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元亨利貞」探索 I -- 四元德說
顯然的,四元德之說早於孔子,而被後儒採集放入了《文言傳》而做為聖人之言,然後再加以發揚光大。若就四個字分別的解釋來看,「四元德」說法是對於元亨利貞非常好的解釋,也難怪幾千年來目前難有出其右的說法。若不把它當做四種基礎德性,而保留其字義之解釋,這是一個相當古老、漂亮,而中肯的解釋。
- 閱讀內文 about 《易經》「元亨利貞」探索 I -- 四元德說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 2 篇回應
顯然的,四元德之說早於孔子,而被後儒採集放入了《文言傳》而做為聖人之言,然後再加以發揚光大。若就四個字分別的解釋來看,「四元德」說法是對於元亨利貞非常好的解釋,也難怪幾千年來目前難有出其右的說法。若不把它當做四種基礎德性,而保留其字義之解釋,這是一個相當古老、漂亮,而中肯的解釋。
為了讓《易經牌》的使用者有最佳的使用經驗,在買到牌之後「什麼都不缺」,因此,凡台灣地區的使用者都可免費索取牌粉。
基本上牌粉的使用量只要一點點就可以了,一年上個一次粉就可,所以我們是在購買市售的牌粉之後,再分裝成一小袋一小袋--雖是一小袋,但已夠用好幾年。
依據《易.繫辭傳》「大衍之數五十」記載的揲卦原理所設計的方法,其結果每爻都可能變(應)或不變(不應),總共有64 x 64種變化。以此種牌戲所占得的卦等同於「大衍揲卦法」。
中階方法主要加入了「變爻」。依最正統的卜卦方法變爻數原本可能有0-6個,中階法則將變爻數控制在0或1個,讓解卦能夠更為簡單。這種方法所得的卦總共有64 x 7種變化。 延續初階方法,在成卦之後,再接著抽出第二張牌。第二張牌一樣必需抽到牌為正向才算數,反向牌則作廢。
我們根據《繫辭傳》所記載的大衍揲卦原理,設計了三種不同的玩牌占問方法,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程度,或者是使用場合的不同,選擇不同占問法。 其中初階法只要靠所附的說明書即可解卦。中階與高階法則必需另外再學習爻位變化等更多的易學知識。
易學網所開發的《易經牌》採用塔羅牌最常用的7 cm x 12cm大小,共有六十六張牌卡,其中有64張為《易經》64卦牌,另兩張白卡分別為《64卦口訣》和《64卦象表》。
關於如何使用《易經牌》占卜,可參考:
白卡
口訣卡及卦象表這兩張卡的牌面底色為白色,有別於卦牌的土黃色。
這兩張白卡有兩大功用:
這個故事之中有兩個卦,首先是孔成子問說:「立次子姬元好不好?」得屯卦,無變卦,因此以屯卦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為占驗。
接著孔成子又問說:「立長子姬孟縶好不好?」結果得屯之比,也就是屯卦初爻變而成比卦,因此要以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做為占驗。
這個筮例讓我們清楚見到,作為占筮之用的《周易》,在這時候已經脫離謎信的色彩,並被賦予道德上的意義。另一值得思考的是,這一卦的應驗,到底是卦爻之神明照鑑、史巫之紛若,還是穆姜的自知之明?
這套牌卡包含了六十四卦共64張牌,還有2張分別是六十四卦的口訣與卦象表。另外還附《簡易解卦說明書》,以及特製的絨布袋。預計在所有的「零件」打樣都收到與確定之後,正式完工日期也將確定,到時候將公布正式的售價。
所著《易童子問》三卷,收錄於《歐陽文忠公集》(或簡稱《文忠集》)第七十六至七十八卷,以問答的方式表達其對於《易經》的一些見解。每個問題都以「童子問」做為開始。
文忠公是第一位對於《十翼》以及諸如「四元德」等傳統見解提出質疑與抨擊的大儒,而這些見解也影響了後世許多學者,甚至得到近現代許多學者考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