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周易注
大體來說,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但他的老子及周易注卻都成了傳世之作。王弼易注的特色,除了以老子會通周易之外,一反漢代象數,創建出「義理」易的新風氣,影響之所及,宋代理學的易學莫不深受其啟發。王弼易注,可以說是學習易學者,不能不讀的一本書。
- 閱讀內文 about 王弼周易注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大體來說,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但他的老子及周易注卻都成了傳世之作。王弼易注的特色,除了以老子會通周易之外,一反漢代象數,創建出「義理」易的新風氣,影響之所及,宋代理學的易學莫不深受其啟發。王弼易注,可以說是學習易學者,不能不讀的一本書。
宋朝大儒朱熹易學集象數與義理兩派之大成而成,周義本義對於易經義理的考證與講述都相當精闢而易學,可以說是研究易經者必讀的一本書;周易本義並附有筮儀,為當今公認為最符合周易占卜古法的記載。
據送史記載,程迥,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因靖康之亂徙紹興餘姚。到二十餘隨才開始讀書,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曆揚州泰興尉。
迥曾授經學於昆山王葆、嘉禾聞人茂德、嚴陵喻樗。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傳外編》、《春秋傳顯微例目》、《論語傳》、《孟子章句》《文史評》、《經史說諸論辨》、《太玄補讚》、《戶口田製貢賦書》、《乾道振濟錄》、《醫經正本書》、《條具乾道新書》、《度量權三器圖義》、《四聲韻》、《淳熙雜誌》、《南齋小集》。
周易古占法一書對卜噬方法,以及解卦範例,說明甚詳。並啟發朱熹。提要云:其說本紹子加一倍法,據繫辭說卦發明其義,用逆數以尚占知來。大旨備見於自序。後朱子作啟蒙,多用其例。吳澄謂,迥於朱子,為丈人行,朱子以師禮事之云。
每卦的不同爻與爻之間,以及爻與其位置之間,都有不同的交互作用關係,用以決定各爻的吉凶--包括了承乘,相應,當位...。 但要注意的是,與之前一篇文章所提的基本原理一樣的,要論斷一爻吉凶,並沒有一體適用的原理。
易繫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這是說,事情的變化,是以爻來顯現,聖人為它加入爻辭之後,藉以斷定吉凶的變化。
當我們在談所謂伏羲八卦或文王八卦,或者是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時,指的只是八卦的排列不同而已。伏羲八卦是以《易繫辭上》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生成原理所產生的。文王八卦又稱為後天八卦,這是以東南西北的方位來定八卦的位置。
平常偶爾會幫朋友卜卜卦,最常被問到的不是感情問題,也不是事業問題,而是「你真的會卜卦嗎」,或者「你卜的準不準」?
到底卜卦準不準?可不可信?如果連我卜的都不準了,那我憑什麼在這裡寫文?
我們現在所講的「卜卦」,嚴格來說,不叫「卜卦」,應該叫「揲」卦。
一般我們講「卜筮」或「卜卦」,其實有些混淆;這其實是古時候兩種不一樣的算命方法。
「卜」指的是在龜甲或牛骨上刻字,然後在火上燒烤,燒烤之後會有「卜」聲及「卜」狀的裂痕,然後再據此斷定吉凶。 而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筮」則是以《繫辭傳》的「大衍之數」方法揲(讀作舌)蓍(讀作師)草求卦,因此,我們現在所謂的「卜卦」精確來講應該叫做「揲卦」,不叫「卜卦」。
《易經》,或者更精確的來說──《周易》,原本只是「卜筮之書」,但它不僅是許多占卜數術的源頭,還成為中國的科學基礎。由於其取材原本就以皇室生活為背景,所以有很多關於政治、軍事、戰爭,等等材料,比如「利建侯」、「利涉大川」、「高宗伐鬼方」等等的;也有些則是取材自自然的事物,或者是人的身體。
看小說或古裝劇時有時會有「掐指一算」的描述。其實,要「掐指一算」並不難。
坊間的書是以拇指外的四指,取四指上、下指節,一共有八個指節,每一節代表一個卦。然後再以此隨機感應,以拇指所指的卦為感應。連續兩次即得一卦,並以第一次為內卦,第二次為外卦。
不過,這樣的八卦分配方式個人覺得不妥,最主要的原因為拇指要指到小指,並不靈活;其次則是這八卦位置的指派,毫無道理與原理可言。因此個人覺得這樣的指算,完全不符合易理。
以下是我自己根據易學原理所設計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