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占筮書》原名《春秋卜筮》,清代毛奇齡撰,主要收錄與解析春秋占例。另外,漢晉一些符合《周易》古法的占筮例,亦收錄其中。
毛奇齡的易學相關著作另有《仲氏易》及《推易始末》。《仲氏易》是毛奇齡以他的兄長遺著重新編寫而成,《推易始末》則是《仲氏易》中「移易」的進一步發揮。所謂「移易」,其實就是易學上的「卦變」。另有一本以毛奇齡為名的書《易小帖》,並不是毛奇齡所作,而是他的門人將其言論整理而成,當中還穿插一些門人的意見。
記載於《左傳》及《國語》中的《周易》占筮故事,是研究《周易》占筮法的最基礎與寶貴資料。然而,古代易學家著書討論這些占例的並不多,明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也有這些卦例的探索。
《春秋占筮書》雖然旨在恢復《周易》古法,然而卻使用到太多的後出觀念與技法。諸如五行生剋、覆象這些原始《周易》中所沒有的原則毛奇齡大量採用,甚至連「震仰盂,艮覆碗」的八卦卦歌都用上。另一特色則是以「推易」法來占解,其所謂「推易」又稱「移易」,即漢易中的「卦變」,但毛奇齡有自己的一套卦變。
卦變經常被歸類為漢易,在李鼎祚《周易集解》中虞翻使用最多,但未給予特殊的名稱。因為王弼易的盛行,而在易學史上消失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宋朝才重新出現。但是卦變之變法,各家說法不同。細究之,卦變實源自《彖傳》,北宋的易學家也經常在賁卦的《彖傳》注中討論此問題。關於卦變,詳論可參考《易經真八卦》的〈卦變〉一節。
從《彖傳》來追本溯源可發現,卦變只出現於二陽四陰或二陰四陽,以及三陽三陰與三陰三陽的卦。但毛奇齡經常用於一陽五陰以及一陰五陽的卦,而且還經常搭配覆象,也就是將卦顛倒過來看,如屯視為蒙,需視為訟,毛奇齡並以「轉易」或「倒易」稱呼覆象。
覆象不可能出現於上古易象,從古代以數字卦的畫卦法就可知。而且在春秋卦例中,實際詳究太卜之遺法,也未見此法。
毛奇齡易學的另一問題是,很愛巧立名目,如〈序〉文中他就這麼說:
予作《仲氏易》,就五易以衍三易:曰變易,曰交易,曰反易,曰對易,曰移易。且作《推易始末》,立十筮以括九筮:曰名,曰義,曰象,曰方位,曰次第順逆,曰大小體,曰互體,曰時日氣,曰數目,曰乘承敵應。及書成,而易義明,即占易之法亦與之俱明。
再如,《周易》成卦的表達法,春秋卦例大致如此:若無變爻則稱「遇某卦」,如「遇蠱」、「遇復」。若有變爻,則會用「之」字來表達,如「遇屯之比」,「遇困之大過」。但多變爻情況則比較沒有標準的表達方式,例如「艮之隨」為五個變爻,稱「艮之八」。在有變爻的情況下,易學上的一般說法,則會分「本卦」與「之卦」,如「屯之比」是以屯為本卦,比為之卦。在《國語》中則有稱「得」不稱「遇」者,如重耳親筮得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重耳之歸「得泰之八」。
但毛奇齡有他自己一套稱呼法:「專卦」,即無變爻的情況,如「遇復」,復即專卦。「兼卦」,即有變爻的情況,兩卦合觀。如「觀之否」,兩卦合觀為兼卦。分而觀之則有「遇卦」與「之卦」,「遇卦」即一般所稱的「本卦」,但「遇卦」的稱呼實在不洽當,因春秋卦例稱「遇」何卦時,若是有變爻,實是兩卦合觀之稱,並非單指本卦。
這些名目不見得就是毛奇齡的獨創或發明,多數已有前人在用。但無論如何,名目眾多的結果,讓他的易學也變得繁瑣而難懂,其註解經常因此顯得迂迴而牽強。
總體來看,《春秋占筮書》比較像是毛奇齡自己易學的試煉場,多數都是以他自己的易學方法在解釋卦象與占辭,反而對於太卜筮史的占斷本身沒有什麼深入的探索,對於春秋古法多數沾不上邊。很多情況,根本沒在理會卜官史官說了什麼,用了什麼占斷技術。這方面,倒是日本谷川順的《左國易一家言》表現較佳。
如果習易者的學習目標只在占筮技法,並不在意所用是否為古法,那麼《春秋占筮書》算得上是一本演示占筮技法的好書;但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東周古占法,那麼此書受到太多後出觀念的污染,習易者當明辨慎思之。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