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宮四世卦,消息三月〉
革。
【注】𨔵上之初,與蒙旁通。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故謂之革。
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注】二體离,离象就已,為已日。孚謂五,三以言就五。乃者難也,故已日乃孚。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已成旣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矣。與乾彖同義。
【疏】
𨔵上至之革:此虞、鄭義也。卦自𨔵來,𨔵上九來之初,旁通蒙也。九四有孚改命吉,此卦以四變改命為吉,故云革,改也。息,長也,謂水火相長而更用事也。此卦之取義有四焉:水火相息,四時更代。《彖辭》:「天地革而四時成」,《象》辭治歷明時,一也。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亦謂之革。《彖辭》:「湯武革命」,二也。《鴻範》曰:「從革作辛。」馬融彼注云:「金之性從火而更可銷鑠也。」兌金离火,兌從离而革,三也。鳥獸之毛四時更易,故《說文》解革字義云:「獸皮治,去其毛。」初曰「鞏用黃牛之革」,五上虎變豹變,四也。卦象兼此四義,故云革也。
二體至同義:此虞義也。二體离為日,晦夕朔旦,坎象就戊,日中則离,离象就巳,故為巳日。陽在二,五稱孚,故孚謂五。三革,言三就有孚,故以言就五。二正應五,三孚于五,故巳日乃孚。六爻唯四當革,初曰「鞏用黃牛之革」,《象》曰:「不可以有為也。」二曰:「巳日乃革。」乃者難也。宣八年《公羊傳》文。難者重難,言尚未可以革也。三以言就五,人事應而天命未改,必至四而後改命吉,成既濟定也。乾道變化,乾坤元也。變化,亨也。各正性命,貞也。保合大和,利也。四革之正,故元亨利貞悔亡矣。《乾.文言》曰:「乾道乃革」,謂四體革,乾元用九,故云同義也。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注】鞏,固也。蒙坤為黃牛,艮皮為革。得位无應,未可以動,故鞏用黃牛之革。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注】二體离為巳,故巳日乃革之。四動二應五,故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貞厲。
【注】應在上而隔于四,故征凶。動而失正,故貞厲。
革言三就,有孚。
【注】蒙震為言,歷三爻,故革言三就。五坎為孚,故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注】革而當,其悔乃亡。巽為命,四動五坎改巽,故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注】乾為大人,謂五也。蒙坤為虎變,四已之正,故未占有孚。陸氏謂:兌為虎。
上六,君子豹變。
【注】陰得位為君子,蒙艮為豹,從乾而更,故君子豹變。陸氏謂:兌之陽爻稱虎,陰爻稱豹。
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注】面謂上,𨔵初為小人,之上得正,順以從五,故革面。應在三四,未變,故征凶。上得位,故居貞吉。蒙艮為居也
【疏】
鞏固至之革:鞏,固,《釋詁》文。坤為黃,又為子母牛,故為黃牛。艮為膚,故艮皮為革。九居初得位,與四敵應,故无應。六爻唯四當革,所謂革而當,其悔乃亡。四不變,故初未可以動。守之宜固,故鞏用黃牛之革也。此兼虞干義。
二體至无咎:二體离,离象就巳,故离為巳。乃者難也,故巳日乃革之。四革之正,二正應五,故征吉无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明四已正,二得往應五也。
應在至貞厲:三正應上,為四所隔。四在离為惡人,故征凶。三逼于四,動而失正,故貞厲也。
蒙震至有孚:革道成于四,自初至三,歷三爻,故革言三就,謂就五也。陽在二,五稱孚,五坎為孚,故有孚。尋六二「巳日乃革之」,二正應五,五為天,順乎天也。九三革言三就,三于三才為人道,應乎人也。二天應至而人事未盡,三人事至而天命未改,故《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言尚未可以革也。
革而至命吉:此虞義也。《彖傳》:「革而當,其悔乃亡。」謂四也。有孚謂五。四體巽,四動成坎,巽體壞,故五坎改巽。巽為命,故改命吉。
乾為至為虎:乾二五稱大人,五為大人。二升坤,五亦為大人,故乾為大人,謂五也。坤為虎刑,故蒙坤為虎變,變謂毛希革而易新。四動改命,其命維新,故五虎變也。五本坎也,四動,坎為孚,故未占有孚。此兼虞義。陸績以兌西方為白虎,五體兌,故虎變,與虞義不同。
陰得至稱豹:《乾鑿度》曰:「一聖,二庸,三君子,四庸,五聖,六庸,七小人,八君子,九小人,十君子,十一小人,十二君子。」鄭彼注云:「陽得正為聖人,失正為庸人;陰失正為小人,得正為君子。」若然:一聖,復也,得正,故曰聖人。《乾鑿度》云:「正陽在下為聖人」是也。二庸,臨也,失正,故曰庸人。三君子,泰也,當云聖人,而稱君子者,三正而不中,故稱君子。泰君子道長,謂三也。四庸,大壯也,失正,故曰庸人。五聖,夬也,得正,故曰聖人。六庸,乾也,失正,故曰庸人。七小人,遘也,失正,故曰小人。八君子,𨔵也,得正,故曰君子。九小人,否也,失正,故曰小人。否小人道長,謂三也。十君子,觀也,得正,故曰君子。十一小人,剝也,失正,故曰小人。十二君子,坤也,得正,故曰君子。革上六,陰得正,故為君子。蒙艮為豹,從乾而更,故君子豹變,此虞義也。艮為黔喙之屬,故為豹。蒙體艮,革互乾,故從乾而更,有豹變之象。陸績以虎豹皆為兌,陽大稱虎,陰小稱豹,云:「豹虎類而小者也。」五陽爻,故為虎;上陰爻,故為豹。君子小于大人,故五稱虎,上稱豹也。
面謂至居也:面為上,易例也。卦自𨔵來,𨔵初失正,故為小人。初之上得正,陰順于陽,故順以從五。𨔵上變,故革面也。上應在三,三爻辭:「征凶」,謂四未變也。六以陰居上,故居貞吉。若然,三得正而貞厲者,近于四而不相得也。上得正而吉者,四已之正,革道至上而成,故稱吉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