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蒙卦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离宮四世卦,消息正月〉

蒙,亨。

【注】艮三之二,六五為童蒙。體艮,故云蒙。蒙,物之穉也。五應二,剛柔接,故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注】我謂二,艮為求,五應二,故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禮有來學,无往教。虞氏以二體師象,坎為經,謂二為經師也。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注】初筮謂初,再三謂三四。二之正,故不告。

利貞。

【注】二五失位,利變之正,故利貞。

【疏】

艮三至故亨:卦自艮來,九三之二,此虞義也。此亦當從四陰二陽臨觀之例,而云艮三之二者,以六五童蒙,二以亨行時中,故知自艮來也。名蒙者,以六五童蒙體艮,艮為少男。鄭氏云:「蒙,幼小之貌。」故名蒙。蒙,物之穉也者,《序卦》文,鄭氏謂孩稚也。卦之所以亨者,有兩義焉:當其為師,則二剛五柔,以志相應;當其為婦,則五剛二柔,以禮相接,皆有亨道,故云亨。《傳》曰:「以亨行,時中。」兼兩義也。

我謂至師也:二五相應,五求二,故我謂二。艮兌同氣相求,故艮為求。以取女言,則陽求陰,咸《彖傳》「男下女」是也。以發蒙言,則陰求陽。此經「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也。禮有來學,无往教,虞氏據《曲禮》釋經也。二至五,有師象,故二體師。《乾鑿度》曰:「坎离為經,震兌為緯」,故坎為經。虞謂二為經師。經者六經,師者師長。六經取義于經緯,故《周書》諡法曰「經緯天地曰文」是也。《周禮》「小司徒」云:「五旅為師」,與《易》師卦同義。太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師與牧、長同稱,教人以道,可為民長,亦猶師之丈人。「丈」有長義,故經師之師亦得是稱。漢時通經有家法,故五經皆有師,謂之經師。虞氏以二為經師,借漢法為況也。

初筮至不告:三之二,據初。初發成兌,兌為講習,故告。再三謂三四,荀義也。五應二,有求之之道,故童蒙吉。二據初,有告之之義,故初筮告。三四非應非據,故瀆。瀆,古文「黷」也。二之正,除師學之禮,故不告。詳《彖傳》疏也。

二五至利貞:此虞義也,說見上。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注】發蒙之正,體兌,兌為刑人,坤為用,故曰「利用刑人」。坎為桎梏,初發成兌,坎象毀壞,故曰「用說桎梏」。之應歷險,故「以往吝」。

九二,包蒙,納婦吉,子克家。

【注】九居二,據初應五,故「包蒙」。伏巽為婦,二本陰位,變之正,故「納婦吉」。五體艮,艮為子,二稱家,故「子克家」也。

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注】誡上也。初發成兌,故三稱女。兌為見,陽稱金,震為夫,坤身稱躬。五變坤體壞,故「見金夫,不有躬」。失位多凶,故「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注】遠于陽,故困。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故吝。

六五,童蒙,吉。

【注】蒙以養正,故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注】擊,三也。體艮為手,故「擊」。謂五已變,上動成坎,稱寇,而逆乘陽,故「不利為寇」。禦,止也。上應三,三體坎,行不順,故「利禦寇」。《明堂月令》曰:「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疏】

發蒙至往吝:此虞義也。初,蒙也。《文言》曰:「六爻發揮。」《說卦》曰:「發揮于剛柔。」虞注云:「發動也。」動之正,故曰「初發成兌」。二陽為兌也。兌正秋。《周書.小開武》曰:「秋以紀殺」,故為刑人。坎為桎梏。九家《說卦》文,虞氏謂:「震足艮手,互與坎連,故稱桎梏。」兌成則坎毀,故云「坎象毀壞」,「用說桎梏」之義也。坎為險,初應四,四困蒙,故之應歷險,則吝也。

九居至家也:九居二,有師道,據初,故「初發蒙」。應五,故五「童蒙吉」,包蒙之象也。巽伏震下,故「伏巽為婦」也。《彖》曰:「利貞」,以二五失位,變之正,則五剛二柔,故「納婦吉,子克家」。婦謂二,子謂五也。《文言》稱陰為「妻道」也,「臣道」也。蓋言妻臣一例也。高誘注《呂覽》曰:「師道與天子遭時見尊,不可常也*。」師道无常,故有臣而為師者,亦有師而為臣者。《學記》曰:「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是「臣而為師」也。《孟子》曰:「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是「師而為臣」也。二五之正,則蒙反為聖,師反為臣。妻臣一例,故五始求師,而繼納婦也。五體艮,艮少男,故稱童,又稱子。子與童皆未成君之稱。二稱家,虞義也。《乾鑿度》曰:「二為大夫。」鄭注《禮記》曰:「大夫稱家。」又在內。《雜卦》曰:「家人,內也。」故二稱家,五應二,故「子克家」也。

*不可常也:應作「不可必常也」。

誡上至攸利:三應上,三不正,故誡上。兌為少女,故稱「女」。《雜卦》曰:「兌見。」虞注云:「兌陽息二,故兌為見。」陽稱金者,兌之陽爻稱金也。坤為身。《荀子》引逸詩云:「妨其躬身。」躬身同物,故又為躬。此皆虞義也。三體坤,五之正,坤體壞,故「見金夫,不有躬」。三多凶,六居三為失位,故云「失位多凶,无攸利」也。

遠于陽至故吝:陽謂二,二包蒙,四獨遠之,故困。二之正,再三瀆,故吝。「困而不學,民斯為下」,《論語》文。

蒙以至故吉:二之正,五變應之,蒙以養正,優入聖域,故吉也。變應者,由不正而之正也。二五失位,二之正,五變應之,則各得其正。《荀子.不苟篇》曰:「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義詘信,變應,故也。是變應之義矣。《易》之例也。

擊三至我始:上應三,三行不順,故「擊三」也。艮為手,《說卦》文,坎為寇。三體坎,五上變亦為坎,故爻辭有二寇,一謂上,一謂三也。五變上動乘之,是乘陽也。乘陽為逆,故曰「逆乘陽」。韋注《魯語》曰:「禦,止也。」《釋詁》曰:「禦,禁也。」禁有止義。此上皆虞義也。禦,禦三也。上應三,三行不順,是寇也,非昬冓也,故利禦之。引《月令》者,蒙于消息,為正月卦。〈月令〉孟春令曰:「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是不利為寇,利禦寇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