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探源附錄:今本與帛本《繫辭》比較表

Jack 發表於

凡例:

  • 今本《繫辭傳》用的是孔穎達《周易正義》版本。由於朱熹的分章法調整過《繫辭》內文及順序,因此不適於作為比較用的底本。
  • 所用帛書主要為張政烺所釋讀的版本,另外有些地方會參考《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稍加修改。
  • □ 為缺字。
  • 帛書欄,一般黑色字體為《繫辭傳》文字。藍色為《要》,橘黃色為《衷》。
  • 灰色字為對應的版本缺字。如今本《繫辭傳》的灰色字代表帛書缺文,帛書上的灰色字代表今本《繫辭》缺文。

說明:

今本《繫辭》分上下,但帛本《繫辭》只有一篇,未分上下。

乍看之下,帛本似乎包括了今本《繫上》、《繫下》的完整篇章,因為有完整的《繫上》,一直到最末章也與今本《繫下》一樣,其末章也相當完整。但仔細比對可發現,帛本缺少《繫上》的〈大衍章》與《繫下》後半的部份段落。

帛本所缺的〈大衍章〉,在全部的帛書易傳中找不到對應的文字可填補,但可在《漢書.律曆志》找到相近的段落。雖然〈律曆志〉所引「易曰」只有談到天數地數,但〈大衍章〉所談之揲蓍法,以及乾坤之策等,〈律曆志〉都有詳細的論述,顯然完整的〈大衍章〉班固是讀過的。

帛書易傳除《繫辭》之外,還有《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所缺的今本《繫下》後半段落,大致上都可由帛書的《衷》及《要》兩篇所補齊。可見今本《繫辭傳》大致上是以類似於帛書《繫辭》的版本為底本,再加入來自其他易傳的段落拼湊而成。

帛書的《繫辭》應該在當時還有其他更接近今本《繫辭》的抄本,因詳細比對其用字,有太大的差異,難以演進為今本之《繫辭》。

今本《繫辭傳》 帛書《繫辭傳》與《要》、《衷》
《繫上》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繫辭》
天奠地庳,鍵川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冣,物以群分,吉凶生□。□□□□,在地成㓝,□化見矣。
是□剛柔相摩,八卦□□。□□靁甸,湻之風雨,□□運行,一寒□□。鍵道成男,川道成女。鍵知大始,川作成物。鍵以易,川以閒能。易則㑥知,閒則易從。㑥知則有親,㑥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也。閒易閒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立乎亓中。
《繫上》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繫辭》
聖人詆卦觀馬,毄辤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馬也,悔閵也者憂虞之馬也,通變化也者進很之馬也,剛柔也者晝夜之馬也。
六肴之勭,三亟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也;所樂而妧,教之始也。君子居則觀亓馬而妧亓辤,勭則觀亓變而妧亓占。是以□□□□,□,□□□」也。
《繫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繫辭》
緣者,言如馬者也。肴者,言如變者也。吉凶也者,言亓失得也。悔閵也者,言如小疵也。無咎也者,言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存乎立,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閵者存乎分,振无咎存乎謀。是故卦有大小,辤有險易。辤者各指亓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𡓭論天下之道。卬以觀于天文,顢以觀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反冬,故知死生之說。
《繫上》第四章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繫辭》
精氣為物,斿魂為變,故知鬼神之精壯。 與天□相校故不回。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既。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古神无方,易无體。
一陰一陽之胃道,係之者善也,成之者生也。仁者見之胃之仁,知者見之胃知,百生日用而弗知也。故君子之道鮮。
《繫上》第五章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繫辭》
聖者仁,壯者勇,鼓萬物而不與衆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幾。富有之胃大業,日新之胃誠德,生之胃馬。成馬之胃鍵,教法之胃川,極數知來之胃占,迵變之胃事,陰陽之胃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夫鍵,亓靜也圈,  亓勭也榣,是以大生焉。夫川,亓靜也斂,亓勭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肥天地,變迵肥四□,陰□之合肥日月,易簡之善肥至德。 
子曰:「易亓至乎?夫易,聖人之所崇德而廣業也。知崇𦡊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易行乎亓中。誠生□□,道義之門。 
《繫上》第六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繫辭》
聖人具以見天下之業,而囗疑者亓㓝容,以馬亓物義,□故胃之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勭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𦡊,係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言天下之至業而不可亞也,言天下之至業而不乳。知之而句言,義之而句勭矣,義以成亓變化。 
「鳴鶴在陰,亓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壐羸之。」曰:「君子居亓室,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㑆乎亓近者乎。出言而不善,則千里之外回之, 㑆乎亓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行發乎近,見乎遠,言行,君子之區幾,區幾之發,營辰之斗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勭天地也。 」
「同人先號逃而後哭。」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居,或謀或語, 二人同心,亓利斷金,同人之言,亓臭如蘭。」
《繫上》第七章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繫辭》    
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子曰:「句足者地而可矣。籍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白茅之為述也溥,用也而可重也,慎此述也以往,亓毋所失之。」
「勞溓,君子有冬,吉。」子曰:「勞而不代,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亓功下人者也。德言成,𦡊言共也。溓也者,至共以存亓立者也。」
「抗蠪有悔」,子曰:貴而无立,高□□□,賢人在亓下,□立而无輔,是以勭而有悔也。」
「不出戶牖,无咎。」子曰:「乳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幾事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慎閉而弗出也。」
子曰:「為易者□□□乎?易曰『負□□』,□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曼下暴,盜思伐之。曼暴謀,盜思奪之矣。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撓也。」

《繫上》第八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漢書律曆志)
《繫上》第九章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繫辭》[緊接第七章]
易有聖人之道□焉:以言□□□□□,以勭者上亓變,以□□□□□□,□□□□上亓占。
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言,亓受命也如錯。无又遠近幽險,述知來勿,非天之至精,亓誰能□□□?
參五以變,□□□□。□亓變,述□□□□□。□□□,□□□□□馬,□□□之至變,誰能與於此?
□□□也,无為也,□然不動,欽而述達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 
夫易,聖人□□□□□□達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誠;唯幾,故能定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焉」者,此言之□也。
《繫上》第十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繫辭》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可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以斷□□□疑。
故筮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聖人以此佚心,內臧於閉,□□能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往。亓誰能為此茲? 古之蔥明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
是亓□於天又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亓德夫。
是故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竆胃之迵,見之胃之馬,㓝胃之器,製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
《繫上》第十一章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繫辭》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
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馬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責,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深備錯根、枸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變化,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聖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毄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𦡊信思乎順□上賢,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繫上》第十二章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繫辭》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亓義可見已乎?子曰:「聖人之位馬以盡意,設卦以盡請僞,毄辭焉以盡亓變,而迵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神。」 
鍵川,亓易之經與?鍵川□列,易位乎亓中。 鍵川毀,則无以見易矣。易不可見,則鍵川不可見;鍵川不可見,則鍵川或幾乎息矣。 
是故㓝而上者胃之道,㓝而下者胃之器,為而施之胃之變,誰而行之胃之迵,□而錯諸天下之民胃之事業。 
是□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者亓㓝容,以馬亓物義,是故胃之馬。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勭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𦡊,毄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極天下之請存乎卦,鼓天下之勭者存乎辤,化而制之存乎變,誰而行之存乎迵,神而化之存乎亓人。謀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繫下》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繫辭》
八卦成列,馬在亓中矣。因而勭之,教在亓中□。
吉凶悔閵也者生乎勭者也,剛柔也者立本者也,變迵也者聚者也,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觀者,日月之行上明者,天下之勭上觀天者也。 
夫鍵,蒿然視人易;川,魋然視人閒。教也者效此者也,馬也者馬此者也。效馬勭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請見乎辤。
天地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
《繫下》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繫辭》
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印則觀馬於天,府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者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請,作結繩而為古,以田以漁,蓋取者羅也。
<貝聿>戲是沒,神戎是作,斲木為㭒,楺木為耒槈,槈耒之利以教天下,蓋□者益也。 
日中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很,各得亓所欲。蓋取者筮蓋也。
神戎氏沒,黃帝、堯、舜是作,迵亓變,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冬則變,迵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黃帝、堯、舜陲衣常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
杅木為周,剡木而為楫,齍不達,至遠以利天下,蓋取者奐也。
備牛乘馬,□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者隋也。
重門毄𣏧,以挨挔客,蓋取余也。斷木為杵,棳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者少過也。
𢏸木為柧,棪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蓋取者<言乖>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莊也。
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享,蓋取者大過也。 
□□□繩以治,□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也。 
《繫下》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繫辭》
是故易也者馬,馬也者馬也。緣也者制也,肴也者效天下之勭者也。是□吉凶生而悔𠳵箸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卦奇,陰卦□也。□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 
易曰:「童童往來,傰從壐思。」子曰:「天下□□□□,□下□□一至而百□。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誰而歲[成焉。往者詘也,來]者信也,詘信相欽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請義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繫下》第四章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3],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繫辭》+《要》
易曰:「□□□,□于疾利,入于亓宮,不見亓妻,凶。」子曰:「非亓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亓所勮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亓將至,妻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鶽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鶽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臧器於身,侍者而童,何不利之又?勭而不矰,是以出而又獲也。言舉成器而勭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言承>。小<言承>而大戒,小人之福也。易曰「構校滅止,无咎」也者,此之胃也。
善不責不足以成名,亞不責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也而弗為也,以小亞[為无傷而弗去也。故亞責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滅耳,凶。」
[夫子曰:]危者安其立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枹桑。
夫子曰:德溥而立尊,[ 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易曰:鼎折足,復公莡,其㓝屋,凶。言不朕任也。(《要》)
君子見幾而作,不位冬日。易曰:『介於石,不冬[日,貞]吉。』介於石,毋用冬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夫子曰:顏氏之子其庶幾乎?見幾又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復行之。易曰:不遠复,无誨,元吉。
天地困,萬勿潤,男女構請而萬物成。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至一也。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亓心而后𧦝,定位而后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動,則人弗與也;無立而求,則人弗予也。莫之予,則傷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此之胃也。(《要》緊接前鼎折足)

《繫下》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衷》
子曰:「 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 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𦡊,以𦡊天地之化。」又口能斂之,无舌罪,言不當亓時則閉慎而觀。
易曰:「……既沒,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蠪單于野,亓血玄黃。」子曰:「聖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胃也。」
龍七十變而不能去亓文,則文亓信于而達神明之德也。亓辨名也,襍而不戉,於指易。[亓]衰世之僮與?易[亓彰往而察]來者也。微顯贊絕,巽而恒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備。本生仁義,所以義,剛柔之制也。亓稱名也少,亓取類也多,亓指閒,亓辭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隱而單。因齎人行,明失得之報。(衷)
《繫下》第六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衷》
易之興也,於中故乎?作易者,亓又患憂與? 
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 履也者,德之基也。嗛也者,德之枋也。復也者,德之本也。恒也者,德之固也。損也者,德之脩也。益□□,□之譽也。困也者,德之欲也。丼者,德之地也。渙也者,德制也。 
是故占曰: 履和而至,嗛尊而光,復少而辨於物,恒久而弗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與,宋窮而達,丼居亓所而遷,渙稱而救。 
是故履以果行也,嗛以制禮也,復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損以遠害也,益以興禮也,困以辟咎也,丼以辯義也,渙以行權也。子曰:渙而不救,則比矣。(衷)
《繫下》第七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衷》+《繫辭》
易之為書也難前,為道就與,變僮而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次,出入又度,外內皆瞿,又知患故,无又師保而親若父母。印率亓辤,楑度其方,无又典尚。后非其人,則道不□□。无德而占,則易亦不當。 」
易之義,贊始要冬以為質,六肴相襍,唯侍物也。是故□□難知而上易知也,本難知也,而末易知也。本則初如擬之,敬以成之,冬而无咎。□□□□□□,□是與非,則下中教不備。初大要,存亡知凶則將可知矣。
易□□□□□脩道鄉物巽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則□□□□□占,危哉□□不當疑德占之,則易可用矣。子曰:知者觀其緣(彖)辭而說過半矣。(衷)

《繫下》第八章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衷》+《要》
《易》曰:二與四同□□□□,□□□□,□多譽,四多瞿,近也。近也者,嗛之胃也。《易》曰:柔之為道也,不利遠□,□□无□,□□柔若□。□曰:三□五同功異立,其咼□□,□多凶,五多功,□□之等□□。□要危岡□□.... (衷)

■□□□□□□□□□□焉,察天之道,天之□德□□也。地之道也,地之[□□□□□。人之道,人之□□□□□。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肴。肴有□,□□...反疏。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矣。(要)

《繫下》第九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繫辭》
鍵,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川,魋然天下□□順也,德行恒間以知□。
能說之心,能數諸矦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勿勿者。
是故]變化具為,吉事有羊,馬事知器,筭事知來。
天地設馬,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馬告也,教順以論語,剛柔雜处,吉[凶]可識。
勭作以利言,吉凶以請遷。□□愛亞相攻而吉凶□,遠近相取,而悔𠳵生,請僞相欽而利害生。
凡易之請,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則悔且𠳵。將反者亓辭乳,吉人之辭寡,趮人之辭多,无善之人亓辭斿,失亓所守亓辭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