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易緯乾鑿度卷上
漢 鄭康成注
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為道徳苞籥。
管,統也。徳者得也,道者理也,籥者要也。言易道,統此三事,故能成天下之道徳,故云包道之要鑰也。
○ 按:「為道徳」三字明錢叔寶本作「徳為道」。
易者以言其徳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
俲易無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
光明四通,俲易立節。
俲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
○ 按:俲字錢本正文及注並作佼。
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曆調列,五緯順軌。
五緯,五星也。
四時和粟孳結。
孳,育也。結,成也。
四瀆通情,優游信潔。
水有信而清潔
○ 按:瀆字原本誤作時,今從錢本。
根著浮流。
根著者,草木也。浮流者,人兼鳥獸也。
氣更相實。
此皆言易道無為,故天地萬物各得以自通也。
虛無感動,清淨炤哲。
炤,明也。夫惟虛無也,故能感天下之動。惟清淨也,故能炤天下之明。
移物致耀,至誠專密。
移,動也。天確爾至誠,故物得以自動,寂然皆專宻,故物得以自專也。
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未始有得,夫何失哉。
變易也者,其氣也。
按:其氣原本作其變,今從錢本。
天地不變,不能通氣。
否卦是也。
五行迭終,四時更廢。
天道如之,而況於人乎。
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
文王是也。
必專者敗。
殷紂是也。
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
不能變節以下賢也。
文王下呂九尾見。
文王師呂尚,遂致九尾狐瑞也。
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已擅寵,殷以之破。
不變節以逮眾妾也。
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
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徳,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
天地之元,萬物所紀。
孔子曰:方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羣物無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
天地炁淳,人物恬粹,同於自得,故不相殊別。人雖有此而用之,故行而無迹,事而勿傳也。
於是伏羲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之時,物漸流動,是以因別八卦,以鎮其動也。
故易者,所以經天地。
按:經天地錢本作繼天地。
理人倫而明王道。
王道繼天地而已。
是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
天地氣合而化生五物。
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天地陰陽尚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度時制宜作網罟,以畋以漁,以贍人用。
時有不贍,因制器以宜之。
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八卦之用。
安猶不失也。順其度而通道,因其宜而制之,則天下之志通,萬類之情得也。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質者無文,以天言,此易之意。
夫何為哉?亦順其自通而已耳。當此之時,天氣尚淳,物情猶樸,是故伏羲聖亦因以質法化人,故曰以王天下也。
夫八卦之變,象感在人。
人情變動,因設變動之爻以効之,亦大徳之謂也。
文王因性情之宜,為之節文。
九六之辭是也。
孔子曰:易始於太極。
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
太極分而為二。
七九八六。
故生天地。
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徳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
萬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則不遷其性,不淫其徳矣。故各得自成者也。
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徳也。
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其中猶自有斗分,此重舉大數而已。
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
乾御戌亥在於十月而漸九月也。
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
四維正四時之紀,則坎離為經,震兌為緯,此四正之卦,為四仲之次序也。
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
陽炁始於亥,生於子,形於丑,故乾位在西北也。
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
陰炁始於巳,生於午,形於未。陰道卑順,不敢據始以敵,故立於正形之位。
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
按:陰氣形句下原本有復十八世至壬癸為水一節,乃後文錯簡重出。而自盛陰陽至一變而為七一節,復錯在後。丘文以候授明之出莫能雍之下,今並依錢本改正。
盛陰陽氣含閇,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徳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无形,乾坤安從生。
天地本無形,而得有形,則有形生於無形矣,故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質。然則有天地則有乾坤矣,將明天地之由,故先設問,乾坤安從生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
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為太易。
太初者氣之始也。
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形見,此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地質之所本始也。
炁形質具而未離。
按:未離二字原本誤作形質,今從錢本。
故曰渾淪。
雖舍此三始,而猶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
言萬物莫不資此三者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
此明太易無形之時,虛豁寂寞,不可以視聽尋。繫辭曰「易無體」,此之謂也。
易變而為一。
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此則太初氣之所生也。
一變而為七。
七主南方,陽氣壯盛之始也。萬物皆形見焉,此則太始氣之所生者也。
七變而為九。
西方陽氣所終究之始也,此則太素氣之所生也。
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
此一則元氣形見而未分者。夫陽氣內動,周流終始,然後化生,一之形氣也。
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
象形見矣。
濁重者下為地。
質形見矣。
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
象一七九也。夫陽則言乾成者,陰則坤成可知矣。
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
陰陽剛柔之與仁義也。
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易氣從下生。
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
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
天氣下降以感地,故地氣升,動而應天也。
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
○ 按:此注與下注重出,應屬衍文。
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
彖者爻之不變動者五,象天數竒也。十象地之數偶也,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
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
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
九六爻之變動者,繫曰:爻效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者,效其流動也。彖者斷也。
五音六律七變,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行猶閡也。
○ 按:注行字錢本作衍。
日十干者,五音也。
甲乙角也,丙丁徵也,戊己宮也,庚辛商也,壬癸羽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六律益六呂,合十二辰。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四方各七四七二十八周天也。
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
閡亦出也。言辰七變,繫於易象也。
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
三者東方之數,東方日所出也。又圓者徑一而周三,四者西方之數,西方日所入也。又方者徑一而匝四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
陽道專斷,兼統陰事,故曰純也。
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
言以日月終天地之道也。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夫物不可窮,理不可極,故王者亦常則天而行,與時消息,不可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未濟者,亦無窮極之謂者也。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
按:原本象字下無陽字,今據錢本補。
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
先尊而後卑,先通而後止者,所以類陽事也。
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
象陽用事之時,陰宜自損以奉陽者,所以戒陰道以執其順者也。
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
當陰用事之時,陽宜自損以益陰者,所以戒陽道以弘其化也。
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後益。
咸則男下女,恒則陽上而陰下,先陰而後陽者,以取類陰也。
各順其類也。
孔子曰:昇者十二月之卦也,陽氣升上,陰氣欲承,萬物始進,譬猶文王之修積道徳,弘開基業,始即昇平之路,當此時也,鄰國被化,岐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澤而承吉,九三可處王位,享於岐山,為報徳也。明陰以顯陽之化民,臣之順徳也。
民臣化順文王之徳。
故言无咎。
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徳,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徳施四海,能繼天道也。王用享於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
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方知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故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順四時,法天地之道也。
孔子曰: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隨者二月之卦,隨徳施行,藩決難解。
大壯九三爻主正月,陰氣猶在,故羝羊觸藩而羸其角也。至于九四,主二月,故藩決不勝羸也,言二月之時,陽氣已壯,施生萬物,而陰氣漸微,不能為難以障閉陽氣,故曰藩決,難解也。
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欲隨之也。譬猶文王之崇至徳,顯中和之美,拘民以禮,係民以義,當此之時,仁恩所加,靡不隨從,咸悅其徳,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享于西山。
是時紂存未得東巡,故言西山。
孔子曰:陽消陰言夬,陰消陽言剝者,萬物之祖也。斷制除害,全物為務。夬之為言決也,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陰之氣,萬物畢生,靡不蒙化,譬猶王者之崇至徳,奉承天命,伐決小人,以安百姓,故謂之決。夫陰傷害為行,故剝之為行,剝也。當九月之時,陽炁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直剝落傷害,使萬物不得安全而已,然不能決君子。
是以夬之九五言決小人。
經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剝之六五言盛殺,萬物皆剝墮落,譬猶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興,安全之道廢,陰貫魚而欲承君子也。
陽衰之時,若能執柔順以奉承君子,若魚之序,然後能寵,無不利也。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繫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徳立而尊卑定矣。
震主施生,卯為日出,象人道之陽也。兌主入悅,酉為月門,象人道之柔也。夫人者,通之也,徳之經也,故曰道徳立者也。
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
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
易本無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
分於二,
清濁分於二儀。
通於三。
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為三才。
□於四,
□□□□□□□□。
○ 按:原本脫於四二字及闕文九方空。今據錢本補入。
盛於五。
二壯於地,五壯於天,故為盛也。
終於上。
初為元士,
在位卑下。
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
宗廟人道之終。
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兇。
聖人之見物情有得失之故,寄託陰陽之盛衰,以斷其吉凶也。
陰陽不正,皆為失位。
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
○按:錢本作陰陽失位皆為不正。
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
陰有陽應,陽有陰應,實者也。既非其應,設使得而有之,皆為非義而得也。雖得之,君子所不貴也。
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纎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
王者亦當窮天地之理,類萬物之情。
丘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以象盡天地之意,重之盡萬物之變者也。
繫辭焉以盡其言。
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孔子曰:易有君人五號也。帝者天稱也,王者美行也,天子者爵號也,大君者與上行異也,
臨之九二,有中和美異之行,應子五位,故百姓欲其與上為大君也。
大人者聖明徳備也。變文以著名,題徳以別操。
夫至人一也。應跡不同,而生五號,故百姓變其文名,別其操行。
王者天下所歸往。
易曰:「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師者眾也,言有盛徳,行中和,順民心,天下歸往之,莫不美命為王也。行師以除民害,賜命以長世徳之盛。
武王受命行師,以除民害,遂享七百之祚,可謂之長世也。
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易曰:「公用亨於天子。」
大有九三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不克,害也。文王為紂三公,百姓悅樂文王之徳。文王享天子之位,以決罰小人之罪也。
大君者,君人之盛者也。易曰:「知臨,大君之宜,吉。」臨者大也,陽氣在內,中和之盛,應于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大人者,聖人之在位者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徳化施行,天地之和,故曰大人。
孔子曰:既濟九三:「髙宗伐鬼方,三年剋之。」髙宗者,武丁也。湯之後,有徳之君也。九月之時,陽失正位,盛徳既衰,而九三得正,下陰能終其道,濟成萬物,猶殷道中衰,王道陵遲。至于髙宗,內理其國,以得民心,扶救衰微,伐征遠方,三年而惡消滅,成王道。
按:王道上原本脫成字,據錢本補入。
殷人髙而宗之,文王挺以校易,勸徳也。
挺,出。髙宗以言昭,易義所以勸人君修徳者也。
孔子曰:易本陰陽,以譬於物也。掇序帝乙、箕子、髙宗著徳。易者所以昭天道,定王業也。上術先聖,考諸近世,采美善以見王事。言帝乙、箕子、髙宗,明有法也。美帝乙之嫁妺,順天地之道,以立嫁娶之義。義立則妃匹正,妃匹正則王化全。
孔子曰:泰者正月之卦也,陽氣始通,陰道執順,故因此以見湯之嫁妺,能順天地之道,立教戒之義也。至于歸妺,八月卦也。陽氣歸下,陰氣方盛,故復以見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順從變節。
下嫁以從夫,故曰變節也。
而欲承陽者,以執湯之戒。
此謂教戒之義。
是以因時變一,用見帝乙之道,所以彰湯之美,明陰陽之義也。
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帝乙,湯之玄孫之孫也。此帝乙即湯也。殷録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玄孫之孫,外絶恩矣。
玄孫之孫,五世之末,外絶恩矣。
同以乙日生,疏可同名。
同以乙日生,天錫之命,疏可同名。
湯以乙生,嫁妺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故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
孔子曰:紱者所以別尊卑,彰有徳也。故朱赤者,盛色也。
南方陽盛之時。
是以聖人法以為紱服,欲百世不易也。故困九五,文王為紂三公,故言困於赤紱也。至於九二,周將王,故言朱紱方來,不易之法也。
孔子曰:易天子、三公、諸侯,紱服皆同色。困之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說」,天子三公九卿朱紱,諸侯赤紱。
朱赤雖同,而有深淺之差。
困之九二有中和,居亂世,交於小人,又困于酒食者,困于祿也。
因其祿薄,故無以為酒食。
赤紱者,賜大夫之服也。文王方困,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將錫之朱紱也。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
文王雖紂三公,而為小人所困,且進不得伸其職事也,故遂同於大夫。二為大夫也。
至於九五,劓刖,不安也。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故曰困於赤紱。夫執中和,順時變以全王徳,通至美矣,故曰「乃徐有說」。丘記諸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按:此節與前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一節,並複見下卷,辭句微異。鄭注互有詳畧,原本及錢本俱同,今仍之。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