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半斤八兩」關易經什麼事?

Jack 發表於

[圖:ChatGPT 繪製]

在台灣,一般零售市場的買賣,多數還是以台斤為稱重的單位,較少用公斤。

有別於一般計量的十進制,台斤有極為特殊的進位方式:一斤十六兩,半斤為八兩。因此就有「半斤八兩」的俗語,說的是兩人不相上下。

「台斤」這個單位名稱看起來非常的台,但其實它和「台語」一樣,極其古老。「一斤十六兩」是中國自古就已存在的度量衡制度,有很淵遠流長的典故,而且和《易經》的象數原理息息相關。

斤兩制的起源

台斤源自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度量衡制度,只是,一斤究竟有多重,其實各代不同。

現代一台斤換算作公斤制為 600公克,但在清朝,一斤只有約 596.8公克,這個重量大概是在唐朝時制定下來的。雖然一斤的實重歷代不同,但「一斤十六兩」的制度卻是一直不變的。本文取自易學網

關於斤兩實重在中國歷史的演變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根據新華澳報引用吳大澄《權衡度量實驗考》,「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似乎早在周朝就有。

民間有一傳說,這種制度是秦始皇當時要統一天下度量衡標準,寫了「天下公平」,李斯就以這四個字的筆數,即16畫制定了一斤十六兩的制度。所以十六兩象徵的是「天下公平」。另一傳說則說,這是由范蠡設計的桿秤而來。相關論述可參考工商時報這篇文章

但這些說法都只是民間傳說,不見任何典籍之記載,當故事聽聽就好。其可信度ChatGPT分析得相當不錯,可參考我與ChatGPT對此問題的討論。

關於一斤十六兩的具體文字記載,目前最早的典籍大概在漢初,見於《淮南子》。但西漢劉向所編的《說苑》,關於「度量權衡」的說明較簡單有條理,所以先看他怎麼說:

度量權衡:

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

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重一石。

千二百黍為一龠,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這段記載包括了「度量權」的公平規範:度是長度、量是容積,權是重量,衡則是指公平的測量。「度量權衡」基本上是以「黍」的平均值為基準單位。

這裡有個非常詭異的地方。長度和容積的單位,採取的是十進位制,但是重量的進位制看起來極為混亂,沒有一個固定的進位數:

黍 x16  → 豆 x6  → 銖 x24 → 兩 x16 → 斤 x 30  → 鈞 x 4 → 石

中國古代的重量單位原本用的是:銖、兩、斤、鈞、石,〈律曆志〉所謂的「五權之制」,權就是重量之計算,因有五等,因此稱「五權」,所以這個和五權憲法沒有關係。至於「一兩十錢」、「一錢十分」這種十進制的重量標準則是比較後來的事。

但一斤十六兩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淮南子.天文訓》:

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

其以為量,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觔。三月而為一時,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觔為一鈞。四時而為一歲,故四鈞為一石。

和《說苑》不同的是,〈天文訓〉是以「粟」為基準。其實,粟與黍是很類似的作物,粟就是現今的小米。而黍又稱黃米,可視為是較有糯性的小米。「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所以相當於一銖有144粒粟。十二銖即「半兩」,因為「衡」有左右,所以乘以二,就變為 24,所以一兩有24銖。「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觔」,觔為斤的異體字。一年有四季,四季再給他乘以四就是十六,所以一斤有十六兩。這說的實在很牽強。本文取自易學網

律曆志的詳細說明

關於度量權衡的制度,在《漢書.律曆志》中則有更詳細的說明,以下是關於「權」(重量)的部分: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編案:「黃鐘之重」應是「黃鐘之管」之誤,《禮記》孔穎達疏引作「黃鐘之管」,語義較正確。)

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其餘小大之差,以輕重為宜。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

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

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權與物均,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

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終於十二辰而復於子,黃鐘之象也。千九百二十兩者,陰陽之數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萬六千八十銖者,萬一千五百二十物歷四時之象也。而歲功成就,五權謹矣。

這段話顯然用《易經》的象數原理在解說「權衡」制度,在進入象數易理探索之前,先談一下他的一些度量權衡基本問題。

其重量的計算基礎和《說苑》比較接近,但其基礎單位和《說苑》有些不同。主要是在「銖」這個單位上。

〈律曆志〉和《說苑》的計算都是以「黍」的平均值為基準,和《淮南子》用「粟」完全不同。但是關於一「銖」究竟有多少黍?《說苑》的算法是「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所以一銖有 96黍。

但〈律曆志〉的算法是「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相當於一銖有 100粒黍。

「龠」(音月)原本是容積的單位,一龠有1200粒黍,10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容積和重量不但都是以黍為最小的基準單位,也同樣以「石」為最高的單位。

班固以1龠的重量相當於12銖來計算,是為了要說明「兩」這個單位的由來,「兩」就是「兩龠」的意思。所以一兩就是24銖,而一龠相當於「半兩」。

這裡先不管一銖到底有多少粒黍,我們言歸正傳,回到《易經》的問題。

根據〈律曆志〉,重量單位的這些進位數字,可都是有深奧的涵義的。以下是這些進位制的摘要,以及其簡單的象徵:

  • 1銖 = 100黍(1龠= 1200黍 = 12銖)
  • 1兩 = 24銖(兩,兩龠也。24,象二十四節氣)
  • 1斤 = 16兩 = 384 銖(16象徵四時乘四方,384象徵《周易》有 384爻)
  • 1鈞 = 30斤 = 480兩 = 11520 銖(30,一月之象。480,六旬行八節之象。11520,當萬物之數,《易經》64卦之策)本文取自易學網
  • 1 石= 4 鈞 =120 斤 = 1920 兩 = 46080 銖(4,四時之象。120, 12月之象。1920,象陰陽之數。 46080 = 4 x 11520,萬物歷四時之象)

 

五權制的象數易理

顯然,「五權」制度的進位數字之所以這麼奇特,是為效法天地宇宙的變化,而且可對應到《易經》的象數。而關於這段的《易經》象數,又與大衍揲蓍法有關。

關於大衍揲蓍法:易經卜卦的原點:大衍之數揲卦法

大衍揲蓍法的基礎步驟還有象數原理主要記載在《繫辭傳》的〈大衍章〉。不過〈大衍章〉今傳有兩個版本,一是比較原始的版本,以孔穎達《周易正義》為代表。另一版本是朱熹依據〈律曆志〉對該章進行過調整與重新編排,此版比較能夠與〈律曆志〉內容進行比對,所以這裡辜且引用朱熹版: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以上〈大衍章〉內容,講的是《周易》的揲蓍法,每個步驟,每個數據,都有他的象徵。

接著,可以好好解讀〈律曆志〉的「權衡」制度中,與《易經》象數有關的數字了:

十八變而成卦:〈律曆志〉提到:「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這個「十八」在權衡制裡究竟指的是什麼其實很有問題。孟康註解說:「忖,度也,度其義有十八也。黃鐘、龠、銖、兩、鈞、斤、石凡七,與下十一象為十八也。」「下十一象」其實很不好計算,試著用很多種方式來計算,是的確可弄出個十一項,但其實也可以不是十一項。可見這十八的數字是為了穿鑿附會而穿鑿附會。但就《周易》揲蓍法來說,〈大衍章〉說:「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十八變而成卦」指的是每個卦的成卦過程都要歷經十八變。三次變化會成一爻。一卦有六爻,因此就有十八變。所謂的「一變」,則是歷經「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即「四營」的操作程序。「四營而成易」的「易」就是變。本文取自易學網

一兩二十四銖:二十四象徵的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其實也可對應到易卦。在漢代的卦氣理論中,對應到的是震、離、兌、坎四正卦的二十四爻。詳情可參考六日七分圖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一斤16兩,一兩24銖,所以一斤就有 16 x 24 = 384銖。象徵的是《易經》上下二篇的 384爻: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有 64 卦x 6爻/卦 = 384爻 = 一斤的銖數。

鈞者,均也,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一鈞 = 30 斤 = 30 x 384銖 = 11520銖。我們常說「萬物」「萬物」,其實是源自於 11520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有什麼神奇密碼?是的!《易經》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所組成,整部《易經》就是象徵著這個宇宙。而《易經》上下經六十四卦總計就是 11520策! 11520這個數字取它的整數大概是「萬」,所以就用「萬物」來指稱世間所有一切事物的總稱。這也是《繫辭傳》說的「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至於11520策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詳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這裡只簡單速算:易經有 384爻,陽爻和陰爻各 (384/2) = 192。陽爻數為九,陰爻數為六。根據揲蓍法,每個數都有四策,陽爻九數為 36策,陰爻六數為 24策:192 x (36+24)= 11520策。

至於有學者在嘲諷「萬物」的說法,說世間品物怎麼可能只有一萬?這一萬是怎麼算的?這是不懂《易經》的象徵系統才會有的看法。萬只是種象徵性的說法,世間品物當然不只萬。若要真實去計算,恐怕億萬都不只,甚至會是天文數字。

千九百二十兩者,陰陽之數也:1920這個數字指的是一石有 1920兩。這怎麼會是陰陽之數呢?《易經》六十四卦有 384爻,384/2 = 192,所以陽爻和陰爻都各有 192。有人可能會反對:「他是說1920,不是192。」我的回答:他就跟你擺明這只是一種大略的象徵了!你這麼認真幹什麼。就像他前面說:「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一石有4鈞,一鈞有 30斤,所以一石就是 120斤,他說這120斤象徵的是12月。所以 1920 象徵 192 爻不是剛剛好。

其他的數字象徵,像:四為四時,十六為四時乘四方(4 x 4 = 16),三十是一個月等等的,應該都很簡單,再說明的話就是污辱讀者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