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公告


【易經書訊】《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陳鼓應,寇方墀合著

Jack 發表於

用道家哲學思想來詮釋《周易》,也是陳鼓應老師的最大特色。在此之前,除了一些散置於各處的文章之外,較為系統的易學著作是前一本與趙建偉合寫的《周易注譯與研究》。這本書我在先前的書單推薦裡也提過。

這本《易經導讀及譯註》則是與寇方墀所合著。在翻譯與註解上,此書大量採納當代出土資料的研究成果。難能可貴的是,具學術深度的同時,內容不流於長篇大論,資料堆疊,行文相當簡單明瞭,很適合一般人的閱讀。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Jack 發表於

此為《繫辭傳》最後一章,孔穎達編為《繫下》第九章。從乾坤的易簡德行開始,緊扣人性之分析,以闡述《周易》的吉凶變化法則。
王弼《周易略例》中採用了該章的許多文字與概念,特別是「情偽」之說,例如〈明爻通變〉開宗明義就說:「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情偽之所為也。夫情偽之動,非數之所求也。」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十章 三才之道

Jack 發表於

此章從天地人三才的觀點解析六爻的生成原理,以及吉凶原因。像是在為前一章〈原始要終〉的六爻時位提供理論基礎。
三才在《繫辭上》第二章又稱三極:「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說卦傳》則稱三材。天地人三才分別在各自的位置上分出陰與陽,以初與二為地,五與上為天,三與四為人,因此而有了六爻。《說卦傳》所說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九章 原始要終

Jack 發表於

原始要終乾卦《彖傳》說:「六位時成」,六爻所居的位置,都有他的「時」。這個「時」是什麼?《繫辭》原始要終章的論述,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習易者若要了解六爻的陰陽變化與時位關聯,一定要研讀透徹。

依此章,六爻中,上下為初始本末,其初難知,多擬議之辭。上為末為終,其上易知,卒成之終。二與五皆有中庸之德,二謙卑在下而多譽,五尊貴在上居於天子之位而多功。三在下卦之極而多凶,四在外卦之下而多懼。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Jack 發表於

此章帛書收錄於《易之義》,不見於《繫辭傳》。
依《易之義》,此章和前章應合為一章。《易之義》上一章在論九卦之前有「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等文字,是今本《繫辭》所無。而此章章末另有「无德而占,則易亦不當」,在呼應「贊以德而占以義」的論述。再從今本「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觀之,此章顯然是在呼應上一章的「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Jack 發表於

此章旨在論易道的興起,源於作者的憂患意識。《繫辭》並未明言作易者是誰,但後世易學家都認定就是周文王,之所以「憂患」,因為商紂無道,文王被囚於羑里。

本章又以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等九卦,所謂的「憂患九卦」來論德,並用不同的方式三次陳述,因此這九卦後世易學家又稱「九德」、「論德九卦」、「三陳九卦」……帛書《易之義》則稱為「上卦」。

帛書《繫辭傳》無此章,但可在《易之義》中找到。只是,其九卦與今本不同,第九卦巽卦,帛本皆作渙卦。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門邪

Jack 發表於

此章似在闡述《周易》的內容特色,孔穎達分為第五章。朱熹評說:「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此。」意思是說,《繫辭》自此章開始,連同後面的章節,有很多的疑文闕字,並有文義不通的情況。

朱熹看法可從帛書得到印證。帛書《繫辭傳》除了沒有這一章之外,之後的章節也多從缺。此章文字雖可在《易之義》找到,但仔細比對,今本似乎少了很多片段。