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坤卦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八純卦象地,消息十月〉

坤,元亨。

【注】乾流坤形,坤凝乾元。終亥出子,品物咸亨,故元亨。

 

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

【注】坤為牝,乾為馬。陰順于陽,故利牝馬之貞。乾來據坤,故君子有攸往。

 

先迷後得主,利。

【注】坤為迷,消剝。艮為迷復,故先迷。震為主,反剝為復,體震,故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注】爻辰初在未,未西南陰位,故得朋。四在丑,丑東北陽位,故喪朋。地闢于丑,位在未,未衝丑,為地正,承天之義也,故安貞吉。虞氏說此經,以納甲云:「此易道陰陽消息大要也。」謂陽月三日變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兌,見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謂二陽為朋,故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彖》曰:「乃與類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于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謂之以坤滅乾,坤為喪也。

【疏】

乾流至元亨:此虞義也。坤為形,乾之坤成坎,坎水流,坤是乾流坤形也。坤消乾自初,初為元。坤初六《傳》曰「陰始凝也」,是坤凝乾元也。坤終于亥,出乾初子。陰陽氣通,品物咸亨,故元亨。

坤為至攸往:坤為牝,九家《說卦》文。乾為馬,《說卦》文。坤順也,故為牝;乾健也,故為馬。以陰順陽,《傳》曰「柔順利貞」,故利牝馬之貞也。凡卦辭爻辭言「利」者,《繫 下》云「變動以利言」,故乾坤變動皆言「利」也。君子謂陽,陰順于陽,陽來據坤,初三五之位,故君子有攸往也。

坤為至主利:坤為迷,九家《說卦》文。剝上體艮,消剝為坤。剝上九曰:「小人剝廬。」虞注云:「上變滅艮,坤陰迷亂,故小人剝廬。」是消剝為迷復,先迷之象也。《序卦》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是震為主也。剝窮上反下為復,故反剝復初,體震,震為主,故後得主乃利也。

爻辰至故也:此劉歆義。歆說詳《三統歷》也。爻辰者,謂乾坤十二爻所值之辰。乾貞于十一月子,間時而治六辰;坤貞于六月未,亦間時而治六辰。乾左行,坤右行。十一月子,乾初九也;十二月丑,坤六四也;正月寅,乾九二也;二月卯,坤六五也;三月辰,乾九三也;四月巳,坤上六也;五月午,乾九四也;六月未,坤初六也;七月申,乾九五也;八月酉,坤六二也;九月戌,乾上九也;十月亥,坤六三也。二卦十二爻而朞一歲。鄭氏說易專用爻辰十二律,取法于此焉。坤初六在未,未值西南,又坤之位,故得朋。六四在丑,丑值東北,陽位,故喪朋。《漢書.天文志》曰:「東北地事,天位是也。」子為天正,丑為地正,初在未,四在丑,地正適其始,衝氣相通也。衝猶對也。《淮南.天文》曰:「其對為衝,天開于子,地闢于丑,承天之義。」漢楊震疏曰:「臣聞師言,坤者陰精,當安靜承陽。」《彖傳》注謂「安于承天之正」,是也。注釋得喪,正以坤之卦爻皆有承天之義,則此得朋喪朋,當指坤之一卦而言。故用劉氏之說,獨以爻辰釋之。後世王弼、崔憬之徒,舍坤象之卦爻,廣求之于方位,尋其歸趣,雖強附于得喪,未見承天之象。今既刋落俗說,唯是易含萬象,所託多塗。虞氏說經,獨見其大,故兼采之,以廣其義。虞以易道在天,八卦三爻已括大要,故以得朋喪朋為陰陽消息之義。謂月三日之暮,震象出于庚方,至月八日,二陽成兌,見于丁方,生明于庚,上弦于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謂兌二陽同類為朋,又兩口對,有朋友講習之象。傳曰:「乃與類行」,是也。十五日,乾體盈甲。十六日,旦消乾成,巽在辛。二十三日,成艮在丙。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于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坤消乾,喪于乙,故坤為喪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注】初為履霜者,乾之命也。初當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注】乾為直,坤為方,故曰直方。陽動直而大生焉,故曰大。習,重也,與襲通。《春秋傳》曰:「卜不襲吉。」三動坎為習,坤善六二,故不習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注】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章。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乾為王,坤為事。三之上終乾事,故或從王事,无成有終。《文言》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注】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為囊,艮為手,巽為繩,故括囊。在外多咎,得位承五,繫于包桑,故无咎。陰在二多譽,今在四,故无譽。

 

六五,黃裳,元吉。

【注】坤為裳,黃中之色。裳,下之飾。五當之乾二,而居下中,故曰黃裳。降二承乾,陰陽位正,故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注】消息,坤在亥,亥乾之位,為其兼于陽也,故稱龍。戰者,接也。《說卦》曰:「戰乎乾。」乾,西北之卦,稱野。陰陽相薄,故有是象。血以喻陰也。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

 

用六,利永貞。

【注】永,長也。陰利居正,承陽則永,故用六利永貞。京氏謂六偶承奇,是也。

【疏】

初為至冰也:爻例,初為足,為趾,為拇。履,踐也。足所以踐,故初為履霜者,乾之命也。已下九家義也。乾居西北之地,為寒,為冰。是霜與冰皆是乾氣加坤而成者,故曰:「霜者,乾之命也。」劉向《鴻範五行傳》曰:「九月陰至,五通于天位,其卦為剝。剝落萬物,始大殺矣。」明陰從陽命,臣受君令而後殺也。若然,坤之消乾,皆順乾命而成者,故《文言》曰:「蓋言順也。」君子疾其末,則正其本。《易》繫此爻正以示戒。

乾為至不利:與乾旁通,乾為直,坤為方。九家《說卦》文。《繫上》曰:「乾其動也直。」故乾為直。《文言》曰:「坤至靜而德方。」虞氏云:「陰開為方。」故坤為方。陽動直而大生,陰動闢而廣生。方有廣義,故云直方大。習者,重襲,故與襲通。《春秋傳》者,哀十年傳文。《禮表記》曰:「卜筮不相襲。」鄭注「大司徒」云:「故書襲為習。」是習為古文襲。習吉,猶重吉也。《士喪禮》曰:「筮者三人。」《公羊傳》曰:「求吉之道三。」故經有「初筮」、「原筮」之文。不習者,言不煩再筮也。坎為習,虞義也。三可貞,動體坎,故坎為習。乾坤二卦,唯九五、六二為天地之中,陰陽之正,故云:「坤善六二,不習無不利也。」

 

貞正至終也:此虞義也。貞,正也。釋見上。荀氏云:「六三陽位,下有伏陽,故以陰包陽。以六居三為失位。」《象》曰:「以時發。」故云:「發得正也。」荀氏例,坤三當之乾上,蓋六三、九四不中不正,故《彖》、《象》二傳言不當位者,獨詳于此二爻。三凡十四卦,四凡八卦也。《說卦》曰:「乾為君。」又曰:「乾以君之。」故乾為王。坤致役,故為事。《荀子》曰:「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坤臣道,故坤為事。京房曰「陰為事」也。三為三公,得從王事。乾立于巳,爻辰上六亦在巳,故云『三之上終乾事』,又引《文言》為證也。

括結至无譽:此虞義也。括,結,《廣雅》文。《說文》曰:「括,絜也。」絜與結古文通,故鄭注《大學》曰:「絜猶結也。」《禮.經解》曰:「絜靜精微,易教也。」絜者括絜。絜靜,坤也;精微,乾也。坤絜潔靜,乾元精微,故云:「易教也。」坤為囊,九家《說卦》文。坤《文言》曰:「天地閉,賢人隱。」虞彼注云:「謂四泰反成否,故賢人隱也。」艮為手,巽為繩,恆故為繩。以手持繩,括絜囊口,故曰「括囊」。四近五,故多咎。五休否,繫于包桑。四居陰得位,上承九五,存不忘亡,故无咎也。《繫下》云:「二與四同功。二多譽,四多懼。」今在四,故無譽也。

 

坤為至元吉:九家《說卦》曰:「乾為衣,坤為裳。」「黃,中之色。裳,下之飾」,昭十二年《春秋傳》文。九家《說卦》曰:「坤為黃。」《文言》曰:「天玄而地黃。」案:坤為土。《月令》曰:「中央土。」《郊特牲》曰:「黃者,中也。」故云:「黃中之色。」經凡言黃者,皆謂陰爻居中也。毛萇《詩傳》曰:「上曰衣,下曰裳。」故云:「裳下之飾。」五居下中,故取象于黃裳也。降二承乾,陰陽位正,故元吉,謂承陽之吉也。

消息至居也:坤,消卦也。上六在亥,故曰:「消息在亥。」《乾鑿度》曰:「陽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是以乾位在亥。」《文言》曰:「為其兼于陽也。」乾為龍,故稱龍。《說文》曰:「壬位北方,陰極陽生。」《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上六行至亥與乾接。《說卦》:「戰乎乾。」謂陰陽相薄也。卦无傷象。王弼謂:「與陽戰而相傷。」失之。毛萇《詩傳》曰:「郊外曰野。」乾位西北,故為野。血以喻陰。已下九家義也。《文言》曰:「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知血以喻陰也。《乾鑿度》曰:「乾坤氣合戌亥,故曰合居。」

永長至是也:永,長,《釋詁》文。《文言》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是坤之六爻皆當居陰位而承乾也。陰承陽則可長,故「用六利永貞」。京氏者,京房,《律術》文。案《律術》一卷,虞翻為之注,其言曰:「陽以圓為形,其性動;陰以方為節,其性靜。動者數三,靜者數二。皆參天兩地,圓蓋方覆,六偶承奇之道是也。」《禮易生人》曰:「偶以承奇。」易家用九、用六,即律家合辰、合聲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