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
- 繫辭傳探源1:繫辭傳篇名和十翼怎麼來的?
- 繫辭傳探源2:《易大傳》會是《繫辭傳》嗎?
- 繫辭傳探源3:《繫辭傳》的「子曰」、「易曰」是怎麼一回事?(待續)
- 繫辭傳探源4:易傳的形成與《繫辭傳》成書(待續)
根據傳統易學的說法,《繫辭傳》是孔子所作。
然而,有太多的證據顯示,《繫辭傳》是在漢代依照傳說而逐漸形成的一本書。應是漢代儒生集結孔門易說而成。
文不對題的一本書
今本《繫辭傳》分上下,共約四千五百字,是《周易》十翼(易傳)中最大的一部。
「繫辭」一詞既非篇首,也不符合篇旨,根本沒有命名為「繫辭」的道理。《繫辭傳》的篇名可謂名不符實,文不對題。
其實,這本書一開始也不叫「繫辭傳」。這個名字,大概在兩漢之際才正式出現。在漢初,雖然有這本書了,但這部易傳可能連自己的篇名都沒有,只被當作廣義「易經」的一部分。
至於為何會被命名為《繫辭傳》,恐怕是對於史料文字的錯解而來。
「繫辭」的本義
「繫辭」的意思是指為卦爻象繫綁上相對應的吉凶占辭,讓人可藉以解讀神祕而難解的象,判斷其吉凶。
雖然「繫辭」不符合篇旨,也非篇首,但《繫辭傳》中「繫辭」一詞共出現六次,五次在《繫辭上》,一次在《繫辭下》首段:
-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所有這些「繫辭」的意思都是指繫綁卦爻辭,以闡明卦象中的吉凶。具體而言,就是傳說中周文王與周公作《周易》卦爻辭這件事。本文取自易學網
先儒在註解以上「繫辭」時,也都是這麼註解。如《繫上》「繫辭焉而明吉凶」孔穎達《正義》這麼解釋:
卦象爻象,有吉有凶。若不繫辭,其理未顯。故繫屬吉凶之文辭於卦爻之下,而顯明此卦爻吉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文王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繫屬其辭。
但作為篇名的「繫辭」,顯然文不對題,所以只能再提出別的說法。如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註解篇名:
【繫】徐胡詣反,本系也,又音係,續也。字從毄,若直作毄下系者,音口奚反,非。
【辭】本亦作𤔲,依字應作詞,說也。《說文》云:詞者意內而言外也。辤,不受也,受辛者辤。辞,籀文辤字也。
【上第七】本亦作《繫辭上》,王肅本皆作《繫辭上傳》,訖於《雜卦》皆有傳字。本亦有無上字者。
根據陸德明說法,「繫」本作「系」,通「係」,續也。「辭」本作「𤔲」,即詞字,說也。「系詞」即「續說」,意指這是繼續《周易》卦爻辭之說。
如果再以陸德明所言來發揮,《繫辭》本作《系詞》,《說文》:「系,繫也。」系與繫於字義實無差別。不過,段玉裁注說:「系者垂統於上而承於下也。」「引申為世系。」那麼「系詞」即垂統於周文之詞而傳承於後的意思。這似乎是篇名的極佳解釋。只不過,這又與《繫辭傳》中的「繫辭」一語有顯著的差別了。本文取自易學網
孔穎達另外提出「綱係」的註解:
謂之「繫辭」者,凡有二義。論字取繫屬之義,聖人繫屬此辭於爻卦之下,故此篇第六章云:「繫辭焉以斷其吉凶。」第十二章云:「繫辭焉以盡其言。」是繫屬其辭於爻卦之下,則上下二篇經辭是也。文取繫屬之義,故字體從「毄」。又音為係者,取綱係之義。卦之與爻,各有其辭以釋其義,則卦之與爻,各有綱係,所以音謂之係也。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文,《繫辭》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繫辭》。
所謂綱係:「卦之與爻,各有綱係。」「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繫辭》。」綱為網之大繩,引申為綱要、大綱,條理的意思。以《繫辭傳》內容之駁雜,漫無次序,說這是貫通卦爻辭的綱要之條理,實在過於勉強。這個註解,不如陸德明來得好。
不過這種情況到了朱熹有了改變。他說,「繫辭」是文王與周公作卦爻辭,而「繫辭傳」是孔子為「繫辭」一事所作的傳:
「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繫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无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朱子之所以和唐朝註解有這麼大的差別,關鍵在於篇名的改變。原本《繫辭》篇名只作「繫辭上」、「繫辭下」,並無「傳」字,自王肅之後才加「傳」字,作「繫辭上傳」、「繫辭下傳」。
相較之下,孔穎達篇名仍沿用王韓註,作「繫辭上」,「繫辭下」,並無「傳」字。陸德明《周易音易》用的也是王韓本,也是無「傳」字。至朱子,採用王肅的做法,在篇名後加上「傳」字,後來的易學家也都仿效朱子,因此《繫辭傳》之篇名才成為定例。而在加一「傳」字之後,總算能讓作為篇名的「繫辭」與《繫辭傳》中「繫辭」一詞的語義統一起來,可以不用重新定義「繫辭」兩字。
這樣解釋雖然算是比較通順了,但細讀整部《繫辭傳》,談到文王周公如何「繫辭」這事,或者是註解卦爻辭的文字並不多,未佔多數,很難說這是專為此事而寫的。
事實上,《繫辭傳》的內容極其駁雜,內文很多殘缺不全之處,有的則是重覆出現,可說是一本雜湊之書,歐陽脩所說的「繁衍叢脞」。內容涉及的議題也非常多樣,看不出有什麼要表達的統一主旨。唯一共通而一貫的,就只是全都與《易經》有關,說是「周易雜說」可能會比較名符其實。
這絕對是一本經過時間積累,多次編輯而成的書, 不可能是孔子一人一筆寫成的。
《繫辭傳》與十翼由來:一場誤會
「名不符實」的篇名,顯示出這本書之得名,一定歷經了某些「錯誤」。接著要探索,究竟易學史上出了什麼差錯讓事情變這樣。
除卻今本《繫辭傳》,「繫辭」一詞最早的記載是《漢書.藝文志》:
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儒林傳〉則說:
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易學上的通說認為:「上下篇」就是《周易》之上經與下經,而「《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即〈儒林傳〉說的孔子「為之傳」的「傳」,十篇就是十翼,其中的「繫辭」即《繫辭傳》。顏師古在〈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條下註解說:「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這也似乎成為易學的共識。本文取自易學網
這是孔子作十翼,包括《繫辭傳》的最早記載。
為何突然之間,到了東漢才出現這些說法,先秦都沒聽說過?傳統的易學家似乎沒人去懷疑。
有些學者會引用《史記.孔子世家》作為更早的依據: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
這好像讓《漢書》的說法有了更早的依據了。但深入探索會發現,〈孔子世家〉所言和《漢書》說的,實在是兩回事。
而且,《漢書》與《史記》這些資料實不足以成為孔子作十翼的證據。十翼,只是後人的穿鑿附會。或者,也可能是附合「十篇」之說發展而來的結果。
漢初無十翼
以下先討論十翼問題,再來看〈孔子世家〉這段話該如何解讀。
當今的易學,「十翼」又稱「易傳」,今本十翼其實只有七部:《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其中《彖》、《象》、《繫辭》都有分上下,所以有十翼。
「十翼」之名的最早記載在《乾坤鑿度》,以及《參同契》。《乾坤鑿度》雖號稱是漢代之易緯,但這本書宋朝才出現,不能當作真是漢代著作。《參同契》則是東漢末年魏伯陽所著。因此,「十翼」之說可能遲至東漢末才出現,而且並非出自正統易學的體系。至於何時進入易學殿堂,而成為通說,就真的不知道了。
所以,歐陽脩說:「十翼之說,不知起於何人,自秦、漢以來,大儒君子不論也。」這是千真萬確的。
《漢書》和《史記》所引,不但沒有「十翼」這個名稱,而且根本就湊不出後來的完整十翼篇名。《漢書》的所謂「十篇」,與後來的十翼相較明明缺少了《雜卦》與《說卦》,但學者通常直接以「十篇」與「十翼」之數相同而加以牽合,將十篇等同於十翼,以一篇為一翼,甚至進一步認為這十篇理所當然地包括了未提及的《雜卦》與《說卦》。
《漢書.儒林傳》談到費直易學:「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系辭」即「繫辭」,《經典釋文》就說「繫本作系」。由此看來,這裡的「十篇」可能單指《繫辭傳》,也可能指的是《彖》、《象》與《繫辭》合為十篇。
無論如何,比對兩筆資料,再加上詳細考察漢代《周易》經傳面貌與今日的重大差異,可知,《漢書》所謂「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的「十篇」,不能理所當然地等同於今日之十翼,直接以一篇合一翼。當時的十篇是如何分篇計算,目前並無任何資料可確認,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個十篇不會等同於現今的十翼。
另還有一說,十翼在漢初原本缺《說卦》。《論衡.正說》:「至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隋書.經籍志》:「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持論者認為,當時《序卦》、《雜卦》附於《說卦》,所以《論衡》說是一篇,而《隋書》說「《說卦》三篇」。若果真如此,那不正好證明了當時「十篇」的算法與現今十翼不會相同。
雖然《漢書》已有「繫辭」這個名稱,可就此判定當時應該已有《繫辭》一書與名稱的存在。孔子「為之傳」一語也確認東漢有孔子作易傳之說,但《漢書》並未稱《繫辭》為「傳」,而且那時的「易傳」也不等同於今日之十翼。
至於《史記》,只有一個「繫」字,並無完整的「繫辭」之名。學者多將《史記》「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作「《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或「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序當動辭而不是易傳篇名。兩種讀法都同樣把「繫」字視為後來的《繫辭傳》。
然而,這段話這麼讀,不但怎樣也湊不到十翼,語意也不通順,《繫辭》也沒簡稱為「繫」的理由,就如「文言」並不簡稱「文」,「說卦」不簡稱「說」一樣。本文取自易學網
簡言之,這個「繫」並不是指「繫辭傳」。
史遷時代的《繫辭傳》
〈孔子世家〉「序彖繫象說卦文言」的「繫」並不是指《繫辭傳》。雖然今本《繫辭傳》的底本在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有了,但從各方證據來看,這本書當時並不叫「繫辭傳」,頂多只是被當作「易」的一部分,並沒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恐怕在司馬遷心中價值也並不高,並未把他當作是孔子的著作。
皮錫瑞與熊十力將《史記》此段當作孔子作《易》的證據,雖然有些誇張。但至少他們看出傳統解讀在訓詁上所犯的錯誤。他們認為,「繫」為繫綁卦爻辭,或指卦爻辭,並非指《繫辭傳》。
皮錫瑞提出「孔子作卦爻辭」說法的主要持論理由為:「《史記.周本紀》不言文王作卦辭,〈魯世家〉不言周公作爻辭,則卦辭、爻辭亦必是孔子所作。」他並未特別解說《史記》「序彖繫象說卦文言」一段,但從論述的脈絡可以推測出,他將「繫」理解為作卦爻辭。詳情可參考《經學歷史》。
熊十力《讀經示要》解釋〈孔子世家〉這段話說:
所云繫者,即謂卦辭、爻辭繫於每卦每爻之下,故通謂之繫。《彖》者所以解卦辭,《象》者所以解爻辭。乾、坤為《易》之門,居各卦之首,又特作《文言》以釋之。蓋孔子既作卦辭、爻辭,而又為《彖》、《象》、《文言》以暢其旨。所謂言之不足,故長言之也。
又說:
《繫辭傳》非即「繫辭」,而「繫辭」之必為卦辭爻辭無疑。又今本《繫辭》有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以明吉凶。」又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物,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據此諸文,明是指卦爻辭,謂之「繫辭」。〈世家〉載孔子於易,實有繫辭。則卦爻辭為孔子所作,確然無疑。......皮氏據史遷說,斷定卦辭爻辭即繫辭,皆孔子作。可以定千載之疑案。
然而,《周易》很多內容都早於孔子,因此不可能是孔子寫的。例如,《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就引用隨卦卦辭與今本乾《文言傳》的文字。但若說是孔子以既有材料編輯而成的,那麼是很有可能的。
皮錫瑞與熊十力對於一本書的完成,似乎不知有「編輯」這件事,因此將「繫」字擴大解讀為寫作卦爻辭。但「繫」應是繫綁的意思,「繫象」是將卦象繫綁至卦爻辭,或者繫綁象辭,即爻辭(按:易學上,彖為卦辭,象為爻辭),談的與「繫辭」可能是同一事。「繫辭」可能是寫作、創作,但更可能只是「編輯」:辭原本就有了,將其與卦象繫綁一起,讓人知道彖辭與卦象之間的關聯。直接將「繫」解釋為卦辭爻辭,完全是過度解釋了。本文取自易學網
依文本來看,〈孔子世家〉「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比較像是在描繪孔子講述易學,或者是孔子在整理經典,「序」、「繫」、「說」、「文」四字都是動辭,讀作:「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沒有任何的書名號。「序彖」當依「序書傳」的序,意指孔子講述彖辭,或編排彖辭。彖即彖辭,狹義來說是指卦辭,此或包含爻辭而言。繫象,將卦象繫綁於彖辭。或者,象指爻辭,對應於彖為卦辭。繫象即繫綁象辭。序彖有點像是為六爻作序辭而構成了卦辭,繫象則是為爻象繫綁上爻辭。
說卦,解說各卦。文言,為其文飾言辭,可能是指修改、潤飾卦爻辭。
竊疑,孔子在易學上,是否也做了類似於「刪詩書」的工作,編輯了《周易》?因《周易》若依大衍法的結果,理當如《焦氏易林》一樣有 64 x 64 =4096條占辭,是否自孔子才將其精簡條理為 450條卦爻辭?就如古詩原有三千餘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者,而成三百五篇。而此段講的就是孔子在易學上的這些工作。
這也比較符合《論語》中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關於「序彖繫象說卦文言」的「繫」字應作動辭,而不是《繫辭傳》的簡稱,詳論可再參考何澤恆先生〈孔子與易傳問題相關覆議〉一文(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二期頁1-56),該文論述相當完整,從漢代時的經、傳基本概念,到司馬遷的學術與筆法,等不同面向進行完整的考證。
其中,何澤恆先生利用三皇五帝的史觀推論這個「繫」不可能是指《繫辭傳》,這個論點最早是由顧頡剛所提出,說見《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易傳》。
司馬遷是非常尊孔的,〈伯夷列傳〉還說「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如若《繫辭傳》當時已經存在,並且他認為是孔子所作,那麼沒道理不採信今本《繫辭傳》這段資料: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繫辭傳》這段談的大概是古代聖王觀象制器之事,伏羲與神農,黃帝堯舜全都利用《周易》卦象而有了偉大的發明,推動上古文明之進步。司馬遷若讀到了,並認為是孔子所作,沒道理不寫進《史記》。《史記》是以〈五帝本紀〉作為開始,從黃帝寫到堯舜,沒有伏羲和神農氏的事蹟記載,而筆下的黃帝堯舜也全沒做過這些事。所以他所說的「繫」,不會是指《繫辭傳》。
長沙馬王堆帛書《繫辭傳》大概抄寫於漢文帝時代,在司馬遷之前就已存在,裡面的確有觀象制器這段文字。因此,照理說司馬遷是讀得到的,那麼他怎麼沒採用?
事實上帛書《繫辭傳》並不具篇名,篇名是今人加上的,因為它的內容大致上很像是今本《繫辭》,才定名為《繫辭傳》。
但是,對應到今本《繫辭傳》的這本漢代古書,在當時是怎樣的存在,在當時的經學環境下究竟是怎樣的地位?完全是個謎團。如果司馬遷是因為壓根兒讀都沒讀過這本帛書,所以沒採用,代表這是一部很不重要,當時只屬於眾多易學著作中的一小本的卑微存在,所以連具有楊何易學之傳承的太史公都沒讀過(按:司馬遷父親司馬炎學易自楊何)。如果他讀過了這篇,而沒有採信,那麼,代表在司馬遷眼中,這篇並不是孔子所作,而且在司馬遷眼中地位也不高。本文取自易學網
無論如何,我們很難把司馬遷的易學論述和這篇帛書易傳牽上關係。不但無法證明它就是孔子「序彖繫象」的「繫」,反而比較可用以反證,當時根本沒有一本叫「繫辭傳」而被簡稱為「繫」的書。
比對《史記》與後來《漢書》的記載,在漢初,司馬遷「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可能是在談孔子如何整理《周易》相關文獻。接著,很可能是在兩漢的易學發展裡,基於對《史記.孔子世家》那段話的誤解,而逐漸「配合演出」地出現了相對應的易傳。
而漢代儒學發展過程當中,那些易學家們也需要一些諸如「孔子作易傳」的故事來拉抬《易經》的地位。
到東漢之前,劇情發展到孔子作易傳的更具體內容,並出現了《繫辭》等各篇的篇名,演進到後來則有了《漢書》的相關記載。其他十翼,如《說卦傳》與《文言傳》很可能也都是如此產生的。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