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s
您好,
關於變爻,有很多的方法去找爻辭,可否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朱熹的方法加以整理及簡化如下:
- 六爻都未變:以本卦卦辭為斷。
-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為斷。
- 二爻變,以本卦變爻的上爻為斷。變爻的下爻可做為參考。
- 三爻變,以變卦的卦辭為斷;本卦卦辭可當參考。
- 四爻變,以變卦不變的二爻中的下爻為斷,上爻可做為參考。
- 五爻變,以變卦不變的那一爻為斷。
在南老的的易經雜說中也提到變爻的說法如下,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動,以動爻之爻辭斷之。
兩爻動者,則取陰爻之爻辭以為斷,蓋以「陽主過去,陰主未來」故也。如天風姤卦,初六、九五兩爻皆動,則以初六爻斷之,九五爻為輔助之斷,「陽主過去,陰主未來」,其中大有學問。
所動的兩爻如果同是陽爻或陰爻,則取上動之爻斷之,如囗既濟卦,初九、九五兩爻皆動,則以九五爻的爻辭為斷。
三爻動者,以所動三爻的中間一爻之爻辭為斷,如囗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動,則取九四爻的爻辭為斷。
四爻動者,以下靜之爻辭斷之,如囗火水未濟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動,則以初六囗的爻辭斷之,如囗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動,則取九二爻的爻辭斷之。
五多動者,取靜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皆動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辭斷之,如囗乾卦六爻皆動,則為群龍無首,吉。 六爻皆變,乾坤二卦時分別採用「用九」及「用六」;其餘六十二卦則以變卦為斷。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朱熹只是較為折中的
的確沒有一個標準。其中紛岐比你所舉的還嚴重。例如,程迥又有和你所舉的全都不一樣的解法。
但綜觀各種解法,個人認為朱熹的算是較為折中而可取的。
然而我所主張的斷法也並不是完全朱熹原意,而是放入了個人的一些見解而加以修改。
但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宋儒也是採諸戰國、春秋等零星的古斷例來推斷的。
所以重點在於你對於其中法則有怎樣的認識,然後認同怎樣的一套邏輯,行之亦覺得合理而好用。
易經是一套活的典籍,「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繫辭上),「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繫辭下)。
也因此,在學易的這條路上,我最不願講的就是諸如「你這麼解卦是錯的」,反而比較喜歡講「你這麼解不錯」。正因為每人所學所體悟都不不同,也都有自己的路徑,我想這是比較重要的。
請問暗動算動爻嗎?
老師您好,
想請問有時候會遇到暗動的狀況,請問那樣也算動爻嗎?例如有三個動爻+一個暗動,這樣要以四個變爻去解嗎?
另外想請問老師,解掛時,有需要參考原來的卦辭+變爻的卦辭作為整體事件的參考嗎?因為印象中好像看過有些人先以原卦掛意當作事件背景,再用變爻的爻辭當作事件推演... 不曉得這樣的解法準確度高嗎?
先謝謝老師了!
南懷瑾《易經雜說》補遺
手邊剛好有《易經雜說》一書,對本篇內文講到斷卦部份進行一點補充。
「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動,以動爻之爻辭斷之。
兩爻動者,則取陰爻之爻辭以為斷,蓋以「陽主過去,陰主未來」故也。如天風姤卦,初六、九五兩爻皆動,則以初六爻斷之,九五爻為輔助之斷,「陽主過去,陰主未來」,其中大有學問。
所動的兩爻如果同是陽爻或陰爻,則取上動之爻斷之,如既濟卦,初九、九五兩爻皆動,則以九五爻的爻辭為斷。
三爻動者,以所動三爻的中間一爻之爻辭為斷,如(乾)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動,則取九四爻的爻辭為斷。
四爻動者,以下靜之爻辭斷之,如火水未濟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動,則以初六爻的爻辭斷之,如(火水未繼卦)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動,則取九二爻的爻辭斷之。
五爻動者,取靜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皆動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辭斷之,如乾卦六爻皆動,則為群龍無首,吉。
乾坤兩卦外其餘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動,則以變(疑為「前」)卦的彖辭斷之,如天風姤卦六爻皆動,則以乾卦的彖辭斷之,因為姤卦是自乾卦變來,姤卦是在八宮卦的乾宮之中。
」
來源:《易經雜說》,老古出版社(台灣)2017年5月二版四十四刷,頁81~82。
關於六爻皆動時的斷卦方法,手邊有的書一段話裡面就出現兩種斷卦方法:
然依前後文意來看,應以「以前卦彖辭為斷」為南懷瑾先生的本意。
而前卦查詢則要依〈分宮卦象次序〉(點我)檢索卦的變向找出前卦彖辭為斷。
以上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