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謙
䷎〈艮下坤上〉謙
謙,亨,君子有終。
【義曰】按《序卦》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者,卑退而不自驕盈之謂也。以二體言之,則艮下剛而止也,坤上柔而順也。大凡內剛止而外不柔順,則失于亢。外柔順而內不剛止,則近于佞。剛也柔也,內外相稱,此盡其所以為謙之道也。既盡其謙,則是无不濟而亨通也。君子有終者,終謂終身踐履而不變也。夫用謙之道,貴在久而行之。若夫小人,亦有時而用謙,但不能終久由之,故朝行而夕或改矣。唯君子則能先明其性,平其心,發之于外,則皆恭敬之道,故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終身而行之,无有改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義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者,此釋所以得謙亨之道也。夫天體雖高,以其能降下其氣而生萬物,是得其謙而道益光明也。地以其卑,故其氣得以上升相濟,以成萬物。夫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相交,而能生成萬物,是得謙亨之義也。以天地至大,尚以謙而後亨,況于人乎?天道虧盈而益謙者,此以下廣言謙之義也。虧,損也。益,增也。夫天之為道,盈滿者虧損之,謙順者增益之。至如日中則昃,月盈則蝕,皆其類也。地道變盈而流謙者,變,變易也。流,流布也。至如水既盈滿,則必決泄而虧散之。其卑下者,則流布而增盈之,此其類也。鬼神害盈而福謙者,害,謂禍害之也。福,謂福慶之也。鬼神者,天地之用也。有盈滿者,則從而禍害之。有謙損者,則從而福慶之。人道惡盈而好謙者,人之為道,有驕淫者,眾共惡之。有謙退者,眾共好之。以天地鬼神之為道,或虧變禍害其盈者,而益流福慶其謙者,其在于人者可知矣。謙尊而光者,以尊上而言之,若天子諸侯及為人父為人兄,凡在人上者,苟能好謙,則其德愈尊而光大矣。卑而不可踰者,卑者,以爵言之,士也。以人言之,庶民也。及為子為弟,凡在人下者,若能益尚謙退,則雖在卑下,亦眾人所不能踰越也。君子之終也者,言上之所行,終身由之而不變者,唯君子為能然也。此聖人舉之以結上文耳。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義曰】山體本高,地體本卑,今山居地之中,是抑高舉下之義,而得謙之象也。君子假借其象,言物有多者減而裒聚之,少者增益之,稱其物之多少,而均平其施與,是亦抑高舉下之義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義曰】初六以謙巽而居一卦之下,是其謙而又謙者也。夫謙謙之道,小人所不能為,唯君子則能行之。故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者,夫君子持身卑退,恭敬之心發于內,則謙謙之道形于外,故眾心皆歸,而萬民皆服。民眾既歸,則雖有大險大難,用是而涉之,无有不濟。況于平易常處之時,獲其吉也可知矣。《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者,牧,養也,守也。言大人君子所以謙而又謙者,蓋內明其性,外篤其敬,以卑而自守故也。
六二,鳴謙,貞吉。《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義曰】鳴者,聲聞流傳于外也。夫六二居卦之中,以陰居陰,是君子履中居正,積柔順而行其謙,故聲聞流于人也。貞吉者,言六二以謙退之聲聞于人,是得正道之吉也。《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者,此言君子所作所為,皆得諸心,然後發之于外,則无不中于道也。故此謙謙皆由中心得之,以至于聲聞流傳于人,而獲至正之吉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義曰】勞謙者,言勤勞于謙也。九三以陽居陽,為下卦之長,眾陰所歸,而其位至重,故上則謙以奉于君,下則謙以治于民,勤勤不已,无有厭斁之心,是謂勞謙者也。君子有終者,言君子唯以行道為己樂,不以用謙為己勞,故終身行之而不變,所以得其吉也。《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者,言君子之人,勤勞而行謙,則為萬民之所服,而眾心之所歸。且凡人能謙者,天地鬼神尚且祐助而福慶之,則民之服從也可知矣。
六四:无不利,撝謙。《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義曰】撝謂指揮之間,皆謙也。夫大有之四,處君臣之間,故聖人戒之,言匪其彭,然後得无咎,以其以陽而居陰也。此謙之四,亦在君臣之間,乃言无不利撝謙者,以其以陰居陰,履得其正故也。何則?凡朝廷之間,必得正人端士以贊佐其君,則為治于天下,无所不利也。今六四以至柔之質而居柔位,是至正之人也。以至正之人,而上近于六五之君,下比于九三之臣,而盡謙巽之道以承接之,故進退俯仰以至指揮之間,皆得用謙之道,而无有不利也。《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者,言六四所以然者,由履于正位,不違逆其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義曰】以,用也。六五以柔順居至尊之位,是能執柔以治人,居謙以遇物,故不待富盛而能用其鄰也。以天子言之,則能用其四夷與天下諸侯。以諸侯言之,則能用其鄰國也。利用侵伐,无不利者,言六五以柔德化治天下,而能用其鄰。當此之時,苟有不庭不軌之人,則是不率仁人之教,而天下共棄之。人乘天下共棄之心而伐之,无所不利。夫堯舜以至仁率天下,然尚有三苗之征,則其他可知矣。但聖人在上,有叛逆之人,則眾所共怒也。以至仁而侵伐之,无有不利也。然先聖于此特言侵伐者,蓋有意于勸耳。何則?夫人君之治天下,必恩威兼用,然後可濟。今當謙之時,不可純用于謙,其有不庭不軌,必以侵伐而克之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義曰】上六居上卦之極,謙道已得,而處于无位。然本以其行謙,故亦有聲名流傳于外,故曰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者,言上六雖行謙,而聲名既著矣。然而居无位之地,无功實之效,故但可行師征己之邑國而已。是其功未能及遠,不若六五之用侵伐而无所不利也。《象》曰鳴謙,志未得也者,按六二亦言鳴謙,而《象》曰中心得也,此言志未得者,蓋六二當人臣之位,居中履正,以此而行謙,故得吉也。今上六雖有謙巽之聲聞于外,然居无位之地,雖欲立功立事于天下,其志未有所得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