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否
䷋〈坤下乾上〉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義曰】按《序卦》云:物不可以終泰,故受之以否。否者,閉塞之道也。天地相交,陰陽相接,則萬物得其亨通而繁盛,故曰泰。泰者,通也。物不可終通,故天地各復其本。而陰陽不相交,則萬物皆閉塞而不生,此否之道也。否之匪人者,匪,非也。言天地不交,萬物不生而否塞,此非所謂人之常道也。夫君必以至誠接于臣,臣必以至忠奉于君,則天下可以獲安也。今否之時,君臣不交,而物不得其所,是非人之常道也。何則?夫人情莫不欲安欲逸,欲富欲壽。否之時,則不得其安,不得其逸,不得其富,不得其壽,是豈人之常道乎?不利君子貞者,夫否之時,天地不相交,君臣不相接,小人見用而其道長。小人之道長,則讒疾于君子。為君子者,苟欲以正道而行,則必為小人之所害。故韜晦道德,卷懷仁義,退而自處,不露其正則可也。大往小來者,陽德至大,陰德至小。今否之時,陽之大德往居于外,陰之小德來處于內。往者屈之,來者伸之。猶君子往屈于巖穴,小人來居于朝廷,則否道所以致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義曰】言否之所以非人常道,而不利君子貞者,由天地各復其所,二氣不相交,而萬物不得其亨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者,上,君也。下,臣也。君不以禮敬接于臣,臣不以忠節事其君。禮敬忠義之情不交,則君臣之道塞。君臣之道塞,則天下之諸侯從而亂,所以邦國將至于傾覆矣。內陰而外陽者,內者,親也。外者,疎也。陰為小人,陽為君子。親小人而疎君子,此所以成否道也。內柔而外剛者,此小人之體也。內而柔,則陰賊殘害。外而剛,則狠僻凌暴。故語曰,色厲而內荏。厲,嚴厲也。荏,柔荏也。外有嚴厲之色,內有柔荏之心,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者,由其內小人而親信之,外君子而疎遠之,是以小人之道日以長,君子之道日以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義曰】言君子于此天地不交,賢人道塞之時,則當韜光遁迹,以全身遠害,不可與小人並立。若與小人並立,則必見害而召禍也。故但守儉素之德,不憫貧賤,以避小人讒疾之患耳。如不得已而仕,則不可居重位,享重祿,以榮其身,第可全已遠害而已。故君子陽陽之詩曰,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言周之衰,君子遭是時者,相招為祿仕,但為一伶官之賤職,以全身遠害而已矣。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義曰】泰之初,是君子道長之時,可以進用于朝廷,是以連引其類而進之。故其爻辭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今否之初,是小人道長,君子不可用之時也。時既不可用,則必引類而退,守以正道,不可求進,然後得其吉而獲亨也。《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者。夫君子之志,未嘗不在致君澤民也。雖當此否塞之時,引退守正,不苟務其進,俟時而後動者,蓋亦志在致君澤民而已。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義曰】六二居否之時,小人而見用者也。然而以陰居陰,處得中正,是于小人之中,能包其柔順便佞之心,以奉承于上,是以小人而得小人之吉者也。大人否亨者,若大德大才之人則不然。居是時也,以其道塞而不通,故能以正自守,韜藏其仁義,卷懷其道德,不為世俗之所變,而不雜于小人之中。于否之世,行否之中道,所以全身遠害也。中庸曰,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无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蓋否之時,不可進用,但以義而自處,全身遠害而已。中庸又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言大人君子,于否之時,行否之道,所以亨也。故曰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者,言大人君子,其時雖否,然能以道自處,以正自守,不與小人雜,是不亂其群類也。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義曰】六二雖以小人之道用于時,猶且不失其中,承事其上而得其吉也。今此六三位既過中,履復失正,小人之道愈深,但包其羞恥,苟容其身而已,故曰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者,蓋言六三于小人之中最為甚者,言其所處之位不當故也。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義曰】有命,謂九四有命于初也。疇,類也。離,附也。祉,福也。夫否塞之時,不可有命于其人,蓋小人眾多也。然此九四乃有所命者,以其有剛明勤儉之德,所應在初耳。何則?初六居否之時,以道不行于天下,故不苟進,引類而退,存心在君,蓋守道之君子也。今九四有命焉,所以為无咎也。然以君子而應君子,不唯已得无咎,使其疇類亦得附離于福祉也,故曰有命无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者,蓋九四以正而見命于初,以至同有其福祉,是己之志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義曰】休,息也。夫以柔順之道,婉遜以承其上,而獲小人之吉者,六二是也。以剛健中正之德,而履至尊之位,憂天下之所宜憂,泰天下之所未泰,消去天下之小人,而休息天下之否道者,惟九五大人行之而獲吉也。故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者,桑之為物,其根榦皆相迫結而堅固者也。苞,即叢生也。夫以大人之德,能消天下之否而反于泰。雖然,且當常謂危亡之在前,不敢遑安,而曰其亡矣,其亡矣。如此之戒,則社稷磐固,如繫于苞桑之上而不可拔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義曰】傾,覆也,圯也。夫否極則泰,剝極則復,未濟終之于既濟,此易之常道也。在《繫辭》則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又揚子曰,陰不極則陽不生,亂不極則治不成。皆變易之常道也。今上九居卦之極,則必傾去其否,而反之于泰,可以獲其亨通也。故曰傾否,先否後喜者,此言否之道,始則六二包承而大人否,九五休否而有大人吉,至此上九則否傾而之泰,是先否後喜之驗也。《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者,言何可常若此之否也。然聖人言之,繫乎勸戒也。泰之時,慮其恃安而過極,故九三則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至上六則曰,城復于隍。皆所以存戒之之意也。今否之時,又慮其躓跋而不進,故九五言休否,大人吉。至此上九則言傾否,先否後喜,亦存勸之之意也。此皆極言人事之道,而明易之深旨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