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比
䷇〈坤下坎上〉比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義曰】比者,相親比之義也。比吉者,言所以得吉。蓋上下順從,眾心和睦。眾心和睦,則禍害不生,故由此而得吉也。原筮,元永貞,无咎者,原,究也。筮者,決疑之物也。元,善之長也。貞,正也。言人之所相親比,不可不慎也。若所比之人善,則為吉為美也。若所比之人惡,則為凶為禍也。故當原究其情性,筮決其善惡,必須有元善之德,永長而不變,守正而不回。有此三德,故可親附之,獲其吉而得无咎也。苟三德不備者,未盡所以相親附之道也,則凶咎將至焉。是以君子之人,居官則親其同僚,為士則親其朋友,以至閭里則親其賢善之人,如此則皆可以獲其无咎也。不寧方來者,寧,安也。方,將也。言有此元永貞三德之人為比之主,則人將親比之,然後獲其安也。是以天下之人,其有不安者,有不得所者,率將輔從于賢善之人,則此相親比者,无不獲其利,而无不得其所從也。後夫凶者,言在上為比之主,能使天下之人皆悅而來親比。然天下之人既至親比,其有後至而不從者,則必為居上之人所誅戮也,是終自取其凶咎也。故昔夏禹會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獨防風恃強而後至,為夏禹之所戮,此其後夫凶之驗也。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義曰】比吉者,此統明比卦之義。言人之所以相附近,由其志意符契,而无所相違,以是為比,故獲其吉也。比,輔也者,言人之所來比于上,由其有元永貞三德之人,為比之主,以是天下之人,皆悅隨依輔之也。下,順從也者,言此比之卦,惟九五一爻,以剛陽之德而居尊位,為比之主,使下之眾陰,皆來親附而順從,是蓋居上者有德以率服之然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者,言九五所以為天下之人來比附而无咎者,蓋其以剛陽之德,居上卦之中故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者,言九五以剛陽之德,居于尊位,上下眾陰,皆親附于己,至于不寧之人,罔不來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者,親比之時,已獨後人,是比道已窮,其凶也不亦宜乎?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義曰】坤下,地也。坎上,水也。且地得水則潤澤,水得地則安流。今地上有水,乃合和親比之象也。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者,言比之大莫大于建國親侯,是以先王法此象建萬國,使相親附其諸侯,使之和協,然後天下四方皆可以使之親比也。且諸卦言君子,而此獨言先王者,蓋建國親侯,莫非天子之事也,故止言先王。凡能君臨天下,愛萬民,通謂之君子。又諸卦或言后者,天子諸侯之通稱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義曰】凡親比之道,貴心无係應,光大其志,來者見納,則得為比之道也。今初六處比卦之初,以柔順之質,而上无專應,是有由中之信,行親比之道,自然不蹈于咎過者也。有孚盈缶者,缶即素質之器也。凡親比之人,苟无由中之信,雖豐其禮,盛其器,以接于物,終无有信之者。今以至約之禮,至儉之器也。然此初六本有至信,發之于中,以接于物,雖此質素之器,以其信而盈溢之,則合于親比之道,所以獲吉也。故左傳曰,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以羞于王公,可以薦于鬼神。夫以鬼神之尊,王公之貴,以此微薄之物,尚可為薦羞,蓋以至誠為之本,而物為之末也。終來有它吉者,蓋此初六本負廣大之德,无專應之私,又以其至信盈溢于素質之器,故于終久之道,有它來比輔而得其吉也。若西漢鄭當時,待四方賢士以延時髦,而輔己之不逮,然奉養不過一盤餐而已。蓋本以至信接物,當世賢士英傑莫不歸心,以是盡所以比附之道也。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義曰】六二止與九五相應,是不若初六之廣大其道,恢宏其志,廣比于人。但偏私以應于五,故于卦言之,是自內而比于上也。然得其貞吉者,以六二志偏專應,苟更不以正道處之,則淫邪佞媚,无所不至也。故當大正,乃得吉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義曰】六三過二,不得中也。以陰居陽,不得正也。夫以不中不正之人,當親比之世,則所行皆非人之常道也。夫以是雖有中正之人,必不相輔,故孔子于衛主顏讐。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是聖賢之人雖欲假位行道,汲汲于救時,然非人則不主也。又若魯桓公以不正之人,于家則殺兄,于國則弒君。嘗欲求會于衛,至桃丘之地,而衛侯以其弒逆不正之君,則弗與之見。故仲尼于春秋但書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是由持不正之道,欲求比于人,則人莫之于輔。以人莫有與之者,誠可悼也。故《象》曰,不亦傷乎,是可傷也。
六四,外比之,貞吉。《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義曰】二言比之自內者,以其上係于九五,一志而專應之,是自內而比者也。此六四外比之貞吉者,蓋初六有由中之信,而能比天下之賢,故不專于一應,而天下之人皆比之,故有它來之吉。此六四既非初之專應,必須外比于九五之賢也。然以陰居陰,履得其正。九五以陽居陽,亦得其正。故九五之爻,以一陽居至尊,眾陰之所歸也。此則往而親比之,是能外附于賢,而不失其正道,所以獲吉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義曰】九五顯比者,言此九五以剛明居至尊,為比之主者也。必須虛心廣志,以待天下之賢,以比天下之人,故于比道光大也。今反一志專應,其道褊隘,而私係于物,是止能顯然明比于六二也。王用三驅,失前禽者,三驅,田獵之禮。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入吾網,此三驅之禮也。然用此三驅者,蓋從田獵之時,禽有逆之而去者,則棄而殺之。其有順而來者,則愛而活之。田獵之禮,常失前往之禽也。今九五不能恢洪廣大其道,而止應于二,是應于己者則比之,不應于己者則棄之,是常失于不應己者也。邑人不誡吉者,言九五其志既狹,但顯然明比于二,是不能親天下之賢,而賢者亦不來附于上,故止于已邑之人,不為誡令而歸附于已,故得其吉也。《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者,五處至尊,不能廣遠其志,而苐顯然比于六二。然本不得吉,此所以獲吉者,蓋以其居中得正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者,言此比道雖不廣,而能于己邑之間,不須誡令而得吉者,蓋由居上者使以中道之故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義曰】比言无首凶,而乾言无首吉者,何也?蓋乾之為道,至剛至健,若為事物之先,必至玩威而暴物,是必待物之來犯,然後從而加之,所以得吉也。此親比之道,必先往比于人,如在下者比于上,卑者比于尊,愚者比于賢。又原究其情性,筮決其善惡,觀其有元永貞三德之人,從而附之。如是卑可升于尊,愚可至于賢,是必先往而比,則可獲其吉也。是故聖人一起,天下之人畢來附之,其有不從而逆之者,則為聖人之所誅戮也,故有後夫之凶。今上六以陰柔之質,居比卦之終,是不能率先親比于賢者,所以致其凶咎,信无所終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