,艮為山,故王用亨于西山。《禮器》曰:「因名山升中于天。」既濟告成之事也。
【疏】
水以至有功:此九家虞義也。官,官鬼也。《參同契》曰:「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京房謂世應官鬼福德之說,皆始于文王。火珠林亦云。故《九家易》曰:震為子,得土之位,故曰官是也。卦自否來,震初庚子水,得否坤乙未土之位,水以土為官,以震易坤,故官有渝也。上來居初得正,故貞吉。九家之義亦然也。帝出乎震,故震為出,初爻交坤,故為交。震方伯之卦,當春分,春分在卯,《說文》曰:「戼象開門之形。」二月為天門,故震為開門。否,天地不交,初上易位,是乾坤交,鄭氏謂:震當春分,陰陽之所交。義亦通也。上六拘係之是陰往之上,而係于五也。凡言功者,皆指五。五多功,陰往居上,係于五,而得位,故交有功也。
小子至丈夫:陽大陰小,易之例也。今謂初陽為小者,《繫下》云:「復,小而辯于物。」虞彼注云:「陽始見,故小。」是小子謂初也。二至上,體大過。大過九二云「老夫得其女妻」,虞彼注云:「乾老故稱老夫。」丈夫猶老夫也。四五本乾,故稱丈夫。二係于初,初陽尚小,故係小子,不兼與五,故失丈夫也。
三之至居貞:三上皆陰,故云無應。四在三上,故上係于四而不與初,故失初小子。艮為宮室,故為居。艮兌同氣相求,故為求,已上皆虞義也。三係于四,是三隨四也。下經云「隨有獲」,獲猶得也,故知為四所求而得也。三雖係四,而皆失位,非陰陽之正,利變之正,故利居貞。內體為貞也。
獲謂至咎也:此虞義也。陰為陽得,稱獲稱禽。《儀禮.鄉射禮》曰:「獲者坐而獲。」鄭彼注云:「射者中則大言獲。」獲,得也。射講武田之類,是以中為獲。《詩》「舍拔則獲」,射中禽獸亦曰獲。比五田有禽,此經「隨有獲」皆陰為陽得,故云獲,獲三也。鄭氏謂大過之象,上六在巳,巳當巽位,巽又為木,二木在外,以夾四陽,四陽互體為二乾,乾為君為父,二木夾君父,棺槨之象。三四在大過中,故云死象。貞凶之義也。五孚于嘉,故孚謂五。震為大塗,故為道,三利居貞,是己之正,四變則與初應,得位體离,离為明,故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五為卦主,三四易位,成既濟,故歸其功于五也。
坎為至嘉吉:坎為孚,虞義也。乾為嘉,虞義也。嘉屬五禮,《周禮.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隨之時義,陰係于陽,合于嘉禮,故云孚于嘉吉。五為卦主,故總論一卦之義也。文二年《公羊傳》曰:「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娶必告廟,故云吉。孚于嘉吉,兼二禮也。唐虞三禮,至周始有五禮。周公作《周禮》,其法于易乎。
易說至義也:易說者《乾鑿度》文也。隨于消息為二月卦,故云二月之時。云隨德施行,藩決難解者,案:鄭彼注云:「大壯九三爻主正月。」陰氣猶在,故羝羊觸藩而羸其角也。至于九四主二月,故藩決不羸也。言二月之時,陽氣已壯,施生萬物,而陰氣漸微,不能為難以障閉陽氣,故曰藩決難解也。萬物當二月之時,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言係而又言維者,虞氏云:「兩係稱維。」三四易位則五維二,初維四,六爻皆正,中和之化行,既濟之功成矣。虞氏又謂:隨家陰隨陽是被陽化而陰欲隨之。《彖傳》所云:「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之」是也。
否乾至事也:王謂夏商之王,《乾鑿度》謂文王,非也。詳見升卦。卦自否來,否之九五本乾也。乾為君,故為王。二至五體觀,觀卦辭云「觀盥而不觀薦」,虞彼注云:「盥,沃盥。薦,羞牲。」沃盥、羞牲皆亨帝亨親之事,故云亨也。體兌互艮,兌為西,艮為山,故云西山。《乾鑿度》曰:「崇至德,顯中和之美。當此之時,仁恩所加,靡不隨從。咸說其德,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亨于西山也。」已上皆虞義也。《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是言太平封禪之事。三四易位,成既濟定,亦是太平功成,故云既濟告成之事也。盧植注《禮器》云:「封太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王者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故升其氣于天。」亦是既濟之事也。盧氏言封太山,太山在東,而經云西山者,《禮器》言名山不言太山,《周頌》之〈般〉,班固亦以為封禪之詩,其詩云:「于皇時周,陟其高山。」《毛傳》云:「高山曰𡽺也。」是四𡽺名山皆可封禪,不必専指太山。且古大太字无別,則大山猶名山也。封禪,非常之典,其說自古莫能詳。其言太山者,唯見《管子》、《莊子》諸書,經傳无文,非義據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