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先天卦和數字卦是先內卦還是先外卦?

Jack 發表於

 

我在教梅花易數時經常碰到有人問一個問題:算卦時先產生下卦還是上卦?

梅花易的算卦法可參考這篇文章,或者自行研究《梅花易數》這本書的占例原文。要更深入的研究,則可參考《梅花易彙通》及《梅花易源始》(電子書)這兩本書。這裡只談先天卦的大致方法與觀念。

梅花易的起卦法分兩大類:一是「先天數」起卦法,我將他簡稱「先天卦」,此法先取數,再將數字轉為卦,所謂「先有數,再有象」。二是「後天數」,主要是利用物象與八卦後天方位算卦,在最後取變爻階段才將卦象轉為數,所謂「先有象,再有數」。一般人所熟知而較為常用的,是先天數。

梅花易先天數大概是這樣:隨機取得三個數,例如,你用米的話就是米卦,分三次分別抓出一撮米數數,即可得三個數。然後利用先天八卦數,將這三個數變為卦。第一個數作上卦,第二個作下卦,第三個數作變爻。或者,也可以只取兩個數,第三個數則是將兩數加起來,再加上起卦當下的時間數。

所謂的先天八卦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果得到的數大於八,就除以八取餘數,若整除則是取八。變爻(第三個數)則是除以六,整除則當作六。

如,得到 9, 13, 20三個數。9-8=1,乾作上卦。13-8 = 5,巽作下卦。得卦天風姤。20是變爻,要除以 6取餘數。20 ÷ 6 = 3...2,變爻在2,所以這一卦是姤之遯,即姤卦九二爻變。

不過,先天卦的原始算卦法,其實是要有事變作為觸機。嚴格來說,米卦、數字卦這種拿著問題去起卦的用法,並不符合梅花易的起卦時機。這都是後人利用梅花易先天卦的便利,來替代周易繁複的揲蓍演卦。所以以下再舉一個比較符合梅花易的例子。

中午鄰居敲門,敲了三聲,又敲五聲。三為離卦作上卦,五為巽作下卦。 3 + 5 +7(午時)= 15,15÷ 6 = 2...3。所以這一卦是火風鼎卦第三爻變。

以上大致上是梅花易先天數的標準起卦法之一。注意,是之一。因先天卦其實有很多種的變異形態。

但偶爾會有人拿著外面某知名大學教授的所謂「數字卦」算卦法來踢我館,說我教的是錯的。

然後網路上討論區也偶有人會感到混亂,說這種用數字算卦的方法,究竟第一個數是上卦還是下卦?

坊間所謂的「數字卦」算卦法其實是源自梅花易的先天卦。這裡要注意的是,這與我平常所說的「數字卦」並不一樣。一般我在說「數字卦」,指的是考古上的易卦,上古畫卦是用數字符號,不是現代的陰(- -)陽(—)符號,這種以數字符號來畫的卦,稱「數字卦」。但這裡談的,坊間的所謂「數字卦」,指的是直接取數來算卦的取卦法。

這種「數字卦」其實源自梅花易,不知何時何人開始,當代坊間很多易師將這套方法改為第一個數為下卦,第二數為上卦。

往上溯源,比較早用此法的,大概就是來自日本的高島吞象。他的略筮法同樣用五十根蓍策,但並不揲蓍衍卦。他設計的一些奇奇怪怪儀式就不說了,只說他的基本取卦法(其實仔細一看,他的儀式設計有點像下面的〈筮竹籤法〉)。他利用這五十根蓍草取三次的數,基本方法和我們前面談到的米卦是一樣的。然後第一數用作內卦(下卦),第二數用作外卦(上卦),第三數用作變爻。

另外,坊間有一本算命書,名為《文王課秘傳》,又名《卜易》(可在維基媒體下載 PDF版),裡面提到幾種起卦法,也都是先取內卦,再取外卦。

先前我設計的米卦,建議取三個數,或者第三數由前兩數相加再加時間數。而《卜易》的〈字畫數法〉和〈米數法〉都只取兩數。變爻則是將兩數相加,未加時間數。這算是梅花易的退化。梅花易發展早期也是這樣,但到後來則強調要加時,有其道理,加時間數可以讓變爻有足夠的變化。若不加時,變爻的變化將會出問題。詳論可參考《梅花易源始》一書中的說明。

另外,梅花易的先天數,實際上第三數都不是從事變中取數而得。他可能只取一個數,或兩個數,然後再變出其他數。所以,經典的梅花易,其實第三個數主要還是利用「時間」作為變數而得的。我們將他改為米卦時,第三數另外再去抓取,其實更符合數理,也不會有加不加時的問題。

《卜易》這本書不知何人何時所作,但觀其風格與方法,比較像是明清之際以後的東西。很可能高島吞象的略筮法就源自這裡,或者其他類似的書。

這種書,大致上都是江湖數術的集成。明清之後很多,很難一一列舉,誰先誰後也不好說。要找到另一本然後說比這本還早,應該並不難。

大致上,其法也難論對錯,總之,就是有人走江湖是這麼用的,然後被收錄進來了。其實《梅花易數》也是這樣的書,只是比較早一些,大概在元末明初,但絕對不是邵雍所作,也與邵雍無關。邵雍只是被拿來當唬人的幌子。或許《梅花易數》的先天卦有他更早的源頭,只是還未被找到。但是以目前能夠找到的古藉,用先天卦數來起卦的,這本書算是最早的。若易友還有發現更早的,也歡迎告訴我。

再回到坊間名師如何解說這個問題?

據我所知,名師會用揲蓍演卦的原理跟學生說,易卦的成卦法就是要由內到外,所以用數字起卦時,第一個數一定要用作內卦,第二個數才是外卦。反過來是錯的。「略筮法」的名稱,就可看到這種論調的影子。

梅花易又稱「心易」,之所以稱心易,是因為從起卦到占卦,全存乎一心。因此在技法上要求簡單便利,其成卦法設計也是很自然地與觀象邏輯一致。因此用上卦到下卦的背誦口訣在成卦。

關於二體卦看卦、畫卦該是由上往下,還是由下往上,可再參考這篇文章:【易經543】為什麼易經卦象是由下往上畫?

而被改造用於《周易》揲蓍法之替代法之後,為保留其由內至外的成卦法,變成了先內卦,後外卦,雖然有點彆扭,但也讓人感覺較有儀式感,看看略筮法的儀式就可知。

算卦法本身就是與時俱變的,演變到當代有太多種變型,只要符合數理,都可用,無關對錯。所以,這單純是一個選擇問題。但絕對不要去相信江湖術士瞎掰什麼「高人」祕傳的說法。你愛怎麼用就怎麼用,不要拿著「高人」來騙人,然後說別人是錯的。我沒說你招搖撞騙已經很客氣了。

但若要我選擇,我會選擇比較有經典依據的,這樣比較不會有爭議。

然後,既然要講究,那就乖乖回去用揲蓍法,一爻一爻慢慢由內到外衍算出來。不要貪圖方便用著元明之後才有的先天卦,又不依先天卦的經典用法,然後還跟我談著揲蓍的衍卦原理,說先天卦的經典用法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